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線上推薦的天水美食
1天水呱呱
呱呱,是天水一帶的一種特殊食品。呱呱有“秦州第一小吃”的美譽,多為荞麥澱粉加水在鍋中以慢火燒制而成,待晾涼後即可出鍋,食時切成小塊,也有的是從手指縫中捏出的小塊,然後佐以特色調料,其口感綿軟、味道香辣。
相傳呱呱曾為西漢末年天水割據政權隗嚣時期的宮廷食品,隗嚣的母親對呱呱有着特别的嗜好,并用禦用廚師專為其烹制呱呱,之後當隗嚣被劉秀打敗投走西蜀之際,這位禦用廚師便留在了當地,并開了一家經營呱呱的店面,呱呱由此也得以流傳下來,成為天水人的最愛。
2天水面皮(釀皮)
用面粉制成,其做法是将面粉用涼水和成硬團,然後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質和澱粉分離。澱粉沉澱後傾去清水,加放食堿,調成面漿,舀入平底盤上籠蒸熟成片,涼冷後切成粗細長條即可。蛋白質則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加上油潑辣椒、精鹽、醬油、蒜泥、芥末,香醋、芝麻醬等調料,再加一小撮青菜即可食用。天水釀皮具有色豔味美、涼爽利口、噴香解暑的特點,是天水市著名的地方風味小吃。
3甜醅
這是一種美味香甜、酒味甘醇的甜食品。甜醅是将麥仁和酒曲相拌後通過發酵而制成的一種帶有酒味和甜味的食品,是以,又叫“酒醅”,其制作工藝看似簡單,但要求很高。發酵一般采用陶罐,最主要的是對溫度的掌握,一是對麥仁淘洗後晾曬溫度把握,一是對發酵過程中溫度的把握,而且這些溫度還會随季節、天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以,甜醅味道的優劣完全取決于釀制者的經驗。另外,在制作甜醅的過程會生成一些甜醅酒,味道醇香,且極為少見,而且營養價值也非常高,是難得的民間飲品。
4漿水面
漿水面是漿水作湯,加上蔥花、韭菜等制作的一種面條。天水城鄉人民十分喜歡吃漿水面。 漿水面有清熱解暑、治療疾病之功效,可單獨作飲料。在炎熱的盛夏,喝上一碗漿水,會使人感到清涼爽快,又能解除疲勞,恢複體力。常食用漿水面還能治一些疾病,有高血壓的病患者經常吃些芹菜漿水,能起到降低和穩定血壓的作用。對腸胃和泌尿系統的某些病症也有一定療效。有的醫院用漿水配合藥物醫治燒傷,可大大減輕患者疼痛,取得顯著療效。
5天水豬油盒
豬油盒是天水的名小吃,當地人都稱之為宮廷點心。它是在清代宮廷點心“豬油饽饽”的基礎上改制的。據說,清朝初期,随着滿族人移居天水,豬油盒才慢慢地在天水傳開了。
天水豬油盒制作工藝複雜精細,用料講究,由上等精面粉,生豬闆油、大蔥嫩蕊、胡麻油、精鹽等制作而成,經過烙、煎、烤綜合加工,具有酥脆松軟、滋味濃香、色澤豔麗、油而不膩、酥而不碎等特點。
6武山油圈圈
武山油圈圈采用精細白面、上等胡麻油配以優質花椒、鹽等調理進過13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采用适宜的火候在上下都有的火的平底鍋一樣的土鏊裡烙制而成。她聞起來香味四溢、看起來色澤金黃、具有香、酥、脆、軟的口感,并且油而不膩、幹而不馊。還具有耐存、耐放的優點,即使在炎炎夏日存放月餘也是隻幹不馊。
油圈圈是武山的美食特産,常常被當做走親訪友、探望坐月子月子婆和逢年過節走親戚的禮當,更是在正月裡準備年貨招待親戚上等美味! 油圈圈,她外形像個圓圈,中間空的。采用發面發酵制作,是典型的符合現代最新健康需求的健康食品。
