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長深高速公路的沂水至臨朐段所經之地,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道,據說這條要道上的沂水馬站,正好處于南北兩京驿道的最中間位置,而這條要道的咽喉則位于馬站以北、沂山東脈之大岘山,依大岘山而建的穆陵關自西周始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後來更成為齊長城上最重要的關隘。
穆陵關不僅扼南北交通要道之咽喉,而且還是南北氣候的分界點。每年冬去春來時節,穆陵關以北地區依舊雪封大地,關南地區卻早已冰雪消融,春意盎然,"穆陵停雪"的典故即由此得來。

清康熙二年(1663年),正是冬去春來時節,清初著名文學家、書畫篆刻收藏家周亮工自南京而來,經過穆陵關赴任青州海防道。
此時正值白鶴遷徙的季節,當風塵仆仆的周亮工來到穆陵關前,忽聽得天空中鶴鳴陣陣,擡望眼,但見幾隻白鶴自南向北飛來,仿佛是舊時相識,頓時心生無限感慨,遂賦詩一首《寄野鶴》:仙霞嶺外鶴飛還,著盡奇書但看山。不識塵沙何自至,勞勞客度穆陵關。
将要赴任青州的周亮工身在穆陵關,何以聯想到兩千裡外的仙霞嶺呢?
仙霞嶺綿亘于浙、閩茫茫群山之間,由唐末黃巢起義軍入閩而開辟的仙霞古道上,座落着有"八閩咽喉"之稱的仙霞關。
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夏,周亮工在仙霞關與送行至此的福建父老百餘人道别,因被彈劾,在閩質審未果,朝廷诏令下刑部複審。北上的路途溽暑星驅、舟車逼仄,一同赴京的按察使程之璇因疾病死在了仙霞關。
從仙霞關繼續北上,周亮工走在進京候審的路上,他的心裡五味雜陳。
周亮工出身于南京的書香門第,為明朝崇祯年間進士。在擔任濰縣令時,他曾出色地組織了濰縣保衛戰,抵禦住了清軍的攻城。因守城有功,他很快便被升遷為浙江道監察禦史。但未及赴任,明王朝便滅亡了。
南明王朝建立後,周亮工本有意效勞,但因馬士英和阮大铖把持朝政,嫉賢妒能,見事不可為,遂奉雙親栖隐于南京牛首山,但滿腹經綸才略的周亮工豈能甘心就此老死山林?
清順治二年(1645年)豫親王多铎兵下江南,周亮工詣軍門降。清廷利用其前朝禦史的身份招撫兩淮,到剛經戰火摧殘過的揚州任兩淮鹽運使。
那時的揚州方經剪屠,滿目瘡痍,工商業凋敝,周亮工着力振興兩淮鹽業,力請削舊饷行新鹽,使積困盡蘇,揚州經濟得到了初步恢複。因為政績突出,周亮工很快便被升任為淮揚海防兵備道,官署仍在揚州。在兵備道任上,周亮工積極醫治戰争創傷,安撫百姓,置義冢收白骨,民感其德,為其立生祠紀念。周亮工還與許多複社會員、前朝遺民有着密切的聯系與交往。
然而,到任揚州的第二年,與他共同經曆過濰縣抗清保衛戰、朝夕陪伴的侍妾王荪因病去世了,這讓他心痛不已。
清順治四年(1647年),周亮工被擢升福建按察使。離開揚州之日,百姓傾城遮留。不得不說,周亮工雖然降清,但他在揚州為官兩年是有福于百姓的。
順治四年秋,周亮工經杉關入閩,當時福建形勢複雜,南明抗清的戰火尚未平息,各種武裝勢力趁火打劫。周亮工先抵光澤,便用計擊退流寇圍城。後抵邵武,邵武也是寇亂紛擾,周亮工日督兵丁且戰且守,夜則獨坐城樓,磨楯賦詩。他用計誅殺了叛将,聲威大震。
邵武城舊有望江樓,相傳嚴羽嘗在此論詩,周亮工組織進行了重建,命名為“詩話樓”,奉嚴羽像祀于其中。困守邵武期間,周亮工還完成了多部著作,并開始了《賴古堂文選》的編選。
直到順治五年(1648年)夏,周亮工才到達省會福州。周亮工到任後,在汀州義撫亂軍曾省,在建甯平定陳和尚之亂,在延平清剿吳賽娘之亂,再至邵武單騎招降叛卒耿虎,率軍入漳州解鄭成功之圍,在泉州有保全沿海十四寨百萬生靈之功。在閩八年,因政績卓著,他得到了清廷的賞識屢受提拔,離閩前已升職為福建左布政使。
