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嶺南馬氏與江西樂平馬氏之淵源初探
馬水金
廣東嶺南馬氏多以直北公馬端為始祖。“公,諱端,字至正,号直北。宋進士,诰贈朝奉大夫,原籍河南開封府祥符縣汴水鄉人。宋南渡,随辇至杭,緣元(按:應為金兵)兵亂,義從王身殉國難,享壽八十一,宗妣攜長子持國等于建炎初入廣州,迨成于宦,從杭扶柩至新會崗成,公與妣鄧林氏合葬于會邑歸德都井根鄉,土名大馬灑睡犬形乙卯之原。
嶺南有兩層意思,“即嶺表、嶺外,指五嶺以南地區,相當今廣東、廣西二省及越南北部一帶。唐方鎮名。至德元年(756年)置,治所在廣州(今廣東廣州市)。”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置,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移治曲江縣(今廣東韶關市南十裡武水西岸),開皇末移治南海縣(今廣州市),仁壽元年(601年)改為番州。唐武德四年(621年)複改為南海郡置,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仍稱廣州,乾甯二年(895年)改為清海軍。”“元改為路,明改為府。清轄境東至今龍門、增城、東莞、深圳,北至清遠,西至新會、台山,南至海。”
因我們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是現藏于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據清道光十七年(1837)抄本《順德馬氏族譜》,我們這裡常說的嶺南馬氏當指清時的廣州府一帶的馬氏。
樂平馬氏于五代十國時自湖北黃梅渡江而至江西饒州。馬氏第三十八世祖(以趙奢為一世祖)馬朗,“吳王楊溥時,守石門鎮為牙将” (《扶風馬氏宗譜》)。楊漙(901-938年),楊行密之子,為五代十國吳國的國君,當時饒州歸吳,天祚三年(937)楊漙禅位于李昪,吳國滅亡,饒州始歸南唐。馬朗、馬顼、馬昭祖孫三代,南渡長江,舉家來到江西饒州。“……朗生顼,仕南唐為司空,知饒州,卒葬饒之永平關。饒之有馬氏自朗始。嗣孫前進士右丞相鄱陽開國公廷鸾撰。”
《饒州府志·建置沿革》:三國吳分豫章郡置鄱陽郡,晉置廣晉縣;梁兼置吳州,陳廢。隋廢鄱陽郡改置饒州,以其物産豐饒故名。大業初複為鄱陽郡,唐初為饒州,屬江南西道,天寶初改鄱陽郡,乾元初得為饒州,五代時南唐置永平軍,宋仍為饒州,隸江西南東路,元升為饒州路,屬江浙行省。本朝(明朝)初改鄱陽府後改饒州府,隸江西布政使司,領縣六(鄱陽、餘幹、樂平、浮梁、德興、安仁)。
從嶺南馬氏與樂平馬氏的源流來看,都出自扶風,且都崇東漢伏波将軍馬援。但自北宋後,顯然出自兩條線,似乎兩地馬氏并無太大關聯。那麼本文為什麼偏要談嶺南與樂平馬氏的關糸呢?
這是因為通過對兩地馬氏族譜與地方志以及相關國史的對比研究,兩地馬氏還真有淵源!
