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來源:廣安日報-廣安線上

近年來,我市湧現出一大批幹線、愛一線、鑽一線的先進職工,他們在平崗位上緻力于學習,磨練自己的技能,用智慧和汗水造就了光榮的勞動、知識高尚、寶貴的人才,創造了偉大的社會風貌,他們是勞工階級和廣大勞工階級和勞動人民群衆的傑出代表。

為了發揚自己的先進精神,展現全社會對勞動價值的認可,對先進模式的尊重,我市召開了"廣安工匠"命名大會,10名"廣安工匠"被正式命名,大力号召工匠精神,發揚工匠精神,激發全市廣大職工的盡職盡責, 精益求精,以更多的熱情和高昂的士氣,團結一緻,克服困難,敢于承擔,為廣安美好的繁榮和諧和黨的成立100周年做出貢獻!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與球員溝通技巧給文強(右)。

項文強:普通崗位工匠人才

"今年是我回到前鋒面前的第8個年頭,作為一個年輕的新時代,就是要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發揮自己的最大價值,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4月25日,在"緻文強工匠人才工作室",記者看到忙碌的項文強,他拿着發動機缸體圖紙與隊員認真讨論。

項文強現年80歲,是四川耀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骨幹,已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2017年,該公司還以他的名義建立了"工匠人才工作室"。

2014年,沿海掙紮的項文強發現,前方地區的機械制造水準較低,面臨行業壁壘,技術創新和研發努力困難重重。為了打造家鄉,他決定加入四川耀業科技有限公司。

此後,在文強的帶領下,公司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他參與的"發動機缸蓋、缸體自動化生産"項目,在機車缸體技術走在全國前列,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自動化生産水準,使公司的生産能力大大提高。2018年,公司生産銷售氣缸體260萬塊,占全國市場的15%。

文強取得的成績受到鼓舞,但進步的步伐并沒有停止。為了大大提高員工的整體水準,文強在員工中大力倡導"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的學習方法,每天在工廠中的房間黑闆上及時更新學習内容。同時,根據教育訓練内容對新勞工不了解、跟不上形勢,采用"員工創新工作室"為新勞工"開小爐子",因人而異,根據教學,調動勞工主動學習技術知識的積極性。

目前,在文強及其團隊的上司下,四川耀業科技有限公司擁有3項發明專利、25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項外觀專利,并于去年被全省評為"四川省企業技術中心",研發成果得到了國家和省的認可。項文強本人也赢得了許多榮譽,成為年輕人中的模範領袖。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通路裝置。

翟家華:"廣能技師",熱愛學習

走進維修工廠中的房間,一個戴着眼鏡、穿着工作服的中年男子正忙着圍着一堆"鐵鏟",他就是李子岩煤礦南二井的技師于家華。30年來,他紮根于礦山,紮根于基層,以學習技術為樂,以技術為名,因技術。

2019年3月13日晚上11點30分.m,嚴家華正準備休息時接到值班室的電話,地面清洗系統控制線故障,裝置無法正常運作。接到電話後,缗家華趕到現場。清洗系統控制成千上萬條線路,尋找故障線路,就像大海撈針一樣。燦佳華沒有退縮,他在洗滌系統中,中下3層來回20多次,尋找線路故障,經過6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他終于找到了控制線斷裂故障,順利處理了問題。

南二井更新了一批軟啟動防爆電器,而開關故障處理是機電團隊維修工廠中的房間的技術空白。為了克服這個難題,嚴家華半夜走路、吃飯、睡覺,甚至研究開關電路圖。經過半個多月的艱苦探索,他終于成為了這款新型開關各種故障處理的第一人稱。

多年來,憑借愛學習的品格,翟家華完成了多項技術改造,為公司節省了840多萬元的成本。

2012年,為了号召更多像翟家華一樣學習的人,礦場成立了"于家華創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後,翟家華将組織理論教育訓練、現場技能教育訓練、創新工作論壇、技術交流等活動,将自己的學習經驗、維護筆記、電路圖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勞工。是以,"于家華創新工作室"深受職工喜愛,被四川冶金煤炭工會命名為"四川省冶金煤系統勞動示範(技師)創新工作室"。翟家華還榮獲"五小"改革旗手、"優秀共産黨員"、"關港工匠""優秀忠誠礦工"和廣安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檢視并記錄裝置的操作。