7甘谷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是以精細白面為主料,用上等胡麻油配以各味香料,精工制作而成。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發酵,添加堿水去酸,和以胡麻油,配上雞蛋,椒末,姜末,桂皮,精鹽等佐料,經過精揉細搓後,掐成劑子,并拉條,再揉成大小粗細均勻的環狀,形如微縮的救生圈,故又名“曲連”。然後将姜黃、麻油等配置好的糊狀物抹在面圈上,置于上下都有炭火的鏊中雙面烘烤而成,酥圈圈烤成出鍋時,香氣撲鼻,誘人垂涎,往往不待熱氣散盡,就被搶購一空。
如今在甘谷,制作酥圈圈的人家有很多,有家叫“王月亮”的酥油圈圈可謂名聲在外,他家的酥圈圈很是道地。王月亮,本名王明玖,古伏羌,也就是今天的甘谷人氏,他是清朝末年甘谷知名廚師,擅長南式點心酥圈圈的制作。其制作的點心酥圈圈做工精細,流程考究。傳說,一位道台大人聽聞王明玖的名氣之後,中秋節宴請了許多政界名人,并派專人請王明玖在府上置席,大家品嘗過其制作的酥油圈圈後一緻叫好,非常高興,稱贊王家的點心酥圈圈像中秋節的月亮,從此“王月亮”的美名便傳遍整個天水,自此也慢慢形成了字号。
8秦安酸辣肚絲湯
酸辣肚絲湯是秦安的一道獨特小吃。制作時選用豬肚,洗淨後清水下鍋煮熟,冷卻後将豬肚、玉蘭片、菠菜、幹辣子均切成絲,用蔥、姜、蒜、幹辣子炝鍋,依次加入醋、高湯、芡汁及肚絲、玉蘭片、菠菜、滴上香油,文火燒制。成品湯色黃亮,肚絲湯之是以能成為秦安的一道獨特小吃,其關鍵原因是秦安水質的特殊性,用其它地方的水燒制的肚絲湯遠沒有秦安肚絲湯好吃,據說,遠在蘭州、天水等地的美食家不遠百裡來秦安汲水,目的就是為了能吃上酸辣可口、風味獨特的秦安肚絲湯。
9秦安米黃(甜馍)
秦安特産米黃又稱甜馍。用糜子碾米成面,适度發酵,入籠蒸熟,其塊如蜂巢,色如黃蠟,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營養,長幼喜愛,以玉米面或養麥面用同法制作的甜馍,稱作“發糕”,風味獨特,口感不亞于米黃。
10清水扁食
在清水縣城,扁食作為當地居民早餐中最受青睐的小吃,其選料考究,烹饪過程複雜,入口滑爽,風味獨特,在全國其他地方早餐中絕無僅有。
清食,又因清水居民中回族等少數民族居住較多,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有漢族的葷扁食和回族的素扁食兩種。漢族葷扁食的烹制分炒、包、煮、調四個過程,炒指的是炒大肉(豬肉)臊子。取上好的五花肉,起一厘米薄厚的長條,一刀一刀切成肉丁,配以鹽、醋、醬油、料酒等各種調料腌制片刻,再用慢火炒制,火候要掌握得不大不小,大則糊,小則無色;包扁食是先将機壓或手擀的面切成大小合适的梯形面片(飯店中多是壓面機壓制的面片),放一沓面片在手掌上,抓少許韭菜末,一折、一挑、一彎、一捏,變魔術般包成了耳朵狀的扁食;煮扁食也很講究,要煮的恰到好處,一般滾過兩水便可出鍋;調指的是将盛在碗裡的扁食澆上精心炒制的大肉臊子,放些許蔥花,調上油潑辣子、醋、鹽,一碗色、香、味俱佳的清水葷扁食便呈現在你的面前。與葷扁食相比,回族素扁食講究清淡味鮮,其烹制是用芹菜、蘿蔔、豆腐、韭菜等為餡,撈在碗裡配以豆芽、菠菜等,澆上一勺純胡麻油,調上辣椒、醋、鹽即可食用。
“扁食”與“遍食”諧音,是人們寄希望生活更加美好,遍食天水美食之意,是以,逢年過節吃扁食已成為清水人民的傳統美食。
11擀面皮
擀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具有筋鬥、柔軟、涼香、酸辣可口的特點,是關中西府小吃代表之一,也是西北最具民族風味的食品之一。
擀面皮做法很非凡,别處的米面皮和釀皮是把面調成糊狀,放在特制的鐵籠上蒸。而擀面皮則是先擀成面,然後再蒸,蒸熟後再切成比涼皮稍寬的條狀,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樣,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較硬,韌度高,有筋性。
12張家川鍋盔