《楊滘馬氏族譜·志》雲:“…….(洪公号谷薹)次子廷秀配梁氏,即三甲房祖也,原居南雄州沙水村珠玑巷。因宋度宗鹹淳九年九月初一日,皇妃事起,我祖從兄廷鸾公為右丞相,命囑南徙,斯時谷薹祖暨妣黃氏及廷桂(廷秀兄)、汪氏已先後逝世,安厝于沙水村,遂皆遺侄維明及從兄弟九人乘桴南下,各自分居焉。我祖遷居楊滘鄉,娶水藤梁氏,生子二人,長維正,次維廉。胞侄維明遷居南海縣上宣鄉。”
該族譜稱廷鸾為廷秀的從兄,這并不因為大家都姓馬就能稱從兄的。《釋名》雲:“父之兄為世父,言為嫡統繼世也….父之世叔父母日從祖父母。”能稱從兄,說明兩人之間必有不遠的血緣關糸。
順德楊滘《馬氏族譜·議叙郎中馬君暨夫從墓表(廣東提督學政、禮部侍郎 朱祖謀撰)》又雲:“順德馬君樂莘,生母陳大夫人,喪未卒哭而卒,與配梁夫人葬于番禺鹿步司龍眼洞之原,葬十有六年。…….先世籍江西饒州,宋鹹淳中,有泗真者(泗真廷秀号,為遷南雄州馬氏二世祖)遷廣東南雄,又避兵而止于順德之楊滘家焉”(此譜為謄抄本,館藏于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文獻特藏部善本室)。
《楊滘馬氏族譜》提到泗真公“先世籍江西饒州”,而樂平屬饒州鄱陽郡。廷鸾公《原姓》雲:“饒之有馬氏自朗公始”,樂平馬氏均為朗公之後,這樣的話嶺南馬氏是不是和樂平馬氏一樣同出自朗公呢?我們目前沒找到明确的對節點。嶺南馬氏始祖馬端祖籍河南開封府祥符縣,這與“先世籍江西饒州”是否有沖突呢?
《楊滘馬氏族譜》雲:“公(持國)曆三代由仕宦起家,緣宋末元初,屢遭兵燹,是國家多事之秋,以至身殉國難,故上代之宗祖亡其着落,且公生時所著策論頗多,是(故)宋時稱公之名臣也。”該譜談到了有關直北公的先祖記載不詳,大概自北宋中期以前世籍不清,地域隻記載了遷自河南開封府祥符縣,馬氏來祥符之前又來自何處?也不清楚。
不過有意思的是,龍圖閣直學士馬遵(宋右相廷鸾公七世祖)于北宋仁宗時曾在開封縣為官(《樂平馬氏宗譜》有載)。王安石撰《吏部員外郎馬公墓志銘》雲:“馬君諱遵,字仲塗,世家饒州之樂平。舉進士,自禮部至于廷,書其等皆第一。守秘書省校書郎,知洪州之奉新縣,移知康州。當是時,天子更置大臣,欲有所為,求才能之士,以察諸路,而君自大理寺丞除太子中允、福建路轉運判官,以憂不赴,憂除,知開封縣,為江淮、荊湖、兩浙制置發運判官。……守開封,常以權豪請托不可治,客至有所請,君辄善遇之,無所拒。客退,視其事,一斷以法,居久之,人知君之不可私屬也,縣遂無事。”
“開封縣,秦置,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市南。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廢,景明元年(500年)複置,唐貞觀元年(627年)又廢,延和元年(712年)複置,移治于今開封市。明初廢入祥符縣。1913年複置開封縣,治所在今朱仙鎮。
祥符縣,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浚儀縣置,治所今河南開封市。1913年改名開封縣。”這就是說,開封縣和祥符縣原來是同一個地方。直北公馬端始遷自河南祥符縣,正好龍圖閣直學士馬遵亦在開封縣為官,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史有必然?
另外,廷鸾公囑馬氏南遷是因“皇妃事起”。
何大雲撰《南雄水木記》雲:“端平間,(何氏)兄弟世居南雄保昌珠玑巷,至度宗鹹淳八年壬申(1272)诏出貴妃胡氏為尼。九年癸酉,胡氏颠狂,出郡溺水。賈似道奏民間收匿,大索之。十月甲辰正日,人民畏懼,舉族奔逃。時無舟楫,我祖兄弟砍竹為排,乘流飄泊…..”