劉偉:保護所有家庭的燈光

她沒有大岸的本體,但肩負着維護全國網廣安供電公司電力排程控制的責任;她是全國廣安供電公司電力排程控制中心自動化運維組組長劉偉。

"我們要做到全年零事故、零違規,最終達到100分......"4月25日,劉偉早早來到辦公室,利用工作前的業餘時間,加強與團隊成員楊剛的訓練。

楊剛是劉偉的新徒弟,因為工作時間不長,在很多專業技術方面還存在差距。作為電力排程控制中心自動化運維組長,劉偉覺得應該帶動全隊共同進步。

"我們的工作是電網的'眼睛',它與變電站、保護、通信等主要行業緊密相連,技術性強、中級、瑣碎,要求精度高,是以不會犯錯誤。劉偉告訴記者,随着電網規模的發展越來越大,電力排程控制中心自動化運維類越來越重要,起到了"千裡眼"和"風耳"的作用。隻要裝置出現問題,就必須通知相關技術人員去維修,確定城市電網安全穩定運作。

"疫情期間,她連續值班53天,確定電網安全穩定運作。說起劉偉這個工作認真的師傅,楊剛告訴記者,劉偉是他學習的好榜樣,工作了16年,從未發生過安全事故,負責所有工作按時高效完成。

不僅工作認真、銳意,劉偉還善于學習。劉偉先後負責廣安區80%以上的變電站綜合自動化建立或改建接入調試和10多個系統的建設和調試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廣成果,她起草并編制了廣安供電公司控制中心自動化運維類系統彙編、五級應急預案,規範了自動化運維類的專業管理,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為公司節省了數十萬元的運作費用。

由于他的出色工作,劉偉曾獲得四川省電力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能工匠"等稱号。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陳俊紅(左)為同僚提供技術指導。

陳俊紅:工廠中的房間裡的"老黃牛"

"每當組裝工作出現問題時,總會有他在現場;我們都習慣于稱他為技術大師。"說到陳俊紅,勞工們總是贊不絕口。

陳俊紅,46歲,是四川艾姆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曾獲得16項發明專利。

4月27日清晨,勞工們還沒有正式開始工作,陳俊紅一直在生産線上仔細測試産品品質,研究技術。多年來,陳俊紅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每天早上,他都會提前到達,熟悉生産工藝,做好問題預判工作,為公司的生産提供技術保證。

"自2012年以來,我一直在公司擔任技術總監,主要從事産品模具開發、制造、應用等工作。陳俊紅告訴記者,經過多次探索,他們在小規模農用微耕機360度易轉向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他還獲得了"小型多功能出口微耕機關鍵技術開發"成果第一人稱稱号。他還參與了4LZ-0.3小型聯合收割機的開發,該收割機獲得了廣安市科學技術進步獎。此外,他還獲得了多項國家外觀和實用新型專利以及國家發明專利,每年創造稅後利潤3億多元。

"陳俊紅不僅熱愛學習,還經常呼籲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和經驗。公司高管蔣佳音告訴記者,在陳俊宏的上司下,公司擁有獨立的研發團隊,并與意大利知名設計師共同開發了一款機器、微耕機和小型聯合機等産品,産品遠銷意大利、印度、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接下來,我将更加努力地帶領技術團隊,開發開發更多的新産品,迎合國際國内市場,為公司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陳俊紅說。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檢查電源。

旅行進入:讓光走進千家萬戶

他,沒有名氣,沒有人佩服的榮譽,隻有動力安裝和調試過程中的執着追求,為千家萬戶送來的光芒默默奉獻。現任四川愛珠能源工程有限公司電氣調試部工程師。

安全帽,工作服和工具袋是他多年來的标準。為了完成電氣安裝調試工作,及時保證供電,他不怕怕寒熱,跋涉山奕水,一次又一次地為老百姓解決用電問題,讓燈光朝向千家萬戶。

一年夏季,公司圓門變電站2座,主變壓側斷路器跳閘,廣安市大面積停電。維修人員檢查相關裝置後,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便恢複了供電,但關機後不久,開關又跳閘了,一會兒就讓維修人員不知所措。

接到訓示後,The Tour趕到現場。到達現場後,餘思成調試并仔細檢查了電力裝置,發現開關二次跳閘是環路絕緣水準低造成的開關誤動作,是以立即更換故障的二次線路,恢複正常供電。

