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川古生物研究演變:外籍專家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已建成多個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四川古生物研究演變:外籍專家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已建成多個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封面新聞 記者 田之路

在研究古生物的領域,全球各地的科考學家都對化石有着濃厚的興趣。四川最早的疑源類生物化石可追溯到十幾億年前,封面新聞記者從四川省地調院了解到,我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經曆了多個階段。到現在,全省已經擁有多個地質公園,為化石研究和科普提供了大量“活教材”。

2010年9月5日國務院釋出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這是我國為加強對古生物化石的保護,促進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研究和合理利用做出的重要成果,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以來,濫挖濫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國化石資源保護的全民意識不斷增強,全國各地科普場館的建設力度不斷顯現,化石保護需求也不斷增加。 四川屬于化石資源極其豐富的地區,而就時間來說,四川最早的疑源類生物化石可追溯到十幾億年前,四川省古生物化石研究工作大緻經曆了三個階段。

四川古生物研究演變:外籍專家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已建成多個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建國前,十九世紀中葉,德國地質學家Fendinand Paul Withelm Richthofen來中國從事地質考查,并在宣河一帶發現珊瑚和腕足化石。1915年,美國地質學家勞德伯克在榮縣首次發現恐龍及其它脊椎動物化石。

1936年,中國著名古脊椎動物學家楊鐘健教授和美國古生物學家甘頗教授在榮縣東發掘出一具完整的大型蜥腳類恐龍化石——峨眉龍。這些研究成果對于四川省古生物化石調研工作起到了奠基作用。

建國後至上世紀80年代,四川省1:100萬、1:20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對各地層所産古生物化石進行了系統調研,獲得了一批重要化石資料。出版了《四川省區域地質志》《川西藏東地區地層與古生物》等專著。

四川古生物研究演變:外籍專家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已建成多個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重慶自然博物館及自貢的有關專家對自貢地區的恐龍化石作了大量詳細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自1979年至1984年間,鑒定命名的恐龍化石就達12屬12種,其中9個新屬12個新種。

此外,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在四川地區開展的古生物化石調查研究工作,也留下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資料,為後期的古生物化石調研工作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古生物調研工作達到鼎盛期。自上個世紀90年代至2013年之間展開的1:25萬區調工作及地質大調查工作,也為古生物化石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的資料。

1995年,在自貢彙東發現了另一大型蜥腳類恐龍,同年,在榮縣複興鄉發現了與大山鋪恐龍化石群同時代的恐龍化石埋藏群。

四川古生物研究演變:外籍專家首次發現恐龍化石 已建成多個博物館和地質公園

自二十世紀90年代國内開展地質遺迹保護工作以來,四川省的古生物化石的保護工作也得了飛速發展。2014年初,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啟動《西南地區中生代地層古生物調查》項目,在2016年底結束,并已在四川會理地區開展了相關調查工作。

四川省古生物化石研究相關論文已發表數百篇,涉及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化石、植物化石、無脊椎動物化石及遺迹化石多個類型。地質公園通過對其園區内的特色古生物化石開展專項研究,提高其自身的科學内涵和古生物化石科研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出版了大量的相關專著、研究專輯等出版物。

<b>【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