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争奪漢中的戰争。
1.作戰時間。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争持續近兩年。
2.交戰雙方。曹操、劉備兩大陣營。
3.投入兵力。曹操軍——分兩個階段投入兵力
第一階段:曹操到達漢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參戰将領有:夏侯淵、張郃、徐晃、曹洪、曹真、趙咨、郭淮、兵力不詳,估計2.5-3萬人。
第二階段:曹操到達漢中(219年2月)後到戰役結束。
曹操以及中央機動兵團,人數不詳,估計2-3萬人。參戰總兵力5-6萬左右。
當時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員大将,張遼、樂進在東線合肥,于禁在南線荊州,漢中則有張郃、徐晃;而曹操的親族将領中,東線有夏侯惇,南線有曹仁,漢中有夏侯淵和曹洪、曹真,說明曹操在漢中還是投入了相當多的主力精銳部隊。
劉備軍——分兩個階段投入兵力
第一階段:劉備從成都增兵前。
參戰将領有:劉備、法正、張飛、馬超、黃忠、魏延、趙雲、陳式、高詳、吳蘭、雷銅、任夔、劉封。兵力不詳,估計4-5萬人,即所有劉備從荊州帶來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劉璋軍。
第二階段:劉備從成都增兵後。
增加兵力不詳,估計為留守成都的劉璋投降軍新整編部隊2-3萬人。參戰總兵力6-8萬左右。

4.戰争影響。此戰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此消彼長,曹操無力再西圖漢中了。
漢中之戰,持續了兩年左右,其間包含定軍山之戰,這是老将黃忠的巅峰之作;漢水之戰,這是趙雲的巅峰之作,在漢水之戰中,趙雲正面擊敗曹操,為劉備奪取漢中之地奠定基礎。今天咱們就來一起看看漢水之戰,趙雲如何以十幾人大敗曹操大軍的。
漢水,即是漢江,古稱沔水,是長江最長的支流,長1532公裡,流域面積17.43萬平方公裡,發源于中國陝西省甯強縣蟠冢山,幹流自西向東經陝西流入湖北省在漢口注入長江,是中國中部區域水質标準最好的大河,有人稱其是中國目前唯一沒被污染的大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時年六十一歲的曹操親帥十數萬大軍征漢中張魯。曹操率領大軍西征雄踞漢中的張魯,張魯與其弟張衛拒守陽平關,勉強抵抗一下就被曹操擊破,張魯逃入巴西郡,而巴郡七姓夷王樸胡、賨邑侯杜濩舉巴夷、賨民投降曹操,樸胡被曹操封列侯、委以巴東太守,杜濩封列侯、委以巴西太守,可謂是收獲滿滿。
同年十一月,張魯不得已,率領餘衆也向曹操投降,漢中地理位置重要,是西蜀門戶,現在曹操可以說一隻腳已經踏進西蜀的大門了,并且此時曹操與劉備已經直面相對了。
“甯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張魯為什麼甯可投降曹操,也不願意和劉備與劉備合力抗曹,再來一次“赤壁之戰”呢?也許合劉抗曹,天下三分将會是另一種變化。
張魯這個人也不能小觑。
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教祖張陵之孫。張魯更是五鬥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于東漢末年相繼襲殺漢中太守蘇固、别部司馬張修後割據漢中,并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以五鬥米道鞏固統治,并自稱“師君”,長達30年之久,漢中地區也是三國時期不可多得的人間樂土。
漢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漢中地區的漢水以及秦嶺和大巴山也為漢中提供了基本的地理背景。
從地理生态看,巍峨的秦嶺阻擋了北方的寒流,使得漢中地區的氣候相較同緯度更加溫和濕潤,十分适合農作物生長;山地、河流、平原等多個地理版塊同時存在,也極大的增加了農作物種類和資源,故漢中地區自古便有“國寶天府,玉米之鄉”之稱,物産十分富饒。從戰略地位看,漢中之地控巴蜀、引荊沔、接關中,具有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顧祖禹認為,漢中在軍事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夫漢中之川、陝之安危,立國于南北者所必争也”。漢中不僅溝通荊楚與關中,還是由關中和隴西進入巴蜀的門戶。曆史上,巴蜀之地不僅“沃野千裡”,還因交通不便,而多為諸侯勢力割據之地,是争霸天下的雄主們韬光養晦的理想地帶。
中原之主若想進取巴蜀統一天下,往往需要首先經過漢中;同樣,巴蜀勢力若想北進逐鹿中原,也同樣需要借漢中之道。
張魯投降曹操後,官拜鎮南将軍,封阆中侯,食邑萬戶。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谥号為原。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正一系師太清昭化廣德真君”。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複望蜀,每一發兵,頭鬓為白。"
