腦袋上長角的上古巨豬——庫班豬

大年初七,豬年春節假期結束啦,小夥伴們又紛紛回到工作崗位上了吧。在這裡小盜龍給各位拜個晚年,祝大家豬年大吉!結束了春節的休息,小盜龍也開始發文啦。既然今年是豬年,那肯定是要介紹遠古時代的豬啦,豬年就得說說古巨豬!
豬是人類最熟悉的動物,也是對于我們最重要的動物之一,如果沒有豬真的不知道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豬,就沒有了烤乳豬、醬豬腳、糖醋裡脊、紅燒肉、東坡扣肉、金華火腿,太可怕啦!我們都知道家豬是由野豬馴化而來的,野豬則是從更加原始的豬演化來的。在豬科的演化史上曾經出現過一些大家夥,庫班豬便是其中的代表。
來自舊大陸的巨豬化石
要說庫班豬的分布還是相當廣的,從亞洲、歐洲向西一直延伸至非洲。最早的庫班豬化石發現于中國的甘肅,時間為1928年。化石的發現者古生物學家皮爾森研究了化石之後認為其屬于比較原始的豬類,并且将其歸入已經在歐洲發現的利齒豬屬(Listriodon)。
圖注:庫班豬的頭骨及下颌骨化石線圖,圖檔來自網絡
到了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古生物學家在高加索地區發現了古豬的頭骨和下颌骨化石。經過詳細的研究,古生物學家确定在高加索發現的古豬化石是一個全新的屬種,于是在1955年建立了庫班豬屬(Kubanochoerus),屬名來自發現地庫班(俄語:Кубань)。庫班豬的模式種名為粗壯庫班豬(K. robustus),種名代表其化石的強壯程度。
圖注:發現庫班豬化石的庫班地區,位于黑海東岸,圖檔來自網絡
除了模式種之外,庫班豬屬之下還有七個種,其中最早在中國甘肅發現的化石被重新命名為大庫班豬(K. gigas,又名巨型庫班豬),庫班豬的化石主要來自于亞洲中部地區,其中以中國的甘肅最為豐富。
豬中“獨角獸”
在所有種類的庫班豬中,體型最大的就要算是大庫班豬啦。大庫班豬比今天的豬要大很多,其肩高1.2米,體長約2.5米,體重在500至850公斤之間,外形上高大粗壯。
圖注:庫班豬的複原圖,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模式種粗壯庫班豬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檔來自網絡
第一眼看到庫班豬,你就會發現它與我們印象中的“豬”不太一樣,最大的差別就是腦袋上有一個“角”,是以也被稱為“獨角獸”。庫班豬腦袋上的“角”位于腦袋中線上,從眼睛上方向前生長。庫班豬的這個“角”并不算長,前面也不尖銳,應該不是攻擊武器,研究人員認為庫班豬的“角”可能是同類之間打鬥時使用的。
圖注:庫班豬腦袋上的“角”,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庫班豬的頭部,注意其眼睛上方有小突起,圖檔來自網絡
除了頭頂上的“獨角”,庫班豬的眼睛上面也有小突起,就好像兩個微型角一般。庫班豬的整個腦袋較長,前面是若軟的豬鼻子,嘴巴中長有突出而且鋒利的犬齒,形成獠牙。庫班豬的腦袋後面是短粗的脖子和壯碩的身軀,身體下方是四條長而有力的腿。别看庫班豬又大又胖,它們其實行動迅速,跑起來的時候氣勢洶洶。
圖注:庫班豬骨架,位于上海自然博物館之中
庫班豬的世界
庫班豬生活在距今1600萬至730萬年前的中新世時期,分布範圍包括了亞洲、歐洲及非洲。庫班豬到底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裡呢?就以體型最大的大庫班豬為例,其屬于鏟齒象動物群,代表物種保護有鏟齒象、嵌齒象、安琪馬、半犬、半熊、通古爾鬣狗等。
圖注:鏟齒象動物群,圖檔來自網絡
鏟齒象動物群的化石主要來自今天的甘肅和政地區,這裡在中新世時期比今天要溫暖濕潤得多,屬于稀樹草原地貌,地面上有許多湖泊或者河流。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大庫班豬屬于雜食性動物,它們不僅吃植物,對于送到嘴邊的肉類也是來者不拒。
圖注:群居的庫班豬,圖檔來自網絡
圖注:庫班豬的主要天敵半熊,圖檔來自網絡
别看庫班豬外形壯實,它們可是面臨着像半熊(Hemicgon)、通古爾鬣狗這些兇殘食肉動物的威脅,于是必須組成群體生活,就像今天的野豬一樣。
最新研究
2018年,中國的古生物學家根據在甘肅發現的化石命名了庫班豬屬下最新的種——小庫班豬(K. parvus)。在命名小庫班豬的同時,古生物學家深入探索了庫班豬的演化和分化關系,發現:生活在中國的庫班豬(包括有小庫班豬、大庫班豬、藍田庫班豬和民和庫班豬)都是更加演化的類型,它們的祖先來自非洲;藍田庫班豬和粗壯庫班豬可能與大庫班豬為同一個種;庫班豬中可能隻有雄性個體腦袋上才長“角”等等。
圖注:小庫班豬的化石,圖檔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2018年的新研究為我們了解庫班豬提供了新的資料,關于這種動物更多的認知還需要古生物學家繼續發現和研究。
庫班豬的存在并沒有讓豬科跻身食物鍊的頂層,但是其霸氣的外形依然讓它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豬之一!
參考資料:
1.Bishop LC (2010) Suoidea. In: Werdelin L, Sanders WJ, editors. Cenozoic Mammals of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821–842.
2.PICKFORD, M., GABUNIA, L., MEIN, P., MORALES, J. & AZANZA, B. 2000. The Middle Miocene Mammalian site of Belometchetskaya, North Caucasus: an important biostratigraphic link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 Géobios 33 (2): 257-267, Lyon.
3.Hou, Su-Kuan, and Tao Deng. 2019. A new species of Kubanochoerus (Suidae, Artiodactyla) from the Linxia Basin, Gansu Province, 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 in press. .
圖檔 / 網絡(侵删)
文字 / 古生物探索(江泓)
排版 / 古生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