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國漫崛起”的聲音不絕于耳。從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斬獲9.54億票房開始,這個令人振奮的口号幾乎喊遍了之後的每一部國産動畫電影。直到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一舉拿下50.35億票房,穩坐中國内地票房總榜第三名,給國産動畫電影以極大信心。
一直以來,觀衆給了國漫充分的包容和信心,風格各異、題材不同的一衆國漫亦沒有讓觀衆失望,在内容創新和市場回報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現。2021年7月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兩周票房突破4億,是暑期檔中表現最好的國産電影之一。
也是在7月,動畫電影《天書奇譚》曆經半年完成4K修複的消息傳出,它的海報在一衆畫風精美、人物夢幻的新國漫中顯得有點幼稚和格格不入。年輕的觀衆不知道或者已經忘記,國産動畫電影曾經抵達過巅峰,《天書奇譚》正是巅峰期的作品之一,彼時承載這一理想的大船是無數80後、90後的“夢工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上海美影廠噴湧出無數佳作,中國動畫電影有着華麗的開篇。
動畫電影《天書奇譚》改編自由羅貫中、馮夢龍編撰的《平妖傳》,這部1983年上映的動畫電影充滿了中國動畫特有的美學魅力,片長僅85分鐘,但它一分鐘就約有1440張底稿,光原畫就畫了12萬張。聽起來就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工程。
中國第一部卡通片可以追溯到1926年的《大鬧畫室》,當時由萬籁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四兄弟編劇并攝制而成,當時的萬氏兄弟隻懂得中國皮影戲和走馬燈原理,他們用一張張畫稿代替一格一格的影片進行試驗,畫了近萬張畫稿,曆經四年才讓時長12分鐘的《大鬧畫室》問世,“萬氏兄弟”也被認為是中國美術片的開拓者。
1941年,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電影用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生動的人物動作還原《西遊記》中的經典故事,這部時長80分鐘的動畫電影驚豔了世界,就連《鐵臂阿童木》的作者、被譽為“漫畫之神”的手冢治蟲也深受其影響。1957年4月,中國第一家專業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正式成立,廠長是特偉,聚集了萬氏兄弟、錢家駿等早期中國動畫人,就此開啟了中國動畫電影的黃金時代。
此前,中國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在第七屆威尼斯國際動畫節獲得大獎。此後,上海美影廠推出了《驕傲的将軍》,這部約30分鐘的動畫講了一個“驕傲使人落後”的寓言故事,運用了平劇臉譜、傳統音樂等民族元素,帶有濃厚的傳統戲曲韻味。這部卡通片也被認為是“中國學派”的開山之作。
真正震撼世界的“中國學派”代表作,是萬氏兄弟醞釀了20年的《大鬧天宮》。孫悟空是萬籁鳴早年流亡時就心心念念的一個夢,上海美影廠成立後,編劇李克弱與導演萬籁鳴對《西遊記》前七回進行改編創作劇本。《大鬧天宮》的結局推翻了原著中孫悟空被鎮壓在五指山下的悲劇,而是改為孫悟空拿起金箍棒,沖上靈霄寶殿,打碎玉帝的寶座,在一片狼藉的天庭放聲大笑。《大鬧天宮》主創團隊有幾十位畫家,他們從中國古代建築、服飾、雕塑等取材,曆時數年繪制15萬餘幀圖畫,完成近7萬張畫稿,終于塑造出孫悟空這個叛逆英雄形象,極具浪漫主義。1965年,《大鬧天宮》上集在倫敦電影節獲得金獎,之後在44個國家連續放映,引起巨大轟動,也使上海美影廠的名号響徹國内外。
同一時期,“中國學派”還發掘出“水墨動畫”這一絕無僅有的瑰寶,1961年,上海美影廠取齊白石的花鳥畫作品為角色形象,創作出中國第一部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動畫故事是一篇家喻戶曉的科普童話,曾被選作國小課文,而主角小蝌蚪的形象,出自齊白石的名作《蛙聲十裡出山泉》。這部電影在國内外多次獲獎,開啟中國水墨動畫的篇章,此後,《牧笛》《鹿鈴》《山水情》等水墨動畫一次次驚豔世界。
剪紙片也是“中國學派”的代表類型之一,是借鑒皮影戲和民間剪紙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美術電影樣式。觀衆最熟悉的剪紙片莫過于《葫蘆兄弟》,最早的一部剪紙片是1958年萬古蟾導演的《豬八戒吃西瓜》,剪紙片的色彩明快,造型具有民間剪紙風格,《金色的海螺》《漁童》《山羊和狼》《濟公鬥蟋蟀》都是代表作。此外,上海美影廠還創作過木偶片《神筆馬良》《阿凡提的故事》《曹沖稱象》等經典動畫作品。
國産卡通片在上世紀80年代走向成熟,上映于1979年的《哪吒鬧海》獲得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故事取自于《封神演義》中的神話故事,片中的哪吒果敢、反抗、絕不妥協,哪吒含淚自刎的畫面曾讓不少觀衆流淚。哪吒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人,痛仰樂隊的标志就是《哪吒鬧海》中的哪吒形象,甚至還有個樂隊叫哪吒樂隊。
1999年的《寶蓮燈》是上海美影廠的高峰,該片根據同名中國神話改編,講述了沉香曆盡艱辛拜師學藝,最終通過寶蓮燈打敗舅舅二郎神救出母親的故事。導演常光希借鑒了好萊塢動畫電影的制作流程,取消了專業的配音演員,換成姜文、甯靜、徐帆、陳佩斯、梁天等一衆演員配音,先配音,創作團隊再依據配音者的口型、語氣、表情等進行動畫設計。《寶蓮燈》成為中國第一部真正面向市場的動畫商業大片,上映不到3個月就收回了1200萬的制作成本。影片最終取得2900萬票房,位列1999年内地電影票房第三名,并将好萊塢動畫《花木蘭》甩在身後。
遺憾的是,在新世紀的20年間,上海美影廠還沒有誕生令人驚豔的作品。現在的觀衆為“國漫崛起”感到欣慰,也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國漫總是向傳統神話IP借故事,不夠創新。”但當年真正影響世界的國漫作品正是取自中國傳統故事,國漫與觀衆的雙向奔赴令人欣慰,或許國漫真正崛起還需要時間,但足夠有信心。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