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一、 “毛氏紅燒肉”

毛主席生前鐘情紅燒肉世人皆知,故将紅燒肉又名為毛氏紅燒肉,是湘菜系列獨樹一幟的主打名菜,也是主席宴上的八大名菜之一,流傳至今,一直深受世人的青睐和喜愛。據曆史記載,毛主席在指揮三大戰役時,曾對警衛員李銀橋說:“你隻要隔三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我就有精力打敗敵人。”可見,紅燒肉不僅香甜可口,而且其“物質變精神”的作用和威力是何等之大!

制法:

紅燒肉的烹饪特點是:用料簡單,制作複雜。不但需要時間,更需要耐心。“慢工出細活”;“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隻有付出了足夠的時間和耐心,才能做出一道正宗而滿意的紅燒肉。

1. 将五花肉洗淨後放入清水中浸泡(大約4個小時左右,盡可能将血水浸泡出來,期間每一個小時要換一次水),泡好後,将五花肉撈出切成3-4厘米的小方塊備用。

2、在鍋内放入适量冰糖,加适量水,用小火慢慢熬制,邊熬制邊用勺子不斷攪拌,直至冰糖完全融化并被熬制成金黃色,加适量水攪拌均勻後備用(也可不用糖水)。

3、将五花肉冷水下鍋焯至水開變色,撈出用溫水洗淨沫子。

4、鍋中放入少量的食用油,倒入五花肉小火翻炒,炒至五花肉變成金黃色(鍋中的油脂變多了)後關火盛出瀝幹油備用。

5、在鍋内放少許底油,放入桂皮、八角、香葉、蔥、姜、蒜炒出香味,放入五花肉翻炒。

6、倒入少量料酒,放入食鹽調味,倒入焦糖水,再倒入開水直至沒過五花肉,開鍋後蓋上鍋蓋轉小火炖1個半小時,然後再開大火不斷翻炒收汁即可。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二、 “東坡肉”

東坡肉系浙江菜系,是以蘇東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

蘇東坡是中國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書法家,同時對烹調菜肴亦很有研究。在他到杭州做太守時,因組織民工在西湖築了一道堤,使莊稼連年豐收,城裡老百姓為了感謝他,便擡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東坡盛情難卻,便收下了豬肉。之後便叫家人将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稣酥的,然後按民工的花名冊,逐一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在感激和愛戴之餘,便将該肉稱之為“東坡肉”。當時杭州有家大菜館,首先挂出“東坡肉”的牌子,每天殺十頭大肥豬都不夠賣。其他菜館眼紅便跟着學做,于是,大小菜館均上市東坡肉。之後老百姓便将“東坡肉”公推為杭州第一道名菜,并早已名揚海内外。

東坡肉之美妙,自有“東坡詩”為證:“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貴不能吃,貧者不能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他自美。”其意是說:烹饪時火候要小,要慢火長時間炖煮(2~4小時),水也不要太多(水太多則煮成肉湯了)。再加上紹興黃酒的醇香,炖出的肥肉自然是别具一格的風味佳肴。

1. 将五花肉洗淨,放到熱水中淖5分鐘,撈出稍晾後切成方塊(大小随自己)備用;

2. 适量黃酒、醬油、白糖、蔥切段,姜切片備用;

3. 将姜和蔥放到砂鍋内,再把五花肉擺到砂鍋裡,肉皮朝下。先倒入黃酒和醬油,再放入白糖後,用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炖2小時;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裝入特制的小容器中,鍋裡放熱水,加蓋置于蒸籠内,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吃“毛氏紅燒肉”和“東坡肉”的營養價值:

在現代社會,有些人特别是老年人,經常把吃肥肉與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病等“富貴病”聯在了一起,而且大有“談肉色變”之感覺。然而,現代生命管理和科學養生專家卻明确指出:常食“毛氏紅燒肉”和“東坡肉”有利于強身健體和長壽。這主要是因為:肥肉經過文火長時間煮炖後,其所含的飽和脂肪酸可以減少30%~50%,膽固醇可以減少50%~60%,使肥肉中的花生四烯酸與亞油酸、亞麻酸生成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前列腺素;肥肉中的長鍊不飽和脂肪酸與人體的大腦、神經組織的生長、發育有關,人體高效率的思維活動是靠高品質的脂肪來保證的。是以,肥肉中的腦磷脂與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重要的健腦補腦物質。

各位粉絲、關注者和廣大讀者,你若想健腦補腦和絕頂聰明,就常食“毛氏紅燒肉”和“東坡肉”吧(向毛澤東主席學習,至少每周食用2次)!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三、“鍋包肉”

“鍋包肉”在曆史上是一道很不尋常的菜肴,既兼有北方菜系的鹹,還有點西洋風味的甜酸。據說這道菜的口味還與“國際關系”有關。

當時作為北方重要官方機構的關道衙門,經常需要宴請國外的客人,尤其是俄羅斯客人。俄羅斯人喜歡甜酸口味,北方菜的鹹濃口味他們不太适應。為了更好地與大鼻子外國人加強聯系,道台下指令,讓廚師們改變口味。當時濱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學瀛的首席廚師鄭興文

冥思苦索,把原來鮮鹹口味的“焦燒肉片”,改為甜酸口味的菜肴。結果這道菜讓俄羅斯客人非常喜歡。鄭興文根據這道菜肴的烹饪程式,給其起名為“鍋爆肉”。俄羅斯人口音不正,時間長了,便将“鍋爆肉”衍化成“鍋包肉”了。

1. 将肉切片後加胡椒、料酒、鹽腌制半小時;

2. 澱粉加溫水調勻,放置30分鐘後,把澱粉表面的清水倒出,在澱粉糊内加少許油、糖、醋、番茄沙司、少許鹽調汁;

