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可訂閱《文化縱橫》2019年8月刊。

✪ 辛晔 /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學系

✪ 史昱鋒 / 北航杭州創新研究院

《文化縱橫》微信:whzh_21bcr

【導讀】

近年來,“娘炮兒”之争引起中國社會普遍關注。在近乎一邊倒的批判“娘炮兒”聲中,本文作者另辟蹊徑,發問反思:“娘炮兒”真的“娘”嗎?他們為何會被貼上這類标簽?又是如何被貼上的?我們應如何理性地看待這種網絡現象?作者指出,氣質陰柔的男性青年被貼上“娘炮兒”這一名不符實的标簽,是傳統霸權男性氣質對異己氣質的懲罰與祛除。對于這類在視覺消費、大衆趣味和技術消費影響下建構的“娘炮兒”,應堅持多元性原則、理性處理原則和整體性原則來看待。文章原發表于《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随着“娘炮兒”之争在網絡輿論場域的不斷發酵,關于當下青年男性氣質應然和實然的讨論被推至風口浪尖。“娘炮兒”最早出現在台灣電視劇《别叫我軟柿子》中女主角對男主角的台詞中,用于指稱男主角的生性軟弱。近日,因某媒體教育類節目《開學第一課》某期邀請了氣質陰柔的男性嘉賓助陣而使“娘炮兒”一詞激起了千層浪,“痛批風”“力挺風”等充溢着網絡話語空間。

從詞源上來看,“娘”字本義為少女,最早在《玉篇·女部》中的解釋為“少女之号”,後被引申為母親或婦女。“炮兒”即有豐富經驗閱曆的人,如老炮兒、職場炮兒等。“娘炮兒”按照字面意思即為在女性行為舉止等方面較有經驗的人,網絡上“娘炮兒”多用于描述在外貌、性格、行為、語言等方面表現出女性氣質的青年男性,帶有明顯的貶損語義色彩。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其實,關于男性性别和角色張力的社會關注由來已久,從“拯救男孩”的呼籲到“少年娘,則國娘”的聲讨,網絡上帶有戲谑言論的背後,是對當下男性氣質的焦慮與反思。有學者認為當下男性氣質從陰到陽呈現出三種理想類型:陰柔型的“僞娘”氣質、中性的普通男性氣質和陽剛型的“硬漢”氣質。肖索未認為,男性正建構和體驗着一種被稱為“酷”的男性氣質。方剛則指出,男性氣質是變化的、多元的,一直被主流文化鼓勵的“支配性男性氣質”,是造成社會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之一。

關于“娘炮兒”的讨論方興未艾,與其說是争論,不如說是博得眼球的網絡狂歡。作為一種被污名化了的符号标簽,部分網民和媒體對“娘炮兒”口誅筆伐,部分則誓死捍衛男性的“溫柔”,還有部分甚至将“娘化”之怒引向了日韓。誠然,日益升溫的“娘炮兒”讨論存在着這樣一種預設,即那些“娘炮兒”是真的“娘”,那麼我們不禁要反思:他們真的“娘”嗎?他們為何會被貼上這類标簽?又是如何被貼上的?我們應如何合理地看待這種網絡現象?

▍誰是“娘炮兒”?

網絡話語場域中關于“娘炮兒”的内涵界定是比較一緻的,即均認為“娘炮兒”是那些在外貌、性格、行為和語言上表現出女性化氣質的青年男性,認為他們在外貌舉止上是“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在性格上脾氣不好、優柔寡斷、沒有擔當,在生活上不愛體育運動,在語言上習慣用“哇塞”“嗯哪”之類的詞等等。而對于“娘炮兒”的外延看法并不一緻。有的網友和媒體将“娘炮兒”和男同志畫上等号,有的則認為“娘炮兒”是性心理障礙的男性,有的指出“娘炮兒”就是文科男。那麼,我們不禁要問:誰才是“娘炮兒”呢?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在性角色理論看來,作為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就意味着扮演一整套性别期望,即性别角色,而男性和女性氣質很容易被解釋為内化的性别角色。如果我們将“娘”的标準中内質性格、生活和語言習慣作為氣質内在名額的話,那麼,可以說“娘”在角色扮演上是有女性性别認同的,出現了青年男性在性别角色與生理性别的混同。回到誰是“娘炮兒”的問題上,《開學第一課》某期中邀請的四位氣質陰柔的青年明星成為網絡場域中炮轟“娘炮兒”的導火線,那麼這些所謂的“娘炮兒”真的“娘”嗎?筆者将網絡上搜集的四位男性明星部分資料彙總如下。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可以看出,在外貌形象上,他們的身體品質指數(BMI指數)處于正常範圍内(18.5~23.9),身體較為勻稱,網友對他們的評價均為“帥氣”等具有男性色彩的詞彙;在内質性格方面,“陽光”和“溫柔”等是他們共同的特征;在生活習慣方面,均愛好或參與體育運動。而且,從内質性格和生活習慣等方面也均未展現出女性方面的氣質。可以說,比對“娘”的标準,這些所謂的“娘炮兒”并不“娘”。另外,再看網絡上其他被稱為“娘炮兒”的男性名人,也均未展現“娘”的特質。那麼,他們為何會被貼上“娘炮兒”的标簽?

