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縱觀古今,曆朝曆代所有通過計謀手段上位的君王,都是對權力極度渴望之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大概就是集權君主最理想的狀态了。

每一次的朝代更替,都是伴随着鮮血與呐喊,計謀與戰略,信任與合作才能實作共赢,開創一個新的盛世王朝。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但若一個人已經處在了權力的頂峰,那麼他就不再是向上看了,而是看向四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明朝的建立</h1>

衆所周知,元朝是由于其政治黑暗,民族歧視,皇帝貪圖享樂,政局不穩,朝廷橫征暴斂,導緻經濟衰退,各地百姓群起反抗,最後緻使元朝走向滅亡。

但也不是每個地方的農民起義都能活到最後并收獲成功的,比如趙醜厮、郭菩薩、韓山童等人起義,雖然都對當時的政局造成一定影響,但都沒有獲得成功,并且還落得個身死異處的下場。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但有一個人,他自小便生活窘困,四處漂泊,為了生計什麼活都幹過,還去廟裡當過和尚。但就是這樣的底層人物,卻是推翻元朝的最強大的一根稻草,他便是被後人稱為“布衣皇帝”的朱元璋。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朱元璋能獲得如今的成就,當然不可能隻靠他自己的力量。

他隻是善用衆力,能集衆智,故能無敵于天下,無畏于聖人矣。朱元璋在起義的過程中,能放下身段,禮賢下士,寬厚下屬,信任身邊的衆多謀士将領,利用他們的智慧與謀略,推翻了殘暴無道的元朝,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明朝。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朱元璋即位後,便加強了中央集權,而權力的集中,會暴露一個人的本性,對權力的渴望,也會讓人變得不擇手段。清代才子趙翼就曾評價朱元璋:“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本質上來說朱元璋就是一個實用主義,是以不同面目所展現的是他在不同時期的利益。

對于這點,看他對身邊助他功成大業的謀士們的下場便可一窺究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劉伯溫與李善長</h1>

劉基,字伯溫,是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的開國元勳。說到劉伯溫,大部分人的第一念想便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足可以看出,此人的謀略之深,算計之準,為後世之人所欽服。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他在至正十九年,應了朱元璋的邀請,成為了他的謀士,為朱元璋獻良策,設立軍立法,肅正綱紀。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成為朱元璋最重要的臂膀之一。

甚至被朱元璋稱為“吾之子房也”,可見其對劉基的能力贊歎不已。

劉基之于朱元璋,就如同張良之于劉邦,而李善長之于朱元璋,就如同蕭何之于劉邦。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李善長,字百室,少年時便聰穎過人,後投靠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一同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元勳之一,也是淮西集團的代表人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開國功臣,沖突激化</h1>

按理說劉伯溫與李善蘭同為開國元勳,理應受到同等封賞。但事實卻是朱元璋僅僅隻封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有名無實權,而且食祿還是最低的,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李善長卻被封為南韓公,食祿四千石,這兩者一比,可謂天差地别。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洪武元年六月,天下大旱,應天就不下雨。恰巧這時朱元璋要去汴梁巡視,而劉伯溫此時正任禦史中丞,主管稽查文武百官的不法之事。恰巧這是一個叫李彬的人犯了A錢罪,這個罪名在明朝可是死罪。

但李彬此人是淮西集團一派的,還是李善長的親信,是以李善長在聽聞此事後,便放下了臉面,上門請求劉伯溫網開一面。這可讓劉伯溫為難了,淮西一派在朝中的人數衆多,都是朱元璋的舊部,是以劉伯溫不敢擅自決定,于是寫信千裡送至汴梁讓朱元璋定奪。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而李善長卻在此時表示現在正值大旱,不宜動刀見血,以免觸怒神靈。而劉伯溫卻隻說了一句話:“将此人斬了,準能下雨。”劉伯溫一直對天文地理有着精準的判斷,李善長以為他這次有了十足的把握,便也沒再說什麼。

而朱元璋的回信說可以殺,這下劉伯溫便沒了顧慮,當即下令把李彬斬首示衆,以儆效尤。但這一舉動,算是徹底把李善長惹毛了。

在這件事結束之後的幾天内,都沒有下雨,李善長抓住了這個機會向朱元璋狠狠地參了劉伯溫一本,就以大旱見血,觸怒神靈為理由,把這個罪責完全扣到了劉伯溫的頭上。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此時恰逢劉伯溫妻子去世,劉伯溫也看清了朝中形勢,選擇急流勇退,主動辭官歸鄉,朱元璋準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h1>

參政可謂過河拆橋矣,朱元璋可謂把這句話展現得淋漓盡緻。憑借朱元璋的心計與見識,怎麼可能會完全相信李善長的說辭,隻不過是借此機會罷免劉伯溫而已。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劉伯溫對于現在朱元璋來說,威脅大過幫助,以朱元璋對權力的看重,這等功高蓋主的謀臣,自然是早點鏟除為好。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劉伯溫早已看透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也清楚他的秉性和疑心,就借此機會退出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雖然後來朱元璋又再三召回劉伯溫,甚至還要給他丞相一職,但都被劉伯溫拒絕了。在合适的時機選擇明哲保身,劉伯溫不愧是與諸葛亮齊名于後世的兩大謀士。

而朱元璋在劉伯溫拒絕後,便把丞相一職給了李善長。但李善長此人有謀略,卻沒遠見,沒有看透朱元璋的秉性,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下場。

明朝天降大旱,大臣劉伯溫獻計:将此人殺了,定能下雨,結果呢?明朝的建立劉伯溫與李善長開國功臣,沖突激化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士亡

後世對于這位“布衣皇帝”有褒有貶,贊揚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重大貢獻,但也對他這種濟河焚舟,忘恩負義的行為嗤之以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