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後,國民黨在大陸的根據地基本被摧毀,蔣介石率領數十萬軍隊退居台灣,與我們隔江對峙。為了早日完成祖國統一,中國政府下令:武力統一台灣。
經過中國政府高層的分析後,決定在福建的金門發動戰役。
金門島位于福建省的南部,是閩南的天然屏障,距離福建陸地隻有5海裡左右的路程,如果要武力攻打台灣,金門是最好的選擇。

1949年10月中下旬,解放軍連續解放了廣州和廈門,就是為之後的金門戰役做準備。
當時主持金門戰役的将軍葉飛,本以為這次的金門戰役是個小型戰役,不用怎樣費力氣就能夠打敗蔣軍,得勝歸來,收複台灣指日可待。
可令葉飛将軍沒想到是,正因為他的大意和輕敵,導緻解放軍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大敗,九千餘人或犧牲或被俘,傷亡慘重,甚至葉飛麾下四位戰功赫赫的團長,也全部葬送在這場戰役中。
他們分别是:244團團長邢永生、251團團長劉天祥、253團團長徐博、246團,團長孫雲秀。
那麼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為何會面臨如此大的挫折?四位登島作戰的四位主力團長,他們都遭遇了什麼?本期,就來揭秘金門戰役背後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9">偷襲失敗,遭到重創</h1>
在發動進攻之前,解放軍方面已經做了嚴密的部署,打算分梯隊進行,先讓第一梯隊悄悄登陸金門島,之後再運輸第二梯隊的隊員,到時候兩批人一起在島上‘打天下’,預計三天就可以拿下大金門。
于是在1949年10月25日淩晨,解放軍的第一梯隊,大約三個兵團,趁夜色的掩護到達了壟口、古甯頭一帶。
當他們靠近金門島時,發現島上的守衛很是嚴密,巡邏也很頻繁,三個兵團這麼多人根本就沒有辦法悄無聲息地登陸。無奈之下,有人提議向岸上發報,讓對岸的解放軍對島上進行猛烈的炮擊,然後他們趁亂上島。
緊接着,就聽見了一陣猛烈的炮聲,不錯,是岸上的解放軍炮兵為了掩護三個兵團上岸而發炮的。三個兵團看見岸上的國軍匆匆跑去迎戰,自以為計謀成功,可以大舉登陸,可沒想到當三個兵團剛開始登陸時,就遭到了國軍的突然襲擊。
隻見大批的國軍從四面八方湧過來,朝他們開火,其中不乏有重武器,最先登陸的二四四團根本就沒有還手的餘地,其所遭受的炮火也是最猛烈的。
原來國民黨的将領早就知道解放軍會趁機偷襲,全部嚴陣以待,神經都緊繃着,時刻處于備戰狀态。
對于這次隔岸解放軍的突然開火,國民黨的将領也猜到了可能有“陰謀”,為了防止意外,國軍的将領指令把島上所有的照明燈都開了起來,沒想到照明燈一開不要緊,直接将準備登陸的二四四團給暴露在國民黨眼皮底下。
但就是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244團長邢永生仍然冒死帶領隊員突圍,奈何國軍的火力太強,部隊士兵傷亡慘重,團長邢永生在與國軍的交手中,不幸中彈昏迷,後被送到醫院救治。
其實剛開始國民黨的人以為邢永生隻是個普通的戰士,并沒有殺他的意願,但後來因為叛徒的告密,邢永生的真實身份被曝光,國民黨一怒之下就殺害了邢永生。那一年,邢永生僅35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8">船隻被燒,被困小島</h1>
而另一邊呢?