張家川鍋盔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面食,主要原料為小麥面粉。有幹面鍋盔和雞蛋鍋盔兩種。鍋盔呈園形,極厚且大,口感細膩,便于攜帶,是出門旅遊、饋贈友人的佳品。
13秦州老三片
何為老三片?清炖、裡脊、雜燴者也。道地的天水人對這些菜再熟悉不過了。做為一名廚師,一刀一勺都是一個故事,一烹一炸就是一段人生,三尺的竈台,就是他們心中的聖地。無論是鮮美的清炖湯,還是筋道有嚼頭的裡脊,或是彈性十足的夾闆肉和肉丸,是否用心烹調,一品即知。
14打鹵面
先用烏龍頭、芹菜、木耳、黃花、豆腐幹、大肉、丸子、夾闆肉切成塊、條、片,不帶湯炒成臊子,澆上稠糊狀芡汁。再用麥粉扯面條,面寬2厘米以上,煮熟扯面,撈人大碗中,澆上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醋、鹽等佐料即成葷大鹵面。臊子中不放肉則為素大鹵面。特點是面寬、臊子大、碗大、臊子稠,與面條緊緊粘在一起,味美可口,充分展現了西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
15天水涼粉(撈撈)
天水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制作考究,佐料獨特。用荞麥制成的涼粉柔軟滑爽,用豌豆制作的涼粉晶瑩透亮,還有用扁豆、粉面等制作的涼粉。其中用養麥制作的涼粉工藝複雜,風味俱佳。
荞麥涼粉是先把荞麥碾成荞珍子,去衣後,把荞珍子用手工碾成粉末,放在清水中浸泡,然後用馬尾編織的細羅過濾,濾出的精華部分入鍋用文火熬煮,熬成稀粥狀後舀入盆中,冷卻後逐漸變得軟硬适宜時,即可食用。食用時,可削成長條形薄片,也可用專用的“撈撈”撈成長粉條狀,盛入碗中,調入油潑辣子、芝麻醬、醋、醬油、芥末、蒜泥、精鹽、花椒面等佐料,吃起來鹹、酸、香、辣、鮮諸味俱全。特别在盛夏時節,一碗涼粉下肚,全身涼爽,暑氣全消。在吃主食時,配以涼粉,往往使人食欲大增,胃口大開。
16面魚(“鍋鲰”)
面魚是天水的風味小吃之一,天水人都稱它為“鍋鲰”。因這種面食外形像小魚兒,故有了“面魚”這個好聽的名字。 “鍋鲰”(天水方言)是面魚的别名,取此名大概是源于其制作方法。“鍋鲰”是一種面食,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幾乎男女老少皆喜歡吃。其制作主料是玉米面粉(現在也使用小麥面粉),當開水沸騰時,一手抓面粉從手縫裡細細的一點一點的将面粉撒入水中,一手不停的用筷子攪拌,逐漸的調成糊狀,然後還須不停地攪,直到面糊變得筋道,但不能太幹,火候一定要掌握适度,否則鍋底就會燒糊而面夾生,這一過程全靠手腕用力。當面糊攪勻燒到堅柔滑道顔色透亮,至時找一較大器皿盛入涼水,用鐵勺将面糊舀到天水特制的面魚膜具“鍋鲰馬勺”裡面,順勢用力擠壓,面魚就會順着馬勺的小眼一條條的落入水中凝固,其間,面魚堆積時要用筷子在清水中撥動一下,防止熱面魚結在一起。之後,為了使面魚盡快的冷卻定型,還得換三次涼水。面魚做好後就開始做澆湯,鐵鍋加油炒蔥姜辣椒及洋芋、豆角、豆腐,蕃茄等,加水制成湯燒開,起鍋時放入香菜蒜苗味素等,外加幹炒綠辣椒和韭菜,最後别忘了潑一碗誘人的芝麻油潑辣子哦!這樣整個面魚的配套餐就完成了。做好後“過走”盛在碗裡就像一條條小魚一樣,單是看,就令人生津。
17天水馓飯和攪團
用玉米等雜糧做成。先将水燒開,再把玉米或其它雜糧細細撒入開水中,邊撒邊攪,用溫火熬煮,待結成團狀即成馓飯,吃時配以天水風味小菜,清香可口。
如果在碗中盛入清湯臊子,調入油潑辣子、鹽等佐料,再把馓飯放在碗中,用筷子夾成小塊,浸泡入味,這種吃法又叫攪團。清湯臊子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漿水、素菜、葷菜等,為秦州城鄉調劑飲食的家常便飯。
