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全株有臭味,味道很讓人上頭,卻成為了極品野菜,還當蔬菜種
我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也有較大的差距。
前不久我分享了一篇南方人不愛吃鯉魚的文章,不少的網友就噴我:南方怎麼不吃鯉魚了呢?我就是南方人,特别愛吃鯉魚。
其實這裡所說的都是一個大機率的情況,不得不承認雖然鯉魚曾貴為“淡水魚王”,但是在南方地區,它确實是一種不讨喜的魚類。

而在北方地區,也有人不愛吃鯉魚,但是總體來說,鯉魚在北方還是挺有市場的。
另外在南方,還有一種“惡魔菜”,它全株都有臭味,味道一聞就讓人上頭,很多的北方人都是吃不習慣的。
但是在南方它卻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客。并且在近些年它還成為了一種常見的蔬菜,有人規模化種植,在市場上也是一年四季都有銷售。
它就是折耳根,你們喜歡吃嗎?
折耳根的初印象
對于折耳根這種蔬菜,不少的人對它是有很大意見的,甚至比讨厭香菜還要讨厭它,不愛吃的人都把它視為“惡魔菜”。
别說是當蔬菜食用了,光是聞一下味道都會很上頭,不免會發出感慨:怎麼會有人把如此難吃的東西當成美食呢?
可是在四川、貴州、湖南、雲南等省份,很多人就把折耳根當成了天下美味,天天吃都不會感覺膩,并且幾天不吃還會十分想念。
折耳根在民間多叫它魚腥草,這個名字還真的是名副其實。作為一個湖南人,我可是道地的南方人。在我們這裡也有不少野生的折耳根,當地也沒人吃。
第一次在外地吃折耳根,發現是真的很難下咽,在嘴巴裡咀嚼有一股很濃烈的像死魚的腥臭味。當時硬着頭皮吃了幾根就沒再吃了。
可是後來因為去到了貴州工作,在當地折耳根可是餐桌上十分常見的一道下飯菜,随着吃的次數多了,發現這種菜不僅不如之前那樣讓人讨厭了,而且吃起來又酸又辣還挺下飯的,從那以後就慢慢的愛上了折耳根。
和别人談起這種野菜,更多的時候願意叫它折耳根,而不是魚腥草。
因為我是在工地幹活,而我的工友們也是來自五湖四海。其中我發現了,大多數來自四川、貴州和雲南地區的,還有湖南湘西一帶的朋友們都比較喜歡吃折耳根,對這種野菜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而北方大部分地區的人都很排斥這種野菜,它們都說:一聞味道就上頭,一口下去更是靈魂出竅了。
其實我國西南地區食用魚腥草的曆史比較久遠了,據史料記載,食用魚腥草還和越王勾踐有關。在《吳越春秋》一書中就記載了:“越王從嘗糞惡之後,遂病口臭。範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亂其氣”。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說,當年勾踐打了敗仗以後,遭到了羞怒,而為了保命更是吃了糞便,然後嘴裡就有一種惡臭味。範蠡就告訴身邊的人吃折耳根,大家的口裡都有腥臭味了,這樣就能避免越王的尴尬。
在早期的時候,雖然西南很多地方的人都有食用折耳根的習慣,但是在當時多數都是把它當成救荒的野菜來食用。并且在當時,它還是一種備受重視的中藥材。
而随着對這種野菜了解的不斷深入,發現折耳根不光是可以食用,而且營養很豐富,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是一種藥食兩用的野菜,是以它就逐漸受到重視起來。
尤其是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因為對折耳根的需求量大增,當時在四川部分地區就已經開始嘗試種植折耳根了。而現在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份,都有乏力發展種植折耳根,它還成為了一種經濟作物,是不少農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究其原因,一來是折耳根的市場需求量大,它不光是可以當蔬菜食用,還可以入藥,加工成為零食、飲料等多種産品,應用十分的廣泛。
二來是這種蔬菜的種植簡單,管理粗放,但是産量卻很高。在過去折耳根都是野生的,自然狀态下都能生長。而種植的話,也不用怎麼管理,它自帶刺激性的味道,也沒有什麼病蟲害。
關鍵的一點在于,折耳根的生命力很強,種植一次能連續采收多年,地裡隻要留下一根根塊沒有撿拾幹淨,就會每年都有生長,非常的友善。
另外,折耳根四季可以采挖,它的根、莖、葉都是可以吃的。在春夏季的時候可以吃它的嫩莖葉,而到了秋冬季就可以吃根莖了。是以農民種植折耳根的經濟效益不錯。
那麼折耳根怎麼吃呢?其實這種野菜的食用方法也很多樣,最簡單的一種就是涼拌着吃,這也是最廣泛的一種吃法。另外它還可以用來做湯、炒菜,像折耳根炒臘肉在貴州就很流行。
除此以外,近些年還有很多的火鍋店裡都能見到折耳根,就是因為它燙火鍋非常的美味。
現在南方很多的超市、菜市場,都能見到折耳根這種蔬菜了,一般都是銷售它的根塊。而嫩莖葉則多數是在春季的時候食用。
各位朋友們,你們喜歡吃折耳根嗎?能接受它的味道嗎?歡迎大家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