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湖南省中部3市(湘潭市、婁底市、衡陽市)縣級政區簡介

湖南省中部3市(湘潭市、婁底市、衡陽市)縣級政區簡介

湘中3市—湘潭市、婁底市、衡陽市

湘潭市

戰國為長沙郡。西漢為長沙國湘南縣地。三國吳為衡陽郡湘南、湘西縣地。隋為長沙郡,衡山縣地。南朝梁天監年間,在今攸縣一帶置湘潭縣。唐749年,将原湘潭縣地和衡山縣一部分另設湘潭縣,轄今湘潭市(縣)、株洲市(縣)一帶。因地處湘水流域,境内有白牛潭、洋潭、青石潭等,故有湘潭之名。南宋時,湘潭縣城從洛口遷至今市區城正街。元升縣為州,屬天臨路。明1370降州為縣,屬長沙府。清朝因之。民國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設長沙專區,專署駐湘潭縣,轄8縣。1950年以湘潭縣城關鎮設縣級湘潭市,由長沙專署上司;長沙專署駐湘潭市,轄1市、8縣。1951年由湘潭縣析置株洲市;由長沙縣析置望城縣;長沙專區轄2市、9縣。1952年長沙專區改稱湘潭專區,專署駐湘潭市,原衡陽專區所屬茶陵、攸縣2縣及原益陽專區所屬甯鄉縣劃入湘潭專區,轄2市、12縣。1953年湘潭、株洲2市改為省轄市。1958年湘潭市劃歸湘潭專署上司。1970年湘潭專區改稱湘潭地區。

1983年,湘潭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湘潭地區,原轄湘潭、湘鄉2縣劃歸湘潭市管轄。所屬浏陽縣劃歸長沙市;攸縣等4縣劃歸株洲市管轄。至2020年,湘潭市共轄2區1縣,代管2縣級市。

雨湖區、嶽塘區: 原為縣級湘潭市。1980年,湘潭市升格為地級市,原為縣級湘潭市改設地級湘潭市雨湖區、嶽塘區等5區。1992年,将原5區調整為雨湖區、嶽塘區。

湘潭縣:南朝梁天監年間在今攸縣一帶置湘潭縣。1950年和1951年分别析出湘潭市和株洲市。1949年屬長沙專區(1952年改稱湘潭專區,後更名湘潭地區),1983年屬湘潭市。

湘鄉市:西漢為湘南縣之湘鄉,東漢立為湘鄉縣,因鄉得名,屬零陵郡。南朝宋将連道縣入湘鄉縣。隋入衡山縣。唐621年複置湘鄉縣。1937年和1940年湘鄉縣分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和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益陽專區。1952年析西南境置雙峰縣,劃西部入藍田縣(後更名漣源縣),3縣屬均邵陽專區。1965年屬湘潭專區,1983年屬湘潭市。1986年,湘鄉縣改設縣級湘鄉市。

韶山市:原為湘潭縣,1961年,為湘潭縣韶山區。1968年,升為地級韶山區。1981年,韶山區分設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和湘潭縣韶山區。1984年,湘潭縣韶山區改設湘潭市韶山區。1990年,原湘潭市韶山區改設縣級韶山市,由湘潭市代管。

婁底市

西漢為長沙國地。東漢為長沙、零陵郡地。三國為衡陽、零陵郡地,晉為衡陽、邵陵郡地。隋複為長沙郡地。唐為潭州、邵州地。元為天臨、寶慶路地。明清為長沙、寶慶府地。民國時期屬第五、第六行政督察區屬地。1952年屬邵陽專區。1968年屬邵陽地區。1977年析邵陽地區北部的冷水江市和新化、新邵、邵東、雙峰、漣源5縣設立漣源地區,行政公署駐漣源縣藍田鎮,1978年遷漣源縣婁底鎮。1980年,将漣源縣的婁底鎮及周邊地區恢複婁底市。1982年,漣源地區更名為婁底地區。

1999年,婁底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婁底地區,設立地級婁底市,将原婁底地區所轄市縣交由地級婁底市管轄。至2020年,婁底市共轄1區2縣,代管2縣級市。

婁星區: 南朝宋422年屬湘鄉縣,宋1370年設湘鄉縣婁底鎮。1951年劃屬藍田縣(翌年更名漣源縣)設婁底鎮。1960年,自漣源縣析出設縣級婁底市,屬邵陽專署。1962年複屬漣源縣,1980年恢複婁底市,屬婁底地區。1999年,原縣級婁底市改設地級婁底市婁星區。