順治十一年(1654年)周亮工被擢升為督察院左副都禦史。離閩赴京之日,百姓送者遮道。周亮工到任督察院後,随即上疏閩海用兵機宜,俱被采納,并被升職為戶部右侍郎,但也由此招來了禍患。
周亮工所上疏之事,首先便是如何處置鄭芝龍。明朝末年,鄭芝龍在台灣形成割據勢力,降清後被軟禁于北京,清廷利用鄭芝龍多次招降其子鄭成功不成,順治帝采納周亮工的建議将其下獄,周亮工便由此卷入了一場政治角力,并成為這場鬥争的犧牲品。
周亮工到北京赴任不滿半年,時任福建總督的佟代以他在閩期間有A錢嫌隙具奏彈劾,周亮工便被解職了,奉旨回福建候勘質審。
由杉關入閩,光澤父老迎于道中。暮春入福州,舟至洪塘,來迎者數千人。在周亮工到達福州之前,案件主辦者已拟定罪名,指控周亮工貪贓四萬餘銀兩,但因佟代被罷官,而質問皆虛,福建父老為其喊冤者日以百計,案件主辦者優遊不敢決。
在閩質審期間,順治十三年(1656年)秋,鄭成功率部進圍福州。福建巡撫向周亮工請求計策,周亮工謀之以夜襲戰,自己則登上城樓親發大炮,擊死鄭部将領三人,福州之圍得解。福建巡撫具奏朝廷,為周亮工報首功。
順治十四年(1657年)年底,按察使程之璇與五位推官對周亮工案進行會審,證明佟代所彈劾之事皆莫須有,并寫出審驗結論上報巡撫,然而新任巡撫劉漢祚不敢擔責,入奏朝廷,朝廷遂下旨到刑部複審。
聽到周亮工将要下刑部複審的消息,百姓罷市,全城痛哭狂奔。在閩名士皆賦詩相贈,閩地父老焚香祝送千裡不絕,從行者百餘人。
周亮工在福建為官以及後來因貪贓案被質審,在閩共九年,與閩地父老結下了深厚感情。當他在仙霞關與閩地父老揮淚道别,心中滄桑之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順治十五年(1658年)冬,周亮工抵京。關于他的貪贓案,株連甚衆,刑部經反複會審,最終上報朝廷作出斬首的決定,待秋後處決,後因順治帝曉谕刑部,監候之犯減刑,周亮工被拟發配塞外,在獄候遣。
雖然有贓案在身,在閩質審以及在京複審期間,周亮工心底坦蕩,始終與衆詩友保持着密切的聯系,詩書不斷,甚至被關在大獄期間,周亮工依然賦詩著書不停。因為窮困潦倒,他曾經賣字沽酒,借書守歲。
就在周亮工将要被發配塞外之時,順治帝病重,傳旨除十惡不赦的罪犯外,其餘皆釋放。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順治帝駕崩,周亮工獲赦南還。至此,圍繞周亮工被控貪贓、審理持續近六年的案件終于畫上了句号。
曆經劫難的周亮工剛回到南京家中,即寫文章追祭程之璇,請人為程之璇畫像,并建拜玉庵祭祀。其實在他心裡早有悔意,悔不該當初降清,留下為後人所恥的污點。
然而到了年底,新即位的康熙帝和聽政的孝莊太後因為周亮工解福州之圍有功,部議以佥事錄用,命周亮工赴任青州海防道。
在從南京到青州的路上,周亮工回顧着自己的前半生,感慨萬千。在穆陵關前,提筆寫下了“勞勞客度穆陵關”的詩句。
到任青州後,周亮工懲治豪強,整頓吏治,培養人才,頗有惠政。當他經過濰縣,故地重遊,見到舊日濰縣父老為他立的生祠,羞憤難當,親手将其推倒。
這年冬天,周亮工再次來到穆陵關前,當時天寒欲雪,他提筆賦詩一首:大弁峰高雪意懸,幾行凍柳映寒泉。閑雲自逐孤鴻去,衰草難留狡兔眠。馬首旌旗殘歲月,溪邊瓦礫舊風煙。重裘不壓岩關冷,卻憶南來二月天。
大弁峰即今山東沂水西北之卞山頂峰。郦道元注:“大弁山與小泰山(即沂山)連麓而異名也。”
全詩描繪了穆陵關冬季蒼涼的景象,回顧了他親身經曆的戰争歲月。尾聯表達了他的失意心境和對江南生活的留戀。
周亮工在晚年曾将其生平著作盡數焚毀,但其後所著《印人傳》對中國印學史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