▍憑什麼說他們是“娘炮兒”?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根據百度資料統計,截至2018年9月中旬,以“娘炮兒”為标題的網文共有50100篇,這些網文中含有陽剛、硬朗、血性、肌肉、擔當、爺們、man等詞語的共有43126篇,占比為86%。可以說,包括那些讨伐“娘炮兒”的網民和網媒在内,大多是以傳統的陽剛為核心的男性氣質為參照點的,正如有媒體呼籲的那樣:

“要培育和弘揚有朝氣、有追求、負責任、敢擔當的‘陽剛文化’。”

長期以來,為確定父權制的合法性被社會廣泛接受,形成了以陽剛、血性、擔當等為核心的霸權男性氣質,使得男性處于霸權地位,女性處于從屬地位。康奈爾曾提出多元男性氣質理論,将男性氣質劃分為霸權性、從屬性、共謀性和邊緣性四種類型,為研究父權制社會下的男性氣質類型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架構。周耀輝指出在“崇尚身體力量和性征服”的西方霸權男性氣質範式下,電影裡的中國男性形象通過淡化男性氣質的性欲、多情等特征,強調自我限制力,試圖建構一種替代性的理想男性氣質。有學者通過深入分析健身活動和健身者的叙述,認為健身形塑着男性的身體,建構了堅韌、自信的男性氣質。此外,有學者認為男上女下、男尊女卑的文化,對從小就在其中成長的人進行着性别建構,男性承受家庭壓力與期待的同時,也獲得家中其他女性沒有的權力。

就本土男性氣質理論而言,有學者以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觀念為根基,建構了陰陽理論,将男女置于一組二進制對立的結構中,從群體外部看,陰為女而陽為男。宋耕指出,女性因自身屬“陰”而在性别關系中從屬于“陽”的男性,“陰”似乎隻是從屬性和地位低下的代名詞。由于陰陽理論過于流動,有學者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文武理論。雷金慶認為“文”是具有精湛的文學素養、有教養的舉止和教育水準等,“武”是具有強壯的體魄、無畏的精神和精湛的格鬥技能等特質,“文武雙全”是中國男性氣質的最理想類型。

在父權制影響下,陽剛、血性、擔當等關鍵詞從文化觀念和傳統哲學中抽離出來,成了霸權男性氣質的主要成分和男性角色的應然标簽,而陰柔派畫風的“娘炮兒”則與其格格不入。由于有損霸權男性氣質的本質,當女性氣質置于男性身體中時,既是對霸權男性氣質的挑釁,也造成了霸權男性氣質對于女性氣質更深的诋毀。正如布迪厄指出的那樣:

“當我們要禁止一個人的品位時,其實是在維護社會的統治秩序。”

由于傳統的霸權男性氣質無法忍受男性身上展現出的陰柔氣質,是以,他們會盡可能地撇清與“娘炮兒”的關系,集網絡群氓之力将“娘炮兒”貼上“娘”這一污名化标簽,以維護男性在性别社會中的支配地位。同時,把“娘炮兒”妖魔化,通過謾罵與嘲笑,試圖将這種陰柔氣質從男性氣質中祛除。

▍誰把他們變成了“娘炮兒”?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從對男性生性軟弱的貶損到謾罵嘲笑式的網絡狂歡,對于“娘炮兒”這種名不符實标簽的亮相,與其說是霸權與陰柔男性氣質暴力沖突的結果,不如說是多元男性氣質的發現與回歸。範揚認為中國人所能奉行的最高準則不隻是陽剛,法道儒等傳統文化要義也共同構成了中國男性社會的心理定式,共同形成了民族男性氣質的主體。皮興燦等認為這種完全颠覆了傳統的男性形象,與“文”“武”相關聯,展現了新時期多元化男性氣質的豐富内涵與特征。在消費社會裡,“身體是最美的商品”,人們前所未有地更加注重身體的外在形象、感官體驗和各種刺激,各式各樣的身體形象構成了消費社會時代的特有景觀,這使得氣質陰柔的青年男性被貼上“娘炮兒”标簽成為可能。

