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頂上的梅縣博物館,曾經的梅城最高點如今已被現代高樓包圍。
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1945年,金山頂為1000多名來梅師生接洽住宿地點。圖為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 南方日報記者 何森垚 攝
紅四軍攻打梅城戰鬥遺址舊照。曆史資料圖
這裡曾是梅城區域内的最高點,于是人們在為它取名時,特地用了“頂”來彰顯它的特點;這裡是舊時梅州人的文化休閑之地,縣立圖書館、梅縣博物館都曾建在此處;這裡還是有名的戰鬥遺址,紅軍攻打梅城最慘烈的戰鬥便發生在此處。
重返曾經的血戰現場,一草一木皆忠魂。金山頂之戰是紅軍攻城最關鍵的一戰,當時為占領梅城制高點,戰士們一層一層地往上沖,不畏犧牲,一往無前。激戰最烈的時候,步槍聲、機關槍聲、迫擊炮聲以及喊殺聲震天動地,聲聞數裡。
92後的今天,硝煙散盡,殘垣斷壁已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被填埋于地下,隻留下小部分斑駁的牆體。我們隻能在文字記錄與前人的簡單描繪中尋找紅色印記。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梅江區黨史辦對此文亦有貢獻)
承 載 曆 史 記 憶
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青瓦覆頂,紅窗點綴,牆體紅黃相間,四周挺立着6根長約7米的大柱子。在梅州,已經很少看到這麼富麗堂皇的歇山庑殿式建築了。在梅江區金山街道辦事處虹橋居委文保路上,這座與周圍現代民居格格不入,卻又吸引人眼球的兩層建築,已經成為當地一個極具代表的文化标志。
這裡的“文化”,既包括客家文化,也指紅色文化。
1935年,梅城第一家縣立圖書館,便設立在金山頂上。當時的縣長看到梅城讀書氛圍濃厚,而當地卻沒有供市民讀書的地方,便拆除了在金山頂的觀音堂,将其改建成了紅牆綠瓦、富麗堂皇的兩層宮殿式圖書館,館裡所藏書報甚豐。
“金山頂是當時著名的圖書館,我在那裡閱讀過許多文藝作品,例如《工農兵》(由汕頭專區出版的刊物,當時梅州屬于汕頭專區)《廣西文藝》《萌芽》等。”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特聘教授丘峰說。
同時,地處梅城最高點的金山頂,在紅四軍第二次攻打梅城戰役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29年,紅四方面軍兩次攻打梅城,不僅在梅州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紅色記憶,更為這裡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财富。
高高聳立的金山頂下,古城牆靜靜依偎,細訴着那些早已深深刻入曆史年輪的紅色記憶。
“老人們常常和我們講起有關古城的故事,如數家珍,哪裡出過名人、哪裡商貿繁榮、哪裡因為戰争遭受破壞……”順着市民侯永泰手指的方向,在他略帶沙啞的講述中,時間仿佛被拉回到了90多年前。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八一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隊與湘南農軍到井岡山,與毛澤東上司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并于5月4日組成了中國共産黨當時最強大的武裝工農革命第四軍,随後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
朱德任紅軍第四軍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任政治部主任。“當時年僅21歲的梅州人朱雲卿,在軍隊中擔任參謀長。”梅江區黨史辦主任江文秀提到。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從上海發出了要紅四軍進軍粵東的訓示。朱德、陳毅、朱雲卿率領一、二、三縱隊共6000多人,從福建向粵東推進。在攻下松源、蕉城後,紅四軍決定攻打梅城。
“當時,紅四軍是從蕉城出發,經梅縣石扇、楊文抵達大浪口,然後與侯淼率領的警衛隊接觸。”江文秀解釋,第一次攻打梅城的時候較為輕松,當時敵軍沒有料到紅四軍會攻打這裡,因而并沒有派駐大量軍隊。駐在梅城的警衛隊抵抗1小時後,向南口方向潰逃,紅四軍輕易地攻下了梅城,随後便有了著名的“朱德講演”事件。