按一般的看法,是曹操後方發生叛亂。但這個理由不是很充分。一個是搜了百度、查了資料,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再一個是發生叛亂可以派遣得力大将、謀士等前去鎮壓,未必必須曹操親自回去,而且曹操臨走還派張郃進兵巴西(八駿以西,即今阆中附近)。這足以說明曹操是完全清楚形勢的,隻不過是不得不走。
對此法正曾說過,料其“内有憂逼”,也就是曹操的内部出現了嚴重問題,迫使他不得不立即解決。
也許換個角度會有發現。起初曹操擊敗張魯張衛奪取漢中是在建安二十年,随後曹操引軍還。劉備對漢中發動進攻是在建安二十二年,而曹丕擊敗曹植被曹操立為嗣确定承襲魏王位正是在這一年。宣布立嗣曹丕之後,幾兄弟的激烈競争遂告平息,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率軍西進至長安,蓄勢準備救援漢中。
立嗣對于一個王侯政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許多謀臣都已經卷入其中。賈诩丁儀、丁廙、吳質、楊修全都參與了進去。是以也有分析說曹操之是以殺楊修并非因為楊修愛耍小聰明犯了禁,而是楊修參與了奪嫡事件。
也許曹家幾位公子幾近白熱化的奪嫡之争,已經到了不得不由曹操親自處理的地步,正是曹操得隴不望蜀的真正原因。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劉備軍在基本穩定益州局勢後,在法正的建議下,劉備傾舉國之力,奪取漢中。
在漢中之戰初期,劉備遣張飛、馬超、吳蘭、雷銅等人從沮道去下辯,卻被曹洪、徐晃等人擊敗,吳蘭、雷銅戰死。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進駐陽平關,與夏侯淵相拒。次年,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南渡沔水,結營定軍山,居高臨下,夏侯淵遭襲,為劉備大将黃忠斬殺。
夏侯淵陣亡,由張郃為代理主帥,穩定了曹魏大軍當下較為混亂的局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親自領大軍前來與劉備相争漢中。劉備則表示:“曹操雖來,無能為矣,我必有漢川。”于是堅壁不出。為了能夠和劉備大軍相持下去,曹操運送幾千萬囊軍糧到北山下,黃忠得知後征詢趙雲意見,趙雲見黃忠剛剛斬了夏侯淵士氣正盛,于是向趙雲建議,此米可取。漢水之戰,就此展開。
陳壽在《三國志·趙雲傳》中記載:忠過期不還, 雲将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雲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将張著被創,雲複馳馬還營迎著。公軍追至圍”。
黃忠領兵去劫糧,過了約定的時間仍未回營。對此,趙雲擔心黃忠出了什麼意外,而自己的大營又要留兵駐守,于是趙雲留張翼率領其餘士兵守營,自己僅率幾十個騎兵出去尋找接應黃忠。
結果,趙雲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并且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竟憑着幾十個騎兵将曹操軍的大軍打散,突圍而出。但是,訓練有素的曹軍,迅速将被打散的部隊整合,追擊趙雲。此時,趙雲的部将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已經突圍而出的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沖進曹軍的包圍圈并救出張著,再次突圍而出,将他帶回營寨内。雖然趙雲成功突出重圍,但是,曹軍緊追不放,一路追至趙雲大軍的營寨前。
僅憑借十幾人就敢在曹軍之中反複突擊,又是殺敵、又是救援,可見趙雲真真是藝高膽大。
在趙雲撤退到大營的時候,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雲此時兵力較少,認為死守不是最好的辦法,于是進入大營之後,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令自己的軍隊偃旗息鼓。
趙雲智勇就在這一刻展現出來,正常人自然會像張翼一樣閉門不出,但趙雲反其道而行,大開營門并偃旗息鼓,這恰恰是看中了曹操性多疑的特點,以此來迷惑曹操大軍。
曹操果然中計,當曹操大軍來此,看到的竟然是這副模樣,肯定有伏兵,于是向後退去。等到曹操大軍撤退的時候,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勁弩射曹操後軍,吓破膽的曹軍丢盔卸甲、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不計其數。
兵力有限的趙雲,反而出其不意,重創了曹操的大軍。漢水之戰後,劉備不禁感歎: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将士更是稱贊趙雲為“虎威将軍”。
漢水之戰,黃忠不僅率軍破壞了曹操大軍的糧草,趙雲更是給了曹操大軍當頭一棒,重創了曹操大軍士氣。于是,在與劉備相持了不到兩個月後,曹軍無奈,隻能撤出漢中。從這一角度來看,漢水之戰的勝利,加快了劉備奪取漢中之地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