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本文轉自:公衆号“老餅”,感謝于老師!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親愛的大小朋友們,大家好!咱們開封是八朝古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幾千年來,民間流傳着許許多多的故事。今天老餅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聲震天中”的故事。

在開封市的市中心有一座标志性建築,大家知道那是什麼建築嗎?對了,就是咱開封的鼓樓。據說鼓樓建于明朝,在清朝又多次進行了維修,其中康熙年間進行了一次大修。

也就在清朝康熙年間,有父子二人逃難到開封,夜宿鼓樓下。府衙班頭見他倆可憐,收留在鼓樓上當差,父親擔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時敲鼓的人),兒子負責掃街。爺倆忠厚老實,手腳勤快,附近的居民沒有不誇贊的。大夥見面都叫他們“老司鼓”和“小掃街”,他倆的真名實姓沒人知道。

當時的文人騷客常在鼓樓大廳裡聚會,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每逢這時,老司鼓總是悄悄坐在牆旮旯裡閉目養神。小掃街閑不住,展紙磨墨,跑前跑後忙着伺候,衆人也都習以為常,誰也沒把他們爺倆放到眼裡,這樣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幾年。

坐鎮開封的河南巡撫閻興邦,巡撫就是一省最高長官。他見鼓樓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費時三年,将鼓樓翻修一新。新鼓樓富麗堂皇,真叫氣派。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這一天,閻興邦在鼓樓上大宴賓客,全城的風流才俊,書壇名家幾乎都來了。閻興邦含笑拱手說:“重修鼓樓,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來畫龍點睛。今天特地邀請諸位為此樓題詞書匾,流芳百世。”

賓客們各個滿心歡喜,才思泉湧,暗下決心,要大顯身手,很快就遞上幾十張條子。閻興邦一一翻閱,竟然沒有一個中意的,他皺着眉說:“諸位寫的全是‘小橋流水‘之情懷,獨缺‘’大江東去‘的氣魄,有勞各位再費些神思……

人們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隻得抓耳撓腮,絞盡腦汁,苦思冥想。閻興邦一直不見動靜,長歎一聲:“唉,難道這麼大一座古城,就沒有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嗎?”

衆人羞愧得無地自容,大殿裡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忽然牆角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大人,小人能獻醜嗎?”府衙班頭見是老司鼓,怕鬧出笑話,呵斥道:“今天是文壇盛會,你一肚子糟糠,湊什麼熱鬧!”

老司鼓上前幾步,彎着腰賠笑說:“聽說大人肚量大,小人說錯了,權當聽個笑話兒。”

閻興邦見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說:“不妨試試。”

“聲震天中”如何?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此言一出,滿屋皆驚。閻興邦笑着說:“請道其詳。”

“華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處中州,開封在中州正中,鼓樓在開封正中,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擊鼓,聲震天中啊!”

好一個聲震天中,大氣磅礴。閻興邦拍案而起,興奮得把老司鼓讓到座位上,親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賞。

老司鼓高舉酒杯,朝着衆人做了一個揖。說:“俗話說得好,‘跟好人學好人,跟着巫婆學下神’。你們都是有學問的人,常來鼓樓以文會友。我在旁聽久了,腦瓜兒也慢慢開竅了。‘聲震天中’這四個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兒被巡撫大人相中,我還得謝謝大家哩!”

老司鼓這話說得十分得體,來客也面上有光,大殿裡一片歡笑。閻興邦興緻勃勃地說:“現在就請書法高手當場揮毫,制匾高懸。”

凡是能劃拉幾筆的,誰也不甘落後,真草隸篆,龍飛鳳舞。閻興邦挨着桌觀看,大聲說:“諸位真是妙筆生花,可惜的是字兒寫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樓不太相稱啊。”

衆人公推一位有名氣的老書法家,寫出了半個人高的大字,閻興邦還是搖頭嫌小。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正在大夥掃興的時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掃街插嘴說:“大人,我可以試試嗎?”閻興邦上下打量着他,問:“你是幹什麼的?”

“我是老司鼓的兒子,大夥都叫我小掃街。”

閻興邦吩咐班頭捧來筆墨紙硯供他挑選。小掃街從牆角撿起一把掃帚,笑着說:“還是我的家夥得勁!”隻見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攪拌,然後出了殿門,人們都蜂擁跟了出來。

好一個小掃街,隻見他束緊衣衫,用掃帚飽蘸濃墨,在紙上揮舞,運用自如,你想:這世間罕見的掃帚筆寫出的字還能小嗎?

閻興邦連生叫絕:“怎麼學得這樣一手絕活兒啊?”

小掃街朝衆人深深鞠了個躬。

“各位前輩常來這裡切磋書法,即興揮毫,我在旁邊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樓四周打掃幹淨後,就用掃帚蘸水在地上練字,一桶清水用完天還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衆人感慨萬分,再也不敢小瞧這爺倆了。不久鼓樓檐端懸挂一方巨匾,上書“聲震天中”四字,字型剛健,氣勢雄渾,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誰會想到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掃街之手。

聽老餅講開封故事——“聲震天中”的傳說

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的時候,鼓樓和聲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戰火中損毀,關于這個匾是誰的題詞,又是誰書寫的,至今是謎,無人破解。

朋友們,喜歡老餅老師講的故事嗎?歡迎繼續收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