18張家川“十三花”
“十三花”是回族飲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據史料記載,“十三花”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後被前人繼承和發揚,一直延續至今,“十三花”因由十三種不同的菜組成而得名,之是以采用“十三”是由回族的宗教習慣決定的,回族宗教中曆來有“采單不采雙”的宗教理念。
“十三花”以其品種多樣、精美可口、制作精細、營養豐富、幹淨衛生、色、香、味俱全、油而不膩、老少皆宜、頗具回族特色而著稱,深愛廣大回族群衆的喜愛,進而成為婚喪嫁娶,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美味佳肴。
張家川人勤勞樸實,淳厚善良,崇尚禮儀,熱情好客,設筵待客曆來豐盛。筵席名目也比較繁多,其中以“九魁”、“十全”、“十三花”最負盛名,“九魁”即是八碗炒菜,中間一碗涼拌,若在“九魁”中再加一碗“八寶米”之類的甜品就稱“十全”,在“十全”中再加三碗諸如海參,雞、鴨、魚之類的菜便稱“十三花”。“十三花”的十三種組成萊随意性比較大,人們可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調整所上菜品的種類。
19清水麻腐包子
麻腐包子,選用清水特産太石優質-籽去皮,濾制成麻仁,加入蔥花、蒜片、姜末、香油等制成餡。包子皮采用上等優質面粉調成面團,一半加酵母成大發面,另一半和成水面,兩半面揉在一起,放堿揉拌均勻擀制,吃時佐以香醋、香油、醬油、油潑辣子,其味獨特,回味無窮。
20清水燒雞
清水燒雞具有色金黃而不焦、肉質香而不膩、味悠長而不腥、形美觀而不散、耐人回味等特點,來食者絡繹不絕,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睐。
21天水麻食
麻食是一種傳統的天水小吃,制作起來頗有講究,先把面擀成圓片切條,再切成小方塊,用大拇指搓成一小卷,形如耳朵,故俗稱“貓耳朵”。另外将肉類、豆腐、紅白蘿蔔切丁配以黃豆、木耳、黃花、蔥花等炒好備用。水沸将麻食下入鍋内,摻以炒好之菜,煮熟即可食用。吃時調以香菜末、油潑辣子、醬、醋等,尤美味可口。最初人們是巧妙利用了草帽邊上的花紋,搓出的麻食有一種很純樸的農家氣息。
22秦安火燒
火燒,秦安的一道特色小吃。火燒的制作方法和用料與油酥馍的制作大同小異,但是又有不同,火燒配料有苦瓜粉,烘烤時隻用下火圈,成品馍色白、層多、香酥。摸上綴染紅色的梅花圖案,給人香中添美。
火燒,以面粉為主料,摻和生豬油、香油、蔥花、食鹽等佐料,于鐵鏊烙制加火燒而成。其制作工藝獨特,操作方法古老,風味别具一格。
23甘谷油炸洋芋片
油炸洋芋片,其實甘谷人稱之為油煎洋芋。他們把洋芋去皮後切成厚片或薄片,放在油鍋中煎炸,待黃亮熟透後從油鍋中撈出,稍涼一會,待變脆後,撤上用辣椒面、花椒粉、精鹽等配制的調味品即可食用。這種油炸洋芋片,色澤美觀,香味撲鼻,吃起來脆香可口,油而不膩。通常在街頭賣的油煎洋芋是把洋芋切成較大塊的,而還有一種是每年臘月時每家每戶都通常煎些小快的,用來做湯菜。這用小塊的也用于婚喪事中做湯菜。
24天水清真碎面
清真碎面的做法與其它面條的做法大緻相同。不同處在于把面擀開後,不立即切,要晾成柔幹狀态,再切形。面要擀得又薄又勻,切得又細又勻,切成的菱形小片長約1厘米左右,形如雀舌,碼在盤中,煞是美觀。有人不稱碎面,而稱為“雀(天水人讀雀為qiao)舌頭”,即形象地寓碎面之形。清真碎面的臊子常講究,先把炒制好的半生羊肉丁放進飯水中,用文火慢煮.等煮出香味來,再配入切成丁、粒與細條形的海帶、榨菜、雞蛋餅和蝦皮等,燴煮成香味濃郁的臊子。食時,在煮好的碎面上澆淋上臊子,放上一撮香菜,調上醋、鹽、油潑辣子、味精等,香氣立即透鼻,食欲大增,既實惠又經濟。居家吃清真碎面,不一碗碗盛出澆臊子食用,而是連鍋攬臊,即天水人說的“連鍋面”。這種食法味道更竄和、醇厚。