雙峰縣:原為湘鄉縣(今湘潭市代管之湘鄉市)西南地,1952年自湘鄉縣析出設雙峰縣,屬邵陽地區。1977年屬漣源地區(1982年更名婁底地區),1999年屬婁底市。

新化縣、冷水江市:北宋1072年始置新化縣,屬邵州,明、清屬寶慶府。1914~1922年屬湘江道,1937年屬第六行政督察區,1949年屬邵陽專區。1960年析東南部置冷水江市(1961年更名冷江市,1962年改設冷江特區,1969年恢複冷水江市),1968年屬邵陽地區,1977年屬漣源地區,1982年屬婁底地區。1999年屬婁底市。

漣源市: 因地處漣水源頭,故名。秦以前屬荊楚之地,宋至民國分屬于安化、新化、湘鄉、邵陽等縣。1951年置藍田縣,1952年改名漣源縣。1987年漣源縣改設縣級漣源市。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新化縣相同。

衡陽市

戰國屬楚地,秦屬長沙郡,西漢屬長沙國,東漢系長沙郡地。隋置衡州,唐天寶初改衡陽郡,宋為衡州、衡陽郡,明清為衡州府。1914年廢衡州府改置衡陽道,1922年廢道存縣,1937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1943年置衡陽市。

1949年設衡陽專區,專署駐衡陽市,轄衡陽市及衡陽等8縣。1952年,撤銷衡陽專區,設立湘南行署,行署駐衡陽市,原衡陽專區所屬7縣和原郴州專區所屬10縣,原零陵專區所屬9縣劃入湘南行署,共轄26縣。1954年撤銷湘南行署,複設衡陽專區,專署駐衡陽市。原湘南行署所屬12縣劃入衡陽專區。将郴縣等14縣劃歸郴縣專區。1970年衡陽專區改稱衡陽地區。1980年,衡陽市升格為地級市,下設3區。

1983年,衡陽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衡陽地區,其所屬7縣中,6縣交由衡陽市管轄。至2020年,衡陽市共轄5區5縣,代管2縣級市。

珠晖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 1943年為衡陽市,1950年屬省直轄市,1959年交由衡陽專區管轄。1980年,衡陽市升格為地級市,下設江東區、城南區、城北區和郊區。2001年,撤銷衡陽市原設4區,組建衡陽市珠晖區、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

南嶽區:原為衡山縣,1963年由衡山縣析置南嶽縣。1966年,南嶽縣并入衡山縣。1984年,劃出衡山縣南嶽鎮等鄉鎮設立衡陽市南嶽區。1949年屬衡陽專區(1952年—1953年屬湘南行署,1970年改稱衡陽地區),1983年屬衡陽市。

衡山縣、衡東縣:晉290年始設衡山縣。南北朝宋464年改為湘南縣。齊474年複改稱衡山縣,屬衡陽郡。後朝因之。1966年先後劃出部分地區設立衡東縣、衡陽市南嶽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南嶽區相同。

衡南縣:西漢衡陽境域為酃縣,東晉屬臨蒸,隋與重安合稱衡陽,清乾隆析為清泉縣。1912年與衡陽縣合并仍稱衡陽縣,1952年将原衡陽縣的東南部劃出成立衡南縣,因在衡山之南,故名。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南嶽區相同。

祁東縣: 西漢屬泉陵侯國地,東漢屬泉陵縣。三國分泉陵置水昌。隋廢永昌為零陵。唐至民國為祁陽縣地,屬永州府。1952年祁東縣自祁陽縣析出,因位于祁陽之東而得名。1949年屬零陵專區,1954年後歸屬衡陽地區,1983年屬衡陽市。

耒陽市:秦置耒縣,西漢高祖五年改名耒陽縣,因在耒水之北故名。隋改耒陰,唐複耒陽。元代由縣升州。明、清皆為縣治。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南嶽區相同。1986年,耒陽縣改設縣級耒陽市,由衡陽市代管。

常甯市: 東晉396年并新平于新甯縣,唐742年改新甯為常甯,屬衡州。元1282年升為常甯州,明1370年降為常甯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衡州府。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南嶽區相同。1996年常甯縣改設縣級常甯市,由衡陽市代管。

謝謝各位看官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贊。非常感謝各位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