在演講時,突然傳來了不明的槍聲。由于不明敵軍虛實,擔心是敵軍會集軍力反攻,紅四軍決定暫時撤出梅城。然而紅四軍第二次攻打梅城時,遠沒有像第一次那麼容易了。
為什麼要二次攻打梅城?“一個原因是為了消滅敵人一個團的有生力量,奪取大量的槍支彈藥。同時也為了在東江作一次推動性的政治影響。”江文秀說。
播 撒 紅 色 火 種
為攻打梅城最慘烈的戰鬥
翻開清康熙《程鄉縣志》和乾隆《嘉應州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記載:“金山,縣署後四十丈,高三十丈,周六十丈”,“聳立城北,女牆跨其上”。故有“縣衙最高”“金山頂”之稱,“金山,昂首聳立,形勢突兀,居高臨下,鳥瞰全城”。
這個占地4600多平方米的地方,是宋朝年間人工壘築形成的,為梅城制高點。明朝時期,當地縣官将此處原有的河流當作護城河,建起了土城牆,北面城牆沿金山頂最高點而建,氣勢雄偉。到清朝時期,土城牆已略有破損,為了鞏固牆體,當時的官員将部分城牆改造為磚牆。
在軍事上來說,占據制高點,對奪取戰鬥勝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撤離梅城之後的第6天,1929年10月31日,紅四軍前委決定第二次攻打梅城。天剛蒙蒙亮,紅四軍便由梅南出發,3個縱隊把梅城東西北三面緊緊包圍,紅四軍指揮部設在城外西北郊離城一裡多的黃塘小山坡上。
上午10時,戰鬥首先在城西中華路、新廟前打響。然而城西建築密集,敵軍占據着城牆、騎樓等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因而戰至午後紅四軍仍然沒有突破城池。
于是,紅四軍便把攻擊重點由城西轉移到了北門和金山頂。“難攻進去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地形上對我軍不利,二是在勘查時出現了誤差。以為在梅城的駐軍隻有1個團,實際卻是加強團,兵力相當于2個團。”江文秀說。
在北門和金山頂的戰鬥也非常不易。北門崗和赤岌崗是一片開闊的墳墓坡地,是以金山頂和北門易守難攻。當時,紅軍沖至北門外、觀音堂、金山頂下一帶數十次,還是未能占領北門和金山頂。
彈丸大的地方簡直變成了死亡地獄。紅軍向金山頂發起了一次又一次進攻,勇士們從沙土裡鑽出來瞄準,傷員們也拿起武器頑強反擊。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當時率領一縱隊的羅榮桓,也在此戰中負了傷。他率第九支隊攻打北門時,腰部受傷,由譚政等擡下火線。
後來,一縱隊多名戰士英勇地攻上金山頂,打傷白軍團長郭思演的臉部,打死姓鄭的團副。但終因寡不敵衆,全部戰士壯烈犧牲。這些彈盡糧絕、身負重傷的戰士,意志像鋼鐵一樣堅強,他們一波一波地向金山頂前進,毫不畏縮。步槍聲、機關槍聲、迫擊炮聲,以及喊殺聲震天動地,聲聞數裡。
戰鬥至下午5時,紅四軍死傷人數較多,朱德見難以攻下梅城,又聞外地白軍的援軍将到,于是下令停戰撤離。“金山頂戰鬥是紅軍攻打梅城最慘烈的戰鬥,紅軍損失精銳293人,大部分均犧牲于此。”江文秀說。
雖然沒有攻下梅城,但是紅軍戰士英勇奮戰的精神卻震撼了敵軍。當日紅軍撤離時,敵軍龜縮城内,不敢出城追擊。而且斷絕城内外交通一連3日,至11月7日仍積極戒備。
如何看待這個曆時近半個月的紅四軍攻打梅城戰役?“它的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這次戰鬥最後雖未成功,卻給我軍留下了許多值得總結的經驗與教訓。更重要的是,經過兩次攻打梅城,在當地播下了紅色種子,也推動了東江土地革命和粵東北蘇區的創立。”江文秀總結道。
傳 承 光 輝 曆 史
修舊如舊打造金山頂公園
從梅城撤出後,紅四軍分兩路撤離,一路沿玉水方向撤離,一路則從城北紮田、群益方向撤離,最後在梅縣大坪會合。紅色故事也在這裡暫時告一段落,但犧牲的200多名紅軍戰士卻長眠于金山頂,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
青山依舊,英雄何在。而今,金山頂上那仍留存約4米長斑駁的古城牆,猶如紅色的豐碑,激勵着後人。
近年來,為加強梅州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進一步傳承弘揚客文化,按照《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于貫徹落實〈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保護規劃編制審批辦法〉的通知》關于“加快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要求及市政府工作部署,梅州市2018年初啟動組織編制《梅州市金山頂曆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下稱《規劃》)。