因為244團全團的奮力搏殺吸引了國民黨部隊的大部分火力,是以其餘兩個團才能成功登陸。登陸成功後,這兩個團馬上向對岸發出信号。葉飛将軍收到兩個兵團登陸成功的消息後喜出望外,準備安排下一步計劃,可沒想到,此時意外發生了:
第一梯隊乘坐的船隻因為被障礙物勾住,未能及時返航,更糟糕的是因為退潮,船隻停留在沙灘上。
這就意味着,這些船隻很可能會被國民黨的空軍或者其他的部隊給打掉,辛辛苦苦籌集的幾百條船隻可能付之一炬,對第二梯隊和已經登陸成功的部隊都會有重要的影響。
果然是怕什麼來什麼。
25日淩晨四點的時候,國民黨的海軍司令黎玉玺率領艦隊前往金門支援,先是對整個海面進行封鎖,之後對隔岸的解放軍炮兵進行轟炸,不僅如此,已經登陸成功的兩個兵團也遭到了強烈的攻擊。
與此同時,國民黨的部隊也發現了解放軍乘坐的船隻,整整齊齊地停留在沙灘上,于是便調來轟炸機擊毀所有的船隻,岸上的數萬人眼睜睜地看着這些船隻燃起了熊熊大火,而無可奈何。
與這些船一起犧牲的還有衆多受傷的傷員,岸上沒有相關的醫護人員,船隻又被燒毀,這些傷員根本堅持不了太長的時間,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不久,這些傷員全部犧牲。
大量的船隻被燒,意味着已經登陸的人隻能自求多福了,因為對岸的援軍過不來,他們隻能靠自己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7">雙方援兵到來</h1>
10月26号,眼看着戰況緊急,島上已經登陸的部隊危在旦夕,246團團長孫雲秀主動請纓帶領四個連進行支援(大部分船隻被燒毀,隻能小範圍的支援)。
孫雲秀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将四個連分成了兩隊,其中兩個連在湖尾登陸,另外兩個連在古甯頭登陸,兩隊分頭行動。
沒想到在古甯頭登陸的兩個連隊,一上岸就遇見了國民黨的少将師長伊俊,伊俊親自帶領手下沖鋒,雙方展開了白刃戰,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解放軍的兩個連隊于天亮時突圍成功,并與此地的解放軍會和。
與此同時,岸對面的259團也搜羅了幾艘船,營長梅鶴年親自挑選了2000多名戰鬥經曆豐富的老兵前去支援。随着這兩千多名老兵的到來,一時間島上的戰局逆轉。
淩晨六點半,國民黨的軍長高魁元看見有解放軍的援軍到來,馬上指揮部隊進行反擊。高魁元指令國民黨的一一八師向林厝的解放軍進行攻擊,沒想到解放軍就地取材,利用島上的工事進行還擊,雙方打的難舍難分。
随着援軍的越來越多,解放軍應付着顯然已經很吃力了,空中國民黨的飛機又輪番地進行轟炸,剩餘的解放軍隻能進行巷戰。但是巷戰沒有群眾基礎是很難打的,島上情況複雜,解放軍在此地沒有群眾基礎,巷戰開始不久,雙方均傷亡慘重。
251團團長劉天祥向大陸打了最後一通電話,報告了島上的情況,話還沒說完,一枚炮彈就落在指揮部旁邊,電話就此中斷,徹底與大陸失去了聯系,大陸也接收不到有關島上的情況。
戰況緊急,上午十一點,胡琏來到了戰場,接收戰場的指揮。
胡琏
胡琏是國民黨内少有的打仗能手,曾經在大陸的解放戰争時期,楊勇将軍曾經說過:甯可要一個胡琏,不要是個黃維。
同樣是帶兵打仗的将軍,看楊勇将軍的評價就知道胡琏此人的戰術謀略,不遜于我方的将領。
胡琏的到來使得戰場從雙方相持變成了我方進行防禦,一個小時後,也就是十二點,國民黨占領了林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6">突圍</h1>
眼看着解放軍就要堅持不住了,于是246團團長孫雲秀和253團團長徐博、251團團長劉天祥商量,集中在一起打可能會全軍覆沒,不如分頭突擊,萬一有一個成功了呢?
