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龍出生于1962年,是鄭州人,資深電影導演,在藝術領域工作了30多年後,他想出了捐贈電影制作裝置的想法。12月15日,李世龍告訴大河日報,一家人囤積了30多年來藝術積累的各種電影專業拍攝裝置,尋找熱愛電影的年輕人,如果戀愛,就會免費得到這些家。談到條件,李世龍說,隻要三點都能滿足,要懂得"什麼是創業,什麼是老師,什麼是願意"。這不是李在镕第一次面對媒體表達他捐贈裝置的想法,但在過去的幾年裡,他沒有見過任何人。
北方漂流回鄭州多年玩"個人電影"
李世龍的父親來自山東,他出生在鄭州,自稱鄭州人,早年複員時被派去工作,但李世龍愛不安靜,不能接受"坐在辦公室裡"。20多歲時,他偶然接觸到影視拍攝,覺得這更符合他的個性和愛好,20世紀80年代,李世龍離開鄭州成為北方漂流者。
李世龍起身為煙火藝人,在電影界工作了30多年,先後做過一系列的化妝、服裝、道具、燈光、制作和導演,據公開資料透露,他曾參與過《執行導演》、《榮譽》、《英雄》、《黃埔軍人》、《心靈的自白》等30多部影視作品,成長為專業電影人。
2002年,由于需要父母的照顧,李世龍結束了漂泊,回到鄭州創業。當時,他覺得電影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可以省略的東西,思考如何讓優雅的藝術走進人們的平凡生活,"個人電影"的理念應運而生。
李世龍以馮小剛的電影《乙方》為例:"個人電影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拍攝需要的電影,從劇本、燈光、服裝、拍攝下來的一條龍服務,讓每個對電影感興趣的人都有機會成為電影的主角。"
雖然不受歡迎但"個人電影"依然樂觀
更不用說2002年,被置于電影産業高度發達的今天,"為個人拍電影"也是一個有遠見的思路。李世龍回憶起自己拍了18年的個人電影,是60萬票房收入最高的項目。"從1970年代到1990年代,制作四部單獨的電影,每部約40分鐘,這是一部時代劇,是以服裝,道具和布景的成本更高。李世龍說:"如果是現代劇,各種道具都很容易省下來,一般四萬五千元。"
李世龍接到的老客戶已經70歲了,"老人以馬店為基地,年輕南方,現在兩個兒子在廣東經營一家企業,到家鄉捐錢修路,并建了一棟别墅。兩個兒子把父親的生活拍成了一部電影。
與婚紗片和企業形象宣傳片相比,李世龍認為,個人電影的藝術性很強,也更具收藏價值,很多客戶也都是為了珍惜回憶,記住青春,制作個人電影後作收藏目的。"專業機構正式拍攝電影的成本是數千萬美元,對于普通人來說負擔不起,個人電影是打開電影藝術與普通人之間的橋梁。盡管李先生的個人電影事業多年來一直不是很受歡迎,但他仍然看好這種商業模式。
身心疲憊,最好捐出裝置進行清潔
李世龍的創業經曆是伴随着艱辛的,他坦言,這些年來工作很多,再加上身體不是很好,早在2014年,父親病重,李世龍就已經有了放棄拍電影的想法,但看着家裡這些拍攝裝置,他擔心該如何應對。"幾台大大小小的相機,涵蓋了1920年代和1980年代的各種服裝,以及道具,燈光,三腳架,電線等,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工作,以換取真正的金銀。
李世龍坦言,他想把這些東西發出去,目的是培養一批年輕人,2014年他主動找媒體找年輕人,把媒體發出來,回複說有孩子喜歡電影。"在互相交流并說這是一個殘疾兒童之後,我說,'這不是不合适嗎?因為裝置太多又複雜,對操作有基本要求,孩子喜歡是好事,但要根據實際情況盡其所能。李世龍介紹道:"有個大二學生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說:'導演你好,我喜歡這部電影,謝謝你,你給我寄東西後勤過來了!"我想知道,如果這些東西的價值至少價值幾十萬美元,至少是有一種态度,對吧?"
時至今日,李世龍依然沒有放棄捐贈裝置的念頭,他說:"對于正規專業機構的電影來說,我這些東西都沒什麼,但對個人來說非常有價值。隻要他們喜歡電影行業,我就免費教育訓練他們,教他們技能,甚至送他們到小組深造。很多人問我捐贈的目的是什麼,我隻是想充分利用它,這些東西被放進去了,因為它們退出了,這些裝置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當然,面對禮品對象,李世龍也提出了"創業、師生願意"三大标準。現在微視訊非常流行,國家也提倡創業,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優惠的創業政策,李世龍希望年輕人應該有正确的創業精神,提出了"教師精神",李世龍雖然沒有提出正式的老師,但希望年輕人能當老師, 做一個正派的人,"願意"就是希望年輕人做出正确的選擇。"有很多年輕人想拍大電影,一上來就拍電影,但重要的是能夠沉淪自己的心,磨練自己,而不是急于賺大錢,不管眼前是什麼。"李先生說。
作者: 王 峰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