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杭州:讓工匠精神成為廣大職工的主流精神

來源:中工網

據浙江勞工日報消息,建成全國首個勞模工匠文化公園,成為宣揚勞模工匠典範和弘揚時代精神風貌的前沿視窗;開展“杭州工匠”認定及表彰活動,給“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普通職工以舞台;“你晉級我獎勵”,每年開展職工高技能人才獎勵工作,激發職工自我提升的内驅動力……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總工會圍繞工匠培育和工匠精神弘揚,以“一日一匠一工程”(一日:926工匠日,一匠:杭州工匠,一工程:職工素質提升工程)為主抓手,探索走出了工匠培育“杭州實踐”。

樣本:一門三匠

為“杭州工匠”頒獎,是杭州“926工匠日”系列活動最受社會各界關注的活動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不過今年頒獎過程中有個特别的環節,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汽輪”)的三名職工受邀參加,共同站在舞台中央。

站在最左邊的是全國勞模、第一屆“杭州工匠”吳國林,他是老一輩産業勞工的代表,這次站在“杭州工匠”的頒獎台上,他寄語,“做什麼事情都要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這是從老一輩傳到我們這裡。年輕人要傳承、要堅守、要創新,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企業不斷發展,在工業汽輪機領域中永遠走在世界的前沿。”

第五屆“杭州工匠”餘求問站在中間,他是工匠精神的傳承者、弘揚者。28年前,他從小縣城來到杭州,被杭汽輪工廠中的房間裡的镗車“驚”到,是師傅那句“沒事,跟我好好學”穩住了心神。師傅手把手地教、自己認真地鑽,如今,他成長為“杭州工匠”,也成為了許多人的師傅。

“有這麼多前輩作表率,作為年輕一代,我們應該秉承他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斷學習、創新,争取讓杭汽輪在裝備制造業中更上一層樓。”李傑松是新生代産業勞工的代表,他說,企業裡已經有三名“杭州工匠”了,他們的成長成才經曆激勵着他,他相信,隻要肯奮鬥,終有一天,也能像師傅們一樣,收獲屬于自己的精彩。

一門三工匠,這是榜樣的力量,更是傳承的力量。如今,杭州已有“浙江工匠”86名,“杭州工匠”150名,區、縣(市)級工匠445名。

弘揚:潤物無聲

如何讓“杭州工匠”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杭州市總工會經濟工作部部長錢曉岚介紹,早在2016年,市總工會就有了探索——聯合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等12個部委辦局開展“杭州工匠”認定工作,每年認定30名,市四套班子上司為“杭州工匠”頒獎。此後,市總工會更是組織開展可行性研究,積極推動設立“工匠日”。2019年4月3日,杭州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決定,将每年9月26日設立為“工匠日”,杭州成為全國首個設立“工匠日”的城市。滿滿的儀式感放大了工匠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工匠精神的弘揚不止于此。2019年以來,杭州市總工會以“926工匠日”系列活動為載體,打造國内首個勞模工匠文化公園、建成國内首條勞模工匠文化綠道、投用省内首座工運史館等,把工匠精神融入城市建設、滲入城市記憶、植入城市文化。

杭州工匠林、勞模記憶帶、“天下巧工”浮雕景牆……今年開園的勞模工匠文化公園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勞模工匠主題的布展陳設,成為國慶節期間市民遊客新的打卡點。西湖區雙浦鎮的鐘女士被公園内的杭州工匠林樹陣廣場的10組榮譽柱吸引,榮譽柱上刻錄着150位“杭州工匠”的名字,她不時打開百度搜尋他們的事迹并感慨道,“在工作中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平凡的崗位上也能成就不平凡。”

最有力的弘揚和傳承,是潤物無聲的。在立體化的宣傳下,如今,在杭州,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蔚然成風。

支撐:素質鍛造

工匠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這既需要工匠本身的内驅力,更需要一套完善的培育機制為支撐。

為此,杭州市總工會出台了《大力加強杭州産業勞工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提高杭州市技術勞工待遇的實施辦法(試行)》和《杭州工匠五年培育計劃》,全力保障職工成長成才。倡導将職工素質提升與職工技能晉級、技能獎勵結合起來,與市人社局積極對接,将職工素質提升與職工技能晉級、技能獎勵相結合,鼓勵職工走技能成才之路。

“工作技能提升的同時還能獲得現金獎勵,這讓我們更有動力進行自我提升。”錢志偉是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職工,2020年晉級為技師後,得到600元獎勵,這也激勵着他向進階技師努力。據介紹,杭州市總工會自2015年開始實施職工高技能人才獎勵政策以來,已為5萬餘名高技能人才發放獎勵近3000萬元,讓更多職工在成才之路中得到實惠。

同時,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杭州産業勞工隊伍建設改革,杭州市總工會在去年出台《新時代杭州産業勞工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今年在市、區(縣、市)兩級成立了協調小組,制定工作要點和任務清單,推動試點機關向非公企業、服務業、“兩新”組織延伸,促進産改工作向縱深發展。

除此之外,針對新生代職工有獨立個性、喜歡通過網絡擷取知識的特點,杭州市總工會同步線上上開展技能教育訓練,由勞模工匠、專業技術人員等上線授課,幫助職工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增長新本領。同時,通過開展文化節、藝術節、電影周、運動會等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職工們快樂工作、健康生活。(浙江勞工日報記者曾晨路)

責任編輯: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