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畢坤(中國農學會《知識就是力量》微平台)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資訊中心

近日,各大新聞網站争相報道,由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和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合作試驗種植的耐鹽水稻,在江蘇如東栟茶方淩墾區進行測産,“超優千号”耐鹽水稻的平均畝産量達到802.9公斤,專家表示這創下了鹽堿地水稻高産新紀錄。海水稻因為其耐鹽堿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那麼什麼是海水稻呢?海水稻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h1>

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塗等“海水經過”的鹽堿地生長而得名。隻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隻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一般地,普通水稻種子在鹽度超過0.3%的鹽水中無法發芽,植株無法吸收水分,會因脫水而死。海水稻剛好相反,在0.9%-1.2%濃度的鹽水中都可以正常發芽。海水漲潮時,水稻秧被海水淹沒三四個小時都沒有問題,退潮後海水稻長勢更快。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重度鹽堿土地與海水稻

圖檔來源:新華社記者 高晗

本是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沙漠,海水稻卻有可能成為使沙漠變青山的先鋒戰士。這是為什麼呢?

衆所周知,生物的性狀主要由基因決定。據全基因組測序與比較轉錄組分析,通過與89個國家的3000個水稻品種基因組資料庫序列比較發現,海水稻是一個相對古老的籼稻亞種,獨有變異64869個,并存在大量鹽誘導基因。這種獨特的基因,可以幫助海水稻在鹽堿環境中茁壯成長。

經觀察,海水稻根系格外發達,根深可達30-40厘米。植株比普通水稻要高大許多,成熟後的稻穗長度可達23厘米。有這些特殊的生理構造,海水稻不僅耐鹽堿,還具有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優良特性。是以,在生長過程中,它不需施用肥料、農藥,所産稻米雖呈胭脂紅色,卻是真正的有機食品。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海水稻

圖檔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海水稻的稻谷具芒刺,對果實起保護作用,這是很明顯的野生稻特征。而海水稻,正是從一株野生稻的意外發現開始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h1>

資料顯示,國際上開始研究培育耐鹽水稻品種,還要追溯到90年前,斯裡蘭卡發現強耐鹽地方品種Pokkali。1944年至1945年,印度制定了耐鹽水稻的雜交育種計劃,推廣水稻耐鹽品種Kala Rata l-24和Bhura Rata 4-10、孟加拉培育耐鹽水稻品種BRI、BR 203-26-2、Sail等。1970年以來,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從9000份水稻品種和家系中,鑒定出10份耐鹽品種,包括Pokkali、Getu和Nona Bokra等材料,為水稻耐鹽性品種選育提供了技術儲備,并在1979年提出了水稻耐鹽鑒定标準和方法。此外,巴基斯坦、日本、美國、英國、澳洲等國也相繼展開了水稻的耐鹽性研究。

我國在耐鹽水稻的研究方面起步較晚,始于1981年召開的“全國稻麥抗鹽堿協作會議”,“七五”期間把稻種資源的耐鹽堿性鑒定作為國家科研項目,并開展全國協作。

近年來,媒體上刮起的海水稻風暴,源于廣州湛江的陳日勝。1986年,林果專業畢業的陳日勝随羅文列教授在湛江遂溪縣虎頭坡開展海灘紅樹林資源普查時,在蘆葦地裡無意間發現一株野生水稻,并細心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從此開啟了一條與海水稻交織在一起的人生道路。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陳日勝在海水稻試驗田中

圖檔來源:中新網

陳日勝從零學習水稻選育,由于試驗周期長,花了5年時間最終選育定型名為“海稻86”的新品系。1992年起,陳日勝不斷培育并将海稻86推廣到全國各地的鹽堿地上試種,範圍逐漸擴大到3000畝,畝産從50千克增長至150千克。2014年,經農業部組織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海稻86被一緻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陳日勝默默耕耘近30載,終于天下皆知。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考察過海水稻後,緻信時任科技部長萬鋼,稱海水稻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不亞于雄性不育野生稻。他整合各方面資源,牽頭成立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将耐鹽堿水稻推廣到高海拔的青海省格爾木市、迪拜熱帶沙漠地區等不同生态區,并結合水稻雜交技術,将海水稻畝産提高到600千克。

<h1 class="pgc-h-arrow-right">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h1>

海水稻可以利用鹽堿地等傳統不可利用土地,一定程度上保障糧食安全,可有效應對糧食安全面臨的嚴峻挑戰。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全球仍有8.2億人遭受饑餓,而9.5億公頃鹽堿地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據測算,中國有2億畝鹽堿地具備種植水稻潛力,若種植海水稻畝産250千克,可增産糧食5000萬噸,将多養活約2億人。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

△從業人員收割海水稻

圖檔來源:澎湃新聞記者 劉霁

多地實驗表明,通過連續3-5年種植海水稻,可以将鹽堿地改造成為可供普通作物耕種的土地。有的地方通過種植海水稻,改變了鹽堿地區域小環境,甚至引來了白鹭等鳥類栖息,一定程度上恢複了生物多樣性。

目前,雖然經過基因組測序,填補了海水稻分子研究的空白,為耐鹽新品種的培育奠定分子基礎,但是耐鹽機理具體是什麼,還有待科學家們對海水稻基因進行深入分析。随着耐鹽程度的提高,目前仍存在争議的海水稀釋灌溉問題,應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

參考資料:

1、https://xueqiu.com/5124430882/160943911?page=1

2、龍飛. 不同區域水稻施肥有别[J]. 種植與養殖, 2011, 000(021):9.

3、http://news.gdzjdaily.com.cn/zjxw/content/2017-08/25/content_2239099.shtml

4、https://www.sohu.com/a/195717100_260616

5、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1-03/8414831.shtml

6、http://www.xinhuanet.com/2018-07/20/c_1123151882.htm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的價值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