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羅田縣著名的關隘之松子關

曆史上稱為羅田諸關卡的著名八關是:平湖關、松子關、銅鑼關、栗子關、青苔關、歧嶺關(一名甕門關)、石門關、鳳凰關。本文介紹松子關。

松子關海拔523米,是羅田西北邊境的重要關隘。據羅田方志學者王葆心考證:此關是春秋時在九資河成立鸠茲古國後于西漢初年在該地設松滋縣時所建,本名松滋關,後來音轉為松子關。該關位于今勝利鎮黃泥畈北面偏東7公裡。關外東北面,屬安徽省金寨縣吳店鄉,是三裡畈至松子關幹線公路的終點;南距羅田縣城79公裡(舊時驿路距縣城70公裡)。

松子關北3公裡處有香爐觀山,海拔923.6米,再向東分别是千軍山、石佛垴、銅鑼關、三省垴直與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相連。由于高山橫亘,從南北兩路盤旋上松子關,是一段寬有300米的隘口,原系羅田通往河南與安徽兩省,進入大别山腹地的要道。清鹹豐9年(公元1859年),湖北總督胡林翼饬令羅田修建17座關卡,以松子關為首。當時此關建有“城樓一座,垛城百餘丈,石壘4座,大營房3所,炮台1個,名曰松子關信義卡。距關西裡許八鬥沖,建碉樓1座,互為倚角之勢,攻守悉利”。鹹豐11年(公元1861年)2月,太平軍英王陳玉成聯合撚軍首領龔德樹共領兵8萬餘人,從河南商城進攻松子關,與清兵、民團酣戰數日,撚軍首領龔德樹(别名龔瞎子)于關前英勇陣亡,群衆至今懷念,現尚有關門殘垣,足供憑吊。

清代末年至民國初年,松子關常駐軍防守,其後亦設有緝查私運淮鹽的哨所。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此關附近洗兒嶺人肖方、李梯雲等共産黨員建立松子關地下黨支部,堅持革命,并向商(城)南(金寨縣)發展,建立紅軍武裝(誕生中國工農紅軍32師)後歸紅軍25軍,轉戰南北。直到解放前,大别山區革命戰鬥經常出入此關。據羅田方志學者王葆心《淮西六寨紀事》考證:此系南宋末(公元1271年)文天祥兵敗後,在羅田建天堂寨與六安、潛山各寨聯絡,共稱淮西六寨。由曹平章與夫人英氏所奉之宋王子又因憂憤而死,王妃有孕。曹平章為延宋王後裔,親護王妃逃入松子關,脫甲化裝,王妃于洗兒嶺處生子,洗兒于塘。妃産子後即死,太子匝月夭亡。曹平章埋葬太子後亦自刎殉難。山民哀慕忠義,曾于此事處,建有太子廟與将軍廟(遺址無可考證)。

下期将陸續推出羅田縣的曆史故事、著名人物等。敬請關注。

本文摘自《大别山—羅田旅遊》(主編:方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