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善”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上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意是,窮困時便求自身之善,得意之時共達天下之善。
1938年,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先生為服務社會、便利人群,在北碚公園右側以“兼善”為牌号,創辦了兼善餐廳,以經營川菜宴席為主,兼營小吃。為了招徕顧客,聘請名廚主理餐廳。由廚師王榮軒、何發初、劉紹華等精心創制了兼善湯、兼善包子、兼善面等獨具一格的“兼善三絕”風味小吃,受到社會名流及各界吃貨的好評。

從此,兼善小吃蜚聲遐迩,餐廳以大菜套小吃,小吃帶動餐食,生意十分興隆。
兼善湯選用的材料是雞肉、火腿、豬腳筋、雞蛋皮、玉蘭片、黃花、木耳、香菇、水發鱿魚等10種左右,再配以胡椒粉、川鹽、麸醋、火蔥、味精等調料。質厚濃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頗受歡迎。1949年後,兼善餐廳改為國營,兼善湯由泉外樓繼續經營,繼承了原有的風味特色,價廉物美,面向人民大衆,成為大衆化的食品。
兼善包子不僅有獨特的配料、精巧的技藝,而且在供應來店堂食的顧客時,還奉上一碟紅油辣椒、一碗蔥花湯,伴而食之,十分惬意。1984年,經重慶市評定為“名特小吃”。
重慶人善做包子,除兼善包子外,最著名的要算九園包子了。
九園包子是20世紀30年代由重慶西三街浦德食店的舒澤九創制的。他在魚市街另起爐竈,避開大餐館,專營小吃。找好店面後他請同鄉公孫先生為小店取名,公孫先生以舒澤九的九字為名,寫下“九園”二字為店名,取“長久”之意。“九園”兩字由公孫先生用孩兒體書寫,沿用至今。
舒澤九以自己擅長的白案包子為主營菜品,配上同樣有特色的鴨參粥和雞蛋手工面。由于九園包子做工精細、選料講究、味道鮮美,拌着營養豐富的鴨參粥吃一餐,價廉物美,讓人遍體通泰,很快名聲大振。
随着九園的生意越來越興隆,店裡的夥計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包子鋪成本低、門檻矮,開個店不用花多少錢,加上在店裡幹了這麼久,手藝不說超過老闆,也算得上八九不離十。于是紛紛另立門戶開起了包子店,所售小吃與九園類同。為了表示與九園有相當的淵源,名字也與九園相近,如“八園”、“十園”等。一時間傳為笑談,為重慶餐飲史上留下一段趣聞。
九園包子店沿用傳統工藝,用五花肉、冬筍、幹貝、金鈎、火腿等加調料制成鹹餡;或用核桃仁、蜜棗、瓜條、橘餅、玫瑰糖、豬闆油等制成甜餡。九園包子的特色是,皮薄餡滿,松泡爽口,味鮮美、香甜。
頤之時大酒樓的多味包子也很有特色:由特一級白案師周心年于1980年創制。多味包子以多種味型、各種形狀組合一籠小包。一籠中有四鹹二甜,鹹的有頤養包、三丁包、醬肉包、鮮肉包,甜的有豆沙包、麻蓉包。該品源于揚州三丁包,經過改進,成為四川小号的風格和造型。在門市按籠出售,顧客一次能品嘗6種不同的味型,很受歡迎。多味包子于1991年被授予“名特小吃”稱号。
重慶牛肉焦包,也是傳統的川點之一,因面皮焦香酥脆,牛肉做心,故而得名。該品以前多為攤點供應,現炸現賣,香氣四溢。後來進入大餐廳,供宴席作為細點。現由雲龍園白案特一級廚師田贻仁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