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第六大姓——楊姓,誰是始祖衆說紛纭

一 誰是始祖衆說紛纭。

關于楊姓始祖,綜合史料和家譜記載,有尚父、楊杼(zhu)、周景王、楊幹、周宣王曾孫、伯僑、楊肸(xi)之說。

1 尚父和楊幹世系史料無載,史載尚父其國為晉武公所滅,楊幹的情況則隻有一個名字而矣,楊杼則史、志均無載,周景王為楊姓始祖史料也無載。周宣王曾孫封楊前後沖突,史、志、譜均無世系流傳。楊杼和尚父世系為梅州雲岫公支譜所載;周景王為楊氏始祖是天津武津楊洪支譜所載,這兩個世系是個别家族族譜之記載,不是天下楊姓族譜和史料共同之記載。

是以,尚父、楊杼、周景王、楊幹、宣王曾孫世系都是存疑的。

2 史料記載:東周時期晉國滅楊後,晉武公的兒子伯僑的封地為楊(今山西洪洞縣),伯僑稱為楊侯,後人伯僑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中華第六大姓——楊姓,誰是始祖衆說紛纭

楊姓始祖伯僑公

後晉武公又将楊分封給伯僑的兒子突,突的後代食我;食我的孫子羊舌肸,因是有功之臣,晉平公将楊縣賜給他為封地,從此才正式冠以“楊”,是以在古代文獻中既有“羊舌肸”,也有“楊肸”。更重要的是在楊肸之後的子孫中,再無冠以“羊舌”,都是冠以“楊”,以封邑作為姓氏,他的子孫便以“楊”作為姓氏,史稱楊氏正宗。“晉之公族食邑于羊舌”即為證據,伯僑才是真正的楊姓始祖,無論是史、志、譜均有記載,除楊肸外,其他說法,都是一些個别家族所認可,史、志無載世系,甚至無載其名,是不能夠稱天下楊姓人共祖的。一句話,伯僑譜是總譜,其他譜都是支系譜,

二 楊姓屬于多源姓氏,起源主要有四種。

1 出自姬姓,主要有兩支:

其中一支是以國為氏。西周周宣王姬靜時期,周宣王的兒子尚父被封在一個名叫“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的地方,建立了楊國。春秋時期楊國被晉國所滅,後人為紀念故國從此姓楊。

另一支是以邑為氏。晉國滅楊後,晉武公兒子伯僑封地為楊;

晉武公的孫子突,突的後代食我,食我的孫子肸,以封邑作為姓氏,其子孫便以“楊"作為姓氏,史稱楊氏正宗。

2 出自賜姓。

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的父親尉遲崇,隋初時期尉遲崇随行軍總管達奚長儒和突厥軍隊交戰,尉遲崇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诏賜義臣國姓楊氏。

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 出自他姓改為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等。

4 出自他族改姓。

三 楊姓名人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為官清廉,四世三公。從其父楊寶研習《歐陽尚書》,師從于太常桓郁。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

楊堅(隋文帝)(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隋朝開國皇帝。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

楊堅在位期間,軍事上攻滅陳國,成功地統一了嚴重分裂數百年的中國,擊破突厥,被尊為“聖人可汗”;内政方面,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中國農耕文明的輝煌時期。

中華第六大姓——楊姓,誰是始祖衆說紛纭

楊業

楊業及楊家将。楊家将是指以楊業為代表的宋初名将。

楊業(?—986年),原名重貴,戲文中又名楊繼業,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弘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三月,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軍北伐,因監軍王侁威逼,毅然要求帶兵出征。結果在狼牙村中伏大敗,最後被包圍于陳家谷(今山西甯武),楊業見無人支援,拊膺大恸,再率帳下士兵回身力戰,全身受到數十處創傷,士卒死傷殆盡。楊業面無懼色,手刃數十百人。馬匹重傷不能前進,力竭為契丹軍所擒。楊業無限悲憤,為表白忠心,絕食三日而死。

楊繼業的兒子楊延昭繼續父親的事業,依舊鎮守邊陲代地,至57歲病逝。

楊繼業的孫子楊文廣接續,直到公元1074年,楊文廣死,時年75歲。

終其楊家将由始及末,共撫保宋室天下近百年之久。甚至到了南宋的嶽家軍,還有楊家的後人楊再興追随嶽武穆北抗金兵,一逞威名,殒身小商河,可稱世代忠良,屢建奇功。

楊萬裡,南宋傑出愛國詩人(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官員,與陸遊、尤袤、範成大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官至寶谟閣直學士,封廬陵郡開國侯,死後贈光祿大夫,谥号文節。

楊萬裡一生作詩20000多首,但隻有4200首流傳下來,被譽為一代詩宗,著有《誠齋集》等。

中華第六大姓——楊姓,誰是始祖衆說紛纭

楊時程門立雪

楊時(1053—1135)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字中立,号龜山,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熙甯九年進士,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晚年隐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思想高超,朱熹在其著作中經常指出楊時受《列子》影響的特點。先後學于程颢、程頤,同遊酢、呂大臨、謝良佐并稱程門四大弟子。又與羅從彥、李侗并稱為“南劍三先生”。被奉為“程氏正宗”,著有《二程粹言》等。楊時留下了程門立雪的佳話。

楊士奇(1366-1444),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東裡,谥文貞,江西泰和(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澄江鎮)人。

明代大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曆五朝,在内閣為輔臣四十餘年,首輔二十一年。與楊榮、楊溥同輔政,并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

通過尋根溯祖,作為楊姓的後世子孫,你的家譜記載的祖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