何氏遷移也因“皇妃事起”,而對事件的記載和馬氏的記載在時間和事件上都很一緻。
《續資治通鑒·度宗端文明景孝皇帝鹹淳八年》記載:鹹淳八年(元至元九年)(1272)八月,辛未,有事于明堂,以賈似道為大禮使。禮成,詣景靈宮。将還,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格,胡貴嫔之兄帶禦器械顯祖,請如開禧故事,卻格,乘逍遙辇還宮。帝日:‘平章得無不可?’顯祖绐日:‘平章已允。’帝遂歸。似道大怒日:‘臣為大禮使,陛下舉動不得預聞,乞罷政。’即日出嘉會門,帝固留之不得,乃罷顯祖,涕泣出貴嫔為尼,似道始還。”……十一,馬廷鸾扼于賈似道,力辭相位,乙卯,授觀文殿大學士、知饒州。
胡貴妃被出為妮之時,發生于八月,此時廷鸾公還是右相。這樣,“皇妃”之事,在我國大型史籍上也得到了印證。”可見,嶺南與樂平之馬氏交往當不是空穴來風,兩地馬氏之淵源或是有其實際基礎的。
樂平馬氏在北宋時期已有很多支糸外遷,如果說嶺南馬氏與樂平馬氏一支兩線分于何時的話,在北宋時期可能性很大。從《楊滘馬氏族譜》的源流來看,其“先世籍江西饒州”,饒州樂平人馬遵去開封縣為官,明時開封并入祥符縣,清時族人修譜時,所謂祥符縣就包括開封縣。但兩地是否一定是以有關聯,我們還要繼續考證,這僅僅是種可能性。但不管分于何時,樂平馬氏與嶺南馬氏同出一脈,都是扶風世糸是确鑿無疑的。
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祺亦出自嶺南馬氏一脈,珠玑巷馬氏後裔。
馬德昌《楊滘記憶》:據族譜記載,宋鹹淳九年(1274年),嶺南馬氏始祖直北公第三代叔侄數人到此地定居。開村時,四房太公分别是:長房谷台祖、二房溥泉祖、三房定國祖、四房融波祖,并聯合水藤的市邊、家廟房,合族祖專稱“彙溪祖”,稱堂号為“馬六成堂”。
楊滘是已認知的,在順德唯一全村獨姓馬氏的自然村。村内族群近二千人,經七百多年繁衍,分支各地,房屬有西樵山頂房、碧雲房、南莊上村房、水藤九世馬房、深氹房、羅沙心田馬房、勒流黃連房、沙頭石江房、廣州南岸、石井、沙湧等。
馬萬祺先生祖居廣東省南海縣南岸村,至馬先生已有十幾代了。“南岸村在清末民初隸屬南海縣。……抗日戰争初,番禺縣政府設在市橋鎮,南海縣政府設在佛山鎮,馬萬祺先生的家鄉南岸村才劃入廣州市郊區。70年代南岸正式劃歸廣州市荔灣區政府管轄。是以馬萬祺先生向稱是南海人,實為廣州南海人。”
本文主要探讨嶺南馬氏與樂平馬氏的淵源,至于兩地馬氏的淵源有多深,還有待于我們不斷地交流、交往和發展。
本文引用文獻:
《楊滘新地儉良祖族譜》,大清宣統二年馬世瓊輯。
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所、《中國曆史地名辭典》編委會。1986年8月第1版,1986年9月第1次印刷。
《辭海》,1989年縮印本。
《扶風馬氏宗譜·扶風馬氏原姓序》,民國十二年(1924年)木活字本。
《饒州府志》明正德版。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四四,上海書店。據明德刻本影印,原書版框高二一八毫米,寬一五0毫米,卷三卷四缺頁。
《釋名疏證補》,(東漢)劉熙撰,(清)畢沅疏證,王先謙補。中華書局出版發行,2008年6月第1版,2008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中國家譜總目·馬氏·順德楊滘馬氏宗譜不分卷》:纂修者不祥。民國稿本,一冊。記事至1908年。此譜隻列世糸、無序,後有1915年順德知縣關于打官司的批示。存于中山圖書館、廣東省南雄市珠玑巷南遷後裔聯誼會(影印本)、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中國家譜總目》第4冊第2014頁,上海圖書館編,王鶴鳴主編。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年12月第1版,2008年12月第1次印刷。本書為“十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優秀項目、本書為全球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合作項目、本書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資助項目、本書出版得到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後文引用該書名時均用《家譜總目》簡稱。)
《臨川文集》,欽定四庫全書荟要。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5月第1版,2005年5月第一次印刷。
《續資治通鑒》,(清)畢沅編著,錢大昕等校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7年5月第1版,1991年5月第6次印刷。第一千零零九頁。
《楊滘馬氏族譜》,編著于二00九年仲春。
謝常青著《馬萬祺傳》,第3——4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年2月北京第1版,1998年2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