《規劃》提到,金山頂曆史文化街區有五大價值特色。它不僅是紅色革命曆史的重要見證地,是梅州市城市起源地,還是梅州曆史城區地标、古城中軸線的政治文化高地,是客家宗族文化和傳統生活集中展現區。
一直以來,梅州都将金山頂作為千年文脈的傳承地之一。這裡是出生于上世紀30年代到90年代的孩子們看書的樂園。“無論大人孩子都喜歡來這裡看書、玩耍。”梅縣博物館原館長朱迪光說,他小時候也常來這裡看書,後來梅縣博物館在這裡建成後,他還到了這邊工作,開始了客家文化的研究。
1962年6月,因國家實行精簡機構,成立于1959年8月、設于梅城東較場(文化公園體育場)“忠烈祠”旁的梅縣博物館被撤銷,從業人員與館藏文物并入梅縣圖書館,從此金山頂梅縣圖書館一身兼具兩種功能。
1979年5月,梅州市(縣級市)複辦博物館,原并入梅縣圖書館的人員與館藏文物重歸博物館。館名為梅州市博物館,館址仍在梅城金山頂與原梅縣圖書館共址,博物館館舍使用面積約180平方米左右。
後來,梅縣博物館搬遷至梅縣區新縣城,金山頂舊館一直被閑置。為保護江北古城、傳承客家文化、改善人居環境,梅江區加快推進金山頂公園建設,完善公共配套服務設施,計劃将其打造成為集展示城市新貌、緊急疏散、休閑娛樂于一體的公園。
于是,這座留住老梅城記憶和市民鄉愁的地方,被命名為金山頂公園,并于2018年11月開始動工。原本破損的階梯以及西邊後來建造的3層樓房被逐漸拆除,原圖書館古老建築則按修舊如舊原則修複。
聽到金山頂被重新利用,許多市民表示非常期待。“金山頂公園的修建,既是對古城牆、七賢亭、金山頂梅縣博物館等承載曆史記憶物品的保護,也是對發生在這裡的紅色故事及梅城人青春記憶的保護。”市民侯文泰說。
■相關
金山頂的前世今生
由梅城江北文化公園東西方向,橫穿虹橋頭、老梅州卷煙廠宿舍,随後連着文保路、金山巷向南包圍起來的小山,就是被人們慣常稱為“金山”或“金山頂”的地方。它隸屬于梅江區金山辦事處轄區,曆史上為舊時城垣所通過的最高處。
七賢亭
“七賢亭”位于老梅城原梅縣博物館(老梅縣圖書館)上方的小山坳。
據考證,明朝嘉靖年間,梅州人民為褒揚忠烈劉元城、文天祥,在百花洲建起了雙忠書院。明崇祯年間,增祀與程鄉縣曆史有關的前賢3人:張九齡、狄青、蔡蒙吉,更名為五忠祠,建于城東攀桂坊。清朝順治二年(1645),當時的程鄉知縣又增祀韓愈、程旻二賢,改為七賢書院。
後來,七賢書院被摧毀。為了紀念七位前賢,于1937年在金山頂建成六角形的七賢亭。該亭為六角形,綠色琉璃瓦面,寶瓶頂。伫立亭中,憑欄可眺望梅城諸多風景。
1987年,七賢亭出現較大的龜裂,政府部門進行了一次維修。但因資金短缺,未徹底夯實地基。幾年後,七賢亭再次出現龜裂,且縫隙越來越大。2009年七賢亭傾側嚴重,成為危亭,為避免傷及無辜,于2014年拆掉。
而今,沿着老博物館旁的一條小路往上走,綠樹掩映下,有一塊被拆去建築物後整理出來的平台旁邊,豎立着一方孤零零的水泥石碑。這便是金山頂上那尚未被連根拔除的七賢亭碑刻,而那堆滿石頭砂礫的平台,就是七賢亭原址。
梅縣圖書館舊址
1935年5月,民國陸軍少将梁翰昭出任梅縣縣長,啟動了為期4年的拆城牆擴街道等市容市貌改建。當時,金山頂北麓仍有一座佛寺與觀音堂,梁翰用了兩年時間才将佛寺、觀音堂拆除。移城牆下為靜福庵,原址則改建為二層鋼筋結構、紅牆綠瓦的縣立公共圖書館。富麗堂皇的梅縣圖書館占地近3000平方米,包括東西兩側空地187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藏書近30萬冊。
梅縣區博物館舊址
本世紀初,位于江南的梅州圖書館落成後,原梅縣圖書館的全部圖書搬至新館,改稱梅縣區博物館。這裡收藏有千年以上的文物7000多件,其中被列為國家三級以上的文物有860多件,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的有5件。
抗戰時期中大臨時辦事處
1944年秋,第三次粵北戰役爆發,日軍攻占韶關,在坪石辦學的國立中山大學再度被戰火波及,被迫進行抗戰以來第三次遷校。同一時期,私立廣州大學、嶺南大學等名校,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同樣苦不堪言。在這樣艱苦的背景下,華南教育界想方設法保全國家教育之根本,于是開始高校内遷。
1945年,金山頂作為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共為1000多名來梅師生接洽住宿地點。除了中山大學外,抗戰時期搬遷至梅州的還有香港南華學院、嶺南大學等8所高校,共18處辦學舊址。
2020年9月3日,中山大學臨時辦事處辦學紀念柱揭幕暨辦學紀念地挂牌儀式,在梅江區金山頂原梅縣博物館舉行。這個八面體紀念柱柱體勻稱、基座厚實,柱體每層分别展示中山大學名人肖像、學院試卷舊迹、相關研究舊迹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