在工作中,餘思誠還總結了一套完善的電氣測試方法,大大提高了電站機組的電氣檢測水準和安全運作的可靠性,使電站裝置故障率持續下降,逐漸實作機組完整性提高到98%以上。

公司工會主席周萬斌表示,如今,餘思成還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努力學習業務技能,并通過項目現場講解、專題講座、故障排除分析處理,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人員。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檢視鍋爐運作情況。

範道文:遇難保護電源

"一、二相機組溫度過高,嚴重威脅機組安全運作。4月22日,正在進行日常巡檢的廣安發電有限公司突然發現安全隐患,同時有條不紊地采取技術措施堵住危險源頭,同時進行任務安排,規範操作。

這樣的場景,對于在前線工作了16年的範道文來說,是很熟悉的。起初,剛加入工作中的範道文對鍋爐不是很了解,面對各種零件和工具,範道文經常感到不知所措,但難關要好好學習範道文。

為了讓自己盡快長大,一方面,他啃了專業書籍、裝置圖紙,提高了專業修養,另一方面,他努力到現場,遇到不在責任範圍内的工作還主動要求"下手",利用各種機會"偷老師學藝術"。他記錄下工作的各個方面,每個過程,并在每晚入睡前回顧當天的内容。

通過刻苦學習,範道文收獲了豐厚的回報。2019年4月,範道文在國家期刊《工業A》上發表論文《600MW機組冷啟動節油倡議》,榮獲2019年四川廣安發電有限公司創新創新二等獎;

此外,每年春節期間,範道文都會堅守工作,帶領團隊成員為節日供電提供保障。2019年,範道文憑借在四川廣安發電有限公司隐患檢測技能大賽中的卓越專長獲得一等獎。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檢查輸水裝置。

滬建:園林水廠節能降耗第一人

4月25日,走進廣安花園水廠機電裝置工廠中的房間,一股熱風迎面而來,在高壓電機旁邊的泵房裡,一名中年男子正在檢查輸水裝置的運作情況。中年男子是廣安花園水務有限公司技術安全科科長胡健。

1998年退伍後,曾任職于廣安區給排水公司和廣安花園自來水有限公司。多年來,他深入研究了大修技術,并将自己的知識和探索經驗應用于實際工作。

2015年,胡健帶領技術安全科相關人員對公司的集水、給水工廠中的房間4台水泵葉輪進行技術切割和更新,通過技術創新,供水量從原來的1800m3/h提高到2100m3/h,單泵可增加300m3/h的供水流量。預計改良水泵可增加供水量518萬噸,增加收入400萬元,淨收入增加145萬元。

"作為技術領先者,隻有對技術的不懈追求才能實作節能降耗,為公司節約生産成本。胡健這樣說,也這樣做了,對于公司的沉澱池上泥漿閥門老化,除泥裝置不能正常工作,胡建帶領團隊對公司的除泥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使除泥裝置的運作時間比原來削減一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長期在自來水廠工作,胡建發現,夜間居民用水較少,在供水的低高峰期,使用大型水泵供水,能耗非常高。為了挖掘節能降耗的潛力,他花了半個月的時間,設計安裝了小型供水機組,機組耗電量比以前降低了0.03-0.04kwh/m3,每年為園林水廠節約電費10萬多元。

由于他的出色工作,胡先生于2013年被授予四川省勞動競賽标準兵榮譽稱号,并于2014年獲得廣安市五一勞動獎章。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維護通信裝置。

姜鵬飛:熱青兒要動

4月28日.m 6點,廣安移動網絡傳輸中心從業人員姜鵬飛像往常一樣,在排除故障後,習慣性地在晨光拂曉時透過通信室的窗戶看了一眼。

這位被公司員工稱為"通訊醫生"的機械師看起來很疲憊,但此刻他卻腳踏實地。"現在是黎明,人們可以拿起電話自由交流,這是我們最大的樂趣,"他說。"