3. 肉片沾上幹澱粉,再沾上面糊,油溫5成熱下鍋炸,定型後撈出,大火油略有冒煙時放入肉片複炸2分鐘左右撈出;少許油、蔥、姜爆香,倒入糖、醋汁,待汁粘稠時倒入肉片,醬汁挂滿肉片後放入胡蘿蔔絲翻炒裝盤,再撒上香菜裝飾即成。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四、“涮羊肉”

對“涮羊肉”的烹饪來曆,說法很多,但起源于成吉思汗菜中的說法比較可信,那時的人,以吃羊肉為主,其主要做法是支一口大鍋煮整塊的羊肉。有一次因情況緊急,需趕快吃完出發作戰,士兵們便急中生智,把微凍羊肉用刀切成塊,往沸水裡一丢,撈出後蘸料吃,本意是為了盡快填飽肚子,其結果竟成了後人喜愛的一道美食。後經不斷改進,将大鐵鍋換成了精制的小銅鍋,其調味品用中原的物産,即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等,使涮羊肉的滋味更加鮮美。

“涮羊肉”又稱“羊肉火鍋”,是北京的傳統風味,曆史悠久,素以“選料精細,肉片薄勻,調料多樣”而著稱。

1. 用内蒙古集甯産的小尾巴綿羊,隻用其“上腦”、“小三岔”、“黃瓜條”等5個部位的肉,并剔去筋骨,經冷凍壓實,切片碼在盤中備用;

2. 其調味品用中原的物産,即芝麻醬、韭菜花、醬豆腐等;

3. 食用時,要在水沸時下羊肉片,待變白即可取出與調味品一起享用。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五、“北京烤鴨”

北京烤鴨是具有世界聲譽的北京著名菜式,它起源于明朝。

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明宮禦廚便取用南京肥厚多肉的湖鴨制作菜肴。為了增加鴨菜的風味,廚師采用炭火烘烤,成菜後鴨子吃口酥香,肥而不膩,受到人們稱贊,即被宮廷取名為“烤鴨”。

明朝遷都北京,便将烤鴨技術也帶到北京,并被進一步發展。由于制作時取用玉泉山所産的填鴨,皮薄肉嫩,口味更佳。烤鴨很快就成為全國風味名菜。北京兩家有名的烤鴨店“便宜坊”“全聚德”,便是明朝時開業的。“烤鴨”在明朝時成為北京官府人家中的席上珍品。

到了清朝,官吏們常常收購北京烤鴨,供皇帝及其親屬享用。據《竹葉亭雜記》記載:“親戚壽日,必以燒鴨相饋遣。”可見烤鴨還成了當時勳戚貴族間往來的必送禮品。又有《憶京都詞》這樣寫道:“憶京都,填鴨冠寰中。焖烤登盤肥而美,加之炮烙制尤工。”

“北京烤鴨”的風味特點:色澤紅豔,肉質細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膩,被譽為“天下美味”而馳名中外,特别是北京“全聚德烤鴨店”有“身份證”的烤鴨則更是别具一格。

北京烤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經烤制而成。

制法:烤制前,先把鴨子煺毛洗淨,取出内髒,然後在皮和肉之間壓進空氣,使皮肉分離,再在鴨體上塗上麥芽糖漿,晾幹(整個鴨子色呈深紅)。

烤法:把鴨子送進烤爐之前,在鴨膛内灌入開水,待鴨子烤熟後才把開水放出。烤爐裡用棗、桃、梨等硬木作燃料,這些燃料少煙且有香味,火力溫而不烈。每隻鴨子經過40分鐘左右的烤制即成。

吃法:一是将烤熟的鴨子趁熱片成片(可以皮肉不分,片片帶皮帶肉,也可以皮肉分開,先片皮後片肉),蘸甜面醬,加蔥白、黃瓜條,用特别的荷葉餅卷着吃;二是将醬油和蒜泥拌勻,同烤鴨肉一起用餅卷着吃;三是喜食甜的,可以蘸白糖吃;四是用空心芝麻燒餅夾烤鴨肉吃,味道也極佳;五是片淨肉的鴨架還可以加白菜、冬瓜煮湯,别有風味。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六、清蒸武昌魚

“武昌魚”産于湖北省鄂州市(古時稱武昌),俗稱團頭鲂。”“武昌魚”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已飲譽大江南北,以武昌大中華酒樓最著稱。其代表名菜有“清蒸武昌魚”、“海參武昌魚”、“油焖武昌魚”、“茅台武昌魚”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魚”更脍炙人口,清香撲鼻,肉嫩味鮮。

特别是毛澤東主席“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的著名詩句發表後,更使武昌魚馳名天下。

1. 将武昌魚(鮮團頭鳊魚)(約重800克)去内髒洗淨,在魚身兩面剞刀花,撒上精鹽,抹上紹酒盛入盤中,把蔥絲、姜絲、紅椒絲撒在魚的上面;

2. 将鍋放旺火上,加入清水燒開,将整條魚連盤上籠蒸約10分鐘,蒸至魚眼突出,肉已松軟,約15分鐘左右出鍋;

3. 将炒鍋放旺火上,倒入油燒熱,加入蒸魚的原汁,下雞湯燒沸,加入味精、雞油後起鍋,澆在魚上面,撒上胡椒粉、小蔥花即成。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請各位女士和先生:在同自然災害(抗疫、抗水災、抗風暴等)作鬥争的過程中,多食用些具有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美味佳肴,鬥志昂揚、精神百倍的去奪取完全徹底地勝利!

謝謝大家!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
幾道妙趣橫生的曆史名菜的烹饪技巧和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