吃清真碎面時,因面切得非常碎小,配菜也随其形以細為佳,故多不用筷子,而用湯匙。吃面條用湯匙?這真有點中餐西吃了。很顯然,這是穆民們把伊斯蘭文化同漢文化結合的傑作。
25恰鉻
恰鉻,有些地方稱之為“河漏”。将荞面在開水鍋中調成稀粥狀,舀入帶孔的勺子中,其實就是專門的漏勺。荞面粥從孔眼中泥下,滴入涼水中,撈入碗裡。還有一種做法是用床子壓出來的面條,原料有荞面、羊肉、洋半、香菜、精鹽、味猜、茜油、紅油、植物油。制作方法:荞面加淨水與堿水、雞蛋、豆粉充分揉勻,再将荞面團揉成條形,用專門的愉烙床子,将荞面壓成細而長的圓狀面條,截斷下鍋,煮熟即成。
26棒棒面
棒棒面源于扯面,用挂面制作手法,相容扯面工藝,配小蔥、蒜苗、辣子、豆腐丁等作料,鮮紅的油撥辣子、翠綠的蔥花、泛黃的豆腐丁,吃起來日感獨特。制作面條首先選好上等精粉,将食用城、食鹽溶于溫水中,搖均後和面。用力揉搓待面軟硬适中時,将面揉成小團,成一尺左右長、拇指粗的條子,用油布蓋上楊片刻。棒棒面配料中最主要的是豆腐丁,因為豆腐采用傳統手法精制而成,外皮微黃,豆腐細而嫩,炒熟的豆腐了香酥味美,保持着原味,口感獨特。炒好豆腐,接着就制作油辣子。切好蔥或蒜苗備用,待鍋中水開将揉好的面棒子再搓細一些後,均勻用力扯開。這個環節最主要的是握面頭和用力的技術,一般人扯出的面條粗細不均勻,而扯面師傅娴熟的手藝扯出的面條粗細剛好、筋道可口。做棒棒面必須配有當地的金皮豆腐和香醋,離開這兩大特色配料,棒棒面就會變味失色。
27天水雞絲馄饨
天水雞絲馄饨有四大特點:一是顔色亮。當一碗正宗的天水雞絲馄饨端到你面前時,搭眼一看、紅、黃、綠、白四種翻色一定會讓你賞心悅目。紅:淺紅色的雞肉,鮮紅色的辣椒演。黃:淺黃色的雞蛋。綠:鮮綠色的香菜、大蔥、深綠色的海帶、榨菜。白:白面包成的馄饨。雞絲馄饨香就香在雞湯上,雞湯和香菜的香味,辣椒和大蔥的辣味以及海帶、榨菜、鹽、醋的味道綜合在一起,就顯得雞湯的香味特别濃。天水馄饨包得大小合口,雞肉撕成絲,雞蛋攤成餅後切成和海帶一樣長約二三寸的細絲,香菜、蔥切成小末,榨萊切成小丁,讓菜便于人味,讓人便于入口。一碗雞絲馄饨别看數量不多,但在營養方面,可謂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人體正常活動需要的營養素,既照顧了北方人愛吃面食的習慣,又适合南方人愛吃菜的口味;既有蘭州牛肉面經濟實惠的特點,又有岐山臊子面香氣撲鼻、營養好的長處。
28綠豆糕
綠豆糕是天水端午節的傳統民俗食品。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是以端午節吃綠豆糕除了滿足人們的口福外,還有排出一冬體内毒素的期望,用健康的體魄迎接酷夏的到來。此外,因“糕”與“高”諧音,有向上騰達的寓意。
29韭菜盒子
韭菜盒子是天水民間的一種傳統的小吃。韭菜盒子是盒子的一種,因盒子餡料以韭菜雞蛋為主,而深受人們喜愛。韭菜盒子營養豐富全面,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種礦物質和維生素。韭菜味道鮮美,還有很好的養生作用,早春食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強體力,妊娠早期孕婦食用,有利于整個孕期健康。
30天水肉夾馍
天水肉夾馍是用軟馍夾軟肉的一種快餐。軟馍選擇精制面粉,發酵成起面以獨特的手工蒸烤成,既軟又柔。肉為大鹵肉,以肋條肉為最佳。将肉切成片狀夾入馍内,灌注少許鹵湯,柔軟可口,肥而不膩,味美醇香,老少皆宜。肉夾馍的鹵肉配料采用多種原料,其中的湯則為陳年老湯,秘方從不外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