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物背後的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胡曉軍 光明日報通訊員 薛斌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裡,收藏着一張收條和一張回信。
收條和回信的落款都是江西群眾慰勞前敵革命将士委員會,并蓋有“中國國民黨江西執行委員會”的方形公章。收條的内容為“今收到貴會慰勞革命将士捐款壹萬元正”,回信的内容為“迳啟者昨日收存貴會轉來之慰勞捐款已由本會黃道、羅石冰兩常委分别送交十一軍與二十軍兩政治(部)主任領收代為分發矣”。

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内的“江西群眾慰勞前敵革命将士委員會捐款給起義軍的收條和回信”。馬悅攝/光明圖檔
收條與回信的背後,深藏着一段軍民魚水情的故事。
八一南昌起義之前,南昌成立了一個名為江西群眾慰勞前敵革命将士委員會的左派群衆組織。8月3日,這個左派群衆組織将群眾所捐的一萬元慰問款送到國民黨江西省黨部。
這時的江西省黨部還是以共産黨員為核心的國共合作組織。具體辦理捐款的經手人是國民黨左派人士朱大桢,他當時是江西群眾慰勞前敵革命将士委員會的負責人之一。接收捐款的經手人是黃道、羅石冰,兩位都是中共江西省委負責人,擔任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常委等職。
黃道、羅石冰接收這筆捐款後,當即寫下一張收條,并将這筆錢分别送到參加起義的葉挺部隊第11軍與賀龍部隊第20軍政治部主任手中。
第二天,羅石冰又寫了一封短信給朱大桢,告知他這筆捐款的去向。
南昌各界群衆所捐贈的一萬銀元有力地支援了起義部隊,為起義部隊的順利南下作出了貢獻。
“‘收條’和‘回信’看似簡單,卻意義非凡,‘收條’不僅是起義部隊軍費來源的證明,更是南昌群眾對這支人民軍隊的深切情誼;而‘回信’則說明早期的共産黨員已經有了非常嚴格的财經紀律,展現了他們嚴謹細緻、有始有終的工作作風。”八一起義紀念館從業人員說。
如今,這兩張泛黃的書信就靜靜地陳列在展廳中,向觀衆講述着軍民魚水的情誼。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21日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