2010年7月,蔣鵬飛進入廣安移動網絡部傳輸中心,主要負責傳輸網絡建設規劃、傳輸網絡服務優化、網絡安全提升。

為保證群衆溝通暢通,蔣鵬飛練了較強的技術探索能力,被四川移動聘為傳輸技術專家,省級優秀青年人才。此外,他還率先在省内啟動了"2G'電光'改造ecCC改造、DCN改造"工作,率先将"OTN應急資源池、2G資産挖掘法、'一站式'集中分流"工作方式在省内推廣,并在全省防洪救災中多次應用,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0多年來,他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通訊裝置,他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工作中。廣安移動網絡部負責人告訴記者,蔣鵬飛非常熱愛通信工作,他花了10多年的時間,為廣安人民建設了5萬公裡的光纜、8000個光交換站、5000套裝置的基礎通信網絡;

此外,不顧自身安危,在"913"洪災中,率領一支通信隊到鄰近的水域進行防洪救災。在關鍵時刻,他創新運用"OTN單波排程法",成功解決周邊水通孤島,避免了近300萬元的國有資産損失。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切開懸挂面。

吳少平:讓古工藝綻放簡單溫暖

"它速度很快,入口很軟,很難咀嚼。4月23日,九龍某鎮宸龍面業有限公司,毗鄰水縣,"辰龍"牌手吊臉傳承人吳少平開始熟練地做面子。

看着一條條面逐漸形成,吳少平笑着告訴記者,"陳龍"手挂面厚均勻,光滑柔軟,細而不褶皺,久熟不糊,風味獨特,回鍋如新,是當地人的拳擊禮品必備品。

五十多歲的吳少平從小就學會了和家人做一副面孔。在他看來,這看似簡單的做臉工作,卻充滿了學習。"我每天早上一大早就來工廠觀察面條的動向,在外觀的過程中看面條的準确性,這樣才能掌握面條的品質,通常需要兩三天才能站出來。整個過程考驗着工匠的耐心和誠意。吳少平說,在産品品質上,他們制定了一個近似苛刻的制度:成品合格率必須超過或等于99%,不合格品出廠,出廠産品合格率必須達到100%。

"人們常說,一邊是水和土,一邊是支撐人,做面子手工藝品也是要注意'水土'。我們的原材料是用當地生産的小麥碾磨粉制成的,味道更濃郁。以前祖傳工藝品受技術限制、天氣等原因,每年隻有三四個月的生産時間,通過技術創新,現在每天可以定量生産,在保證傳統手挂面條口感的同時,也提高了手挂面條的産量,滿足了更多的市場需求。"吳少平說。

在吳少平的專注和堅持下,近年來,"晨龍"牌手貼品牌越來越響亮,成為四川三大手貼面品牌之一,先後參加了北京、廣州、四川等展會,多次榮獲各種省、市、縣級獎項和"消費者最愛品"等榮譽稱号。

弘揚工匠精神,向最美的職工緻敬,我市十大名"廣安工匠"

精心釀造。

李忠和:精心釀造的"醇厚"生活

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越池區的四川省越池特曲酒有限公司,一股讨厭的酒香面對面,該公司的釀酒師李忠和正忙着。

1997年,李忠和正式進廠,從一線普通員工到副班長、班長、調酒師,再到工廠中的房間主任,李忠和一路成長。

"進入越池特曲酒有限公司,我覺得這份工作來之不易,每天都在想着如何做好。李先生說,他已經能夠離開生産線,在一個容易的位置上占據一個位置,但他選擇堅持下去。在他看來,釀酒是他的最愛,他想釀酒很長一段時間。

2001年,公司改制後,李忠和開始從事濃香大款酒、無花果酒、芝麻酒、固态小風味酒的釀造。經過2年的技術攻關,他解決了技術難題,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被公司評為"生産技術技能"。

2017年,李忠和與科研人員和生産技術骨幹組成了"雙香"香酒技術團隊,曆時半年多,成功研發出"雙香"香型酒,使公司的産品品質有了很大的提高,被省級白酒研究院專家組評為"小酒的發展方向"。

"如果你選擇釀造葡萄酒,你不會'混在一起'。當學徒一心一意地和老廠長學習技術時,當調酒師專心緻志地釀造美酒,成為工廠中的房間主任時,就要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李說,在他的辦公桌上,有10多本筆記本堆放着詳細的生産資料。

時至今日,半個百多歲的李忠和依然穿梭于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交流經驗,分析問題,探索曆程,他對釀酒的熱情依然不減。

本站記者 郭俊基 前天文劉小兵 廣安日報 全媒體記者 劉麗華文/圖

本文摘自廣安日報-廣安線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國家黨媒資訊公共平台提供資訊傳播和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