就這樣,幾名團長從三個不同的方向進行突圍,但是援軍太多了,大部分的解放軍已經堅持戰鬥了兩天,戰鬥力比之前有所下降;而國民黨的士兵恰恰相反,大多數剛進入戰時狀态。
在突圍的過程中,孫雲秀與部下被國民黨的重兵包圍,面對國民黨的利誘,孫雲秀舉槍自盡,年僅29歲。其實孫雲秀決定來支援的時候就抱着必死的決心,他早在臨行前就已經交代好了自己的後事,将自己的鋼筆和手表交給了戰友,希望戰友能将這些東西帶給家裡的妻子。
這次突圍出去的有二五三團團長徐博和251團團長劉天祥,但是劉天祥和徐博的突圍方向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徐博率領部隊向山上突圍,在山上與國民黨的部隊打遊擊,而劉天祥率領部隊突圍到了海邊,被國民黨的部隊攆着跑。
10月27日,劉天祥率領部隊到了海邊無路可走了,後面還有國民黨的追擊,進也是死,退也是死,在這種極端的情況下,劉天祥當機立斷,指令剩下的官兵與國民黨的士兵進行白刃戰,哪怕死也要戰鬥到最後一刻,絕不苟且偷生!
幾個小時過去,劉天祥寡不敵衆,重傷被俘,之後由于不肯與台灣當局合作,被台灣當局殺害,被害時劉天祥隻有30歲。
劉天祥20歲從軍,經曆了血雨腥風,沒有死在日寇手裡,卻死在同胞手裡,可惜可歎。
向山上突圍的徐博則是相對選擇了一個好的方向,是以徐博是堅持最久的一個團長。
徐博率部突圍後,馬上就意識到了此時的情況對他非常不利,國民黨的兵力太多了,又有充足的補給;而徐博自己的部下,醫療和補給都跟不上,如果此時跟國民黨硬碰硬,根本就是找死。
想到這裡,徐博就放棄了與國民黨魚死網破的想法,轉而躲了起來,打算熟悉一下地形,等待解放軍的第二次登陸,到時候徐博可以與第二批解放軍裡應外合。
可是徐博還是錯誤地估計了形勢,這一次這麼大的傷亡,解放軍短期内肯定不會再次進行登陸,于是在三個月後,徐博和部下在出來找吃的時候,還是被台灣當局找到了。
徐博此人桀骜不馴,台灣當局認為此人沒有利用價值,不久,徐博被殘忍殺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3">金門戰役的失敗原因</h1>
這次戰役的失敗在國内和國際上引起了極大的震動,葉飛将軍在大會上主動檢讨錯誤,承認了是自己急功近利、驕傲自大才,導緻這場戰役的失敗,但是結果已經發生了,檢讨也挽不回九千多人的性命。
以現在的眼光看,金門戰役的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是我方将領輕敵所緻,排兵布陣不得當。
金門是台灣的一道重要防線,金門不保,則台灣危急,為此蔣介石肯定會誓死守衛金門,我方不可掉以輕心。
事實也證明,蔣介石對于船隻有着嚴格的制度并炸毀了許多的船廠,不放過一絲渡江上岸的機會。
而我方将領大意輕敵,沒有做好有效的準備,沒有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意外;實際登陸金門的最高指揮官就是四位團長,屬于平級,沒有一個進階指揮,導緻三個兵團各打各的,沒有一個核心方向。
其次,解放軍對于海那邊的情況不熟悉,沒有群眾的支援,對于台灣部隊的布防也不清楚,一旦貿然前進,遇到強軍則全軍覆沒。如這次的金門戰役,正好碰上了國民黨部隊布防最強的時候:李良榮未走,胡琏已到。
最後,則是當年解放軍的海軍和空軍發展不好,海上作戰需要軍艦和空軍進行掩護的,但是當時解放軍沒有相應的軍艦和空軍,是以才導緻不能有效地掩護岸上。
對于金門戰役,葉飛請求處分時,毛主席曾說:“處分不是根本,要積極汲取教訓才是。”
葉飛
金門戰役後,蔣介石更是堅定了守衛台灣,伺機反攻大陸的決心;同時,美國也是蠢蠢欲動。中國也将見招拆招,面對新的血雨腥風,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登島作戰的四位團長,以不同的方式壯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而這場金門戰役的失敗,也成了葉飛将軍一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