1.視覺消費對“娘炮兒”的建構

消費社會下,視覺消費将男性氣質的審美局限于身體外形的感官體驗上,“硬漢”“小鮮肉”等各種角色裹挾着多元男性氣質,經由各類活動、廣告、電視節目等視覺媒介塑造成了供人們消費的身體景觀。與傳統的工具性身體不同,消費性身體處在“看”與“被看”的位置,在滿足生産需要的同時,還是一種商品,帶給人以視覺快感和沖擊力。被稱之為“娘炮兒”的大多是年輕俊俏的男性,他們突顯了去暴力化、英雄性消解和暖男的陰柔之氣,刻意弱化了陽剛之氣,用活色生香的肌體魅力和身材美感,供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進行“男色”消費。在滿足人們的視覺快感的同時,将白皙、美瞳、高挑、陽光、溫柔等特質通過流水線化的複制,建構出陰柔氣質的“娘炮兒”。

2.大衆趣味對“娘炮兒”的魔力

伴随着精英文化的衰落和大衆文化的興起,雜糅着精英趣味的大衆趣味日益在消費中占據主導地位,呈現出感官化、快餐式和從衆化的魔力。

一方面,感官化的大衆消費趣味導緻對男性氣質的追求表象化,隻強調外在美的感性需求,而缺乏内在的關注。“娘炮兒”通過“賣腐”“露肉”“自黑”等方式來博得了大衆的眼球。

另一方面,快餐化的大衆消費趣味将男性氣質的标準統一和量化為符号。比如,在網友對“娘炮兒”标準的總結中,往往将其與緊身褲、香水、“嗯呐”等符号相聯系。此外,從衆化的大衆消費趣味使得對“娘炮兒”的包裝缺乏獨特性,通過市場操縱、媒介報道、品牌活動等流水線的生産和營銷,供大衆消費娛樂。

3.技術消費對“娘炮兒”的改造

消費社會是一個技術高度發達的社會,特别在進入21世紀以來,大資料技術、腦機智能技術、整形技術、材料科學等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使得改造男性氣質成為可能。媒體技術利用話語優勢,向大衆傳播了特定身體氣質的标準,“娘炮兒”通過技術消費由内到外地對氣質的各項次元進行包裝定制,以滿足人們身體消費和改造的欲望。比如,整形化妝技術的發展使他們有優質的外表和永駐的青春;服裝外飾技術的發展使他們看起來更加自信;醫療基因技術的發展甚至能夠讓他們擁有選擇後代的性别、膚色和遺傳特征的權利。這樣,再次通過媒體,鮮嫩帥氣的人造“娘炮兒”形象取代了肉體本身而成了新的真實,人們不再關注他們本身,而是享受他們帶來的感官體驗和視覺刺激。

▍如何看待“娘炮兒”現象?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通過前述分析可以認為,被稱為“娘炮兒”的男性青年并非真的“娘”,而隻是在外貌、行為和言談舉止等方面展現出了陰柔的男性氣質,因對傳統霸權男性氣質的離經叛道而招緻網絡場域的謾罵和嘲笑。那麼,在消費社會下,對于這種因大衆文化偏好而“興起”,因精英文化的抵制而“失落”的“娘炮兒”現象,我們應如何看待?

筆者看來,首先,堅持多元性原則。在看待“娘炮兒”現象時要尊重男性氣質的多元性,需要改變傳統的以陽剛、堅毅、硬朗等為核心的單一男性氣質的思維定式,用了解、寬容乃至鼓勵的眼光和标尺來探讨多元男性氣質,将男性氣質從性别角色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其次,堅持理性處理原則。消費社會下,要用理性的觀點看待媒介對“娘炮兒”等現象的造勢與影響,用發展的和社會進步的觀點來評價這類陰柔男性氣質的群體,破除以個别現象替代整體本身的非理性行為。此外,堅持整體性原則。要注重“娘炮兒”氣質的整體性,将“娘炮兒”的階段性氣質置于他們生命曆程的整體性氣質上來看;将“娘炮兒”的媒體氣質和他們現實氣質結合起來看;将“娘炮兒”氣質與其他氣質共同放置于社會文化大背景下來了解和審視,真正關心和推動青年群體的成長。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原标題為“‘娘炮兒’真的‘娘’嗎?——消費社會下對青年男性氣質的再審視”。篇幅所限,内容有編删,學術引用從略,全文内容請參見原刊。圖檔來自網絡。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系版權方。

文化縱橫

娘炮真的娘,硬漢真的硬嗎?中國男性氣質的建構與解構 | 文化縱橫

打賞不設上限, 支援文化重建

轉載須知

背景回複“轉載”擷取授權

進入微店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本文已參與“最佳評論計劃”,入選留言者,有機會獲得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