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h1>
原創
(緊接上期)
誘降孟達
諸葛亮屯兵陽平,駐而不發,長達近一年。這其實是兵家大忌,一是難以保密。北伐是突襲性的,大軍長住,一旦消息走漏,曹魏有所防範的話,北伐難以取得預期效果。好在曹魏從來沒把蜀漢放在眼裡,當時的交通、通訊條件也差,曹魏并沒有先期預防。
二是難以保持高昂的士氣,即所謂的一而竭再而衰。将士們不可能在一年不打任何仗的情況下始終保持鬥志,隻會在漫長的等待中逐漸懈怠低落。
三是消耗大量糧草。十多萬将士、民夫集結在一起,每天要消耗太多糧草,而糧草是否充足,是決定戰争勝負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諸葛亮兩年多時間積累起來的糧草能支撐多久呢?再這樣呆下去,這仗就沒法打了。
僅憑住而不發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确實不是演義小說裡吹噓的那麼強,事實上這個不妥當的安排成為諸葛亮北伐行動的第一個錯誤,并由此引發第二個錯誤。

諸葛亮為什麼長住不發?還是得回到“隆中對”裡去找原因。
“隆中對”的北伐路徑是荊州、益州兩點一線同時北上。毛澤東對這個戰略戰術嗤之以鼻,認為這會導緻兵力分散,削弱戰鬥力,不如集中優勢兵力突破一點。
但諸葛亮一直設想的是兩路出擊,癡心不改,可是,此時荊州已經失去,怎麼可能兩路出兵呢?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諸葛亮就是想創造出兩路出兵的條件。東線确實沒有蜀漢軍隊了,但卻有一個以前的(蜀)漢将領,就是新城太守孟達。
諸葛亮要誘降孟達,讓孟達從東線出兵。
225年秋,諸葛亮南征凱旋,走到漢陽縣(今四川省高縣)時,從魏國投降過來的一個叫李鴻的人來拜見諸葛亮,告訴諸葛亮自己剛從孟達那裡路過,孟達對你的信任和敬仰,無以複加。
從這時起,諸葛亮就有了誘降孟達之心。回到成都後,諸葛亮給孟達寫了封信,首先吹捧孟達,贊譽孟達不是“追逐虛榮,輕于去就之人!”這是要從道德高度來捆綁孟達。
其次是為當年劉封欺負孟達的事情道歉,實質上這是開脫劉備不信任孟達之過,把矛頭轉移到劉封身上。
最後是感謝孟達對自己的信任,并表示我們是平生友好,我依然挂念你。這是以友情來作擔保,讓孟達不要有什麼顧慮,放心回歸。
孟達與劉備的關系并不密切。他本來是劉璋的部将,跟法正一起到荊州迎接劉備入蜀,其間法正背叛了劉璋,但沒有孟達也明确背叛劉璋投靠劉備的記載。
劉備帶法正入蜀,将孟達留在荊州。孟達統率的人馬也是他和法正從蜀中帶過來的,不是劉備給他的。(有關孟達之事,可參閱本号《劉備殺劉封真是聽信了諸葛亮的進言嗎?》)
劉備得益州後,孟達接替張飛的宜都太守之職,北攻房陵、上庸二郡,殺諸葛亮的大姐夫、原房陵太守蒯祺。史書上說劉備此時“陰恐”孟達不能勝任,就是私下心裡覺得孟達不能勝任,派義子劉封前往上庸與孟達會合。
這話很假,其實就是劉備擔心孟達不可靠。孟達是劉璋舊部,劉備與他并沒有多少接觸,而孟達又有能力,特能打。劉備對其的懷疑和擔心也很正常。
證據則是劉備不是派劉封去協助孟達,而是去取代孟達,接管孟達的指揮權,并統領孟達的部隊,還仗勢欺人欺負孟達。孟達一下子就被擠到旁邊乘涼去了。
孟達忍受不了劉封的欺淩,又擔心成為劉備追究關羽襄陽之戰失敗的替罪羊,惹不起躲得起,率領從蜀中帶來的四千人馬投降了曹魏。
孟達表面上是被劉封欺負走的,現在劉封死了,更關鍵的人物劉備也死了,(蜀)漢中不利于孟達的因素已經沒有了,諸葛亮有誘降孟達的條件和環境。
而孟達此時在魏國的處境有些尴尬,喜歡和信任他的曹丕死了,好友桓階、夏侯尚也死了,朝中再無親近。原本朝廷中就有人不喜歡他(如劉晔),又身為降将,敏感脆弱,在舉目無親的環境下,内心更不安甯。諸葛亮的信正好擊中了他内心脆弱的那根弦。
孟達立即給諸葛亮回信。雙方就這樣開始建立聯系。有趣的是,此時李嚴也給孟達寫信,說:“我和孔明一起接受先主托孤,責任重大,憂慮重重,很想得到優秀人才為同伴。”
不知道這是否是諸葛亮和李嚴商量好後采取的一緻行動。李嚴這封信至少透露出兩個資訊:一、誘降孟達,是諸葛亮和李嚴都認為應該去做的事情;二、李嚴是把自己擺在和諸葛亮并列的位置,同為托孤大臣。從這個角度去推敲,李嚴是為蜀漢北伐,還是為壯大自己勢力誘降孟達呢?說不清楚。
多次信件往來後,孟達終于經不起諸葛亮的誘惑,打算投降。
大軍進入漢中,孟達還沒有投降的行動。這時,前面說的諸葛亮長住不發的錯誤顯現出來了——諸葛亮耗不起等不及了。
必須要盡快讓孟達投降出兵北上,才能盡快消除上面所說的不利因素,諸葛亮派郭模到魏興太守申儀那裡去詐降。
申儀一直與孟達不和,多次向朝廷反映孟達有貳心。諸葛亮派郭模到申儀那裡就是去告訴孟達要投降的事情,想以此來逼迫孟達早日投降。
申儀趕緊将此情況通報給了駐紮在宛城的司馬懿。司馬懿害怕孟達突然發難,也是為了給自己帶兵平叛争取時間,就先給孟達寫了封信,說自己不相信郭模所說的事情,以此麻痹孟達。
孟達得到司馬懿的信,又猶豫不決了。司馬懿穩住孟達後,立即秘密率軍進攻新城。
因為新城與吳和蜀漢都接壤,司馬懿手下将領勸司馬懿先觀察一陣後再進攻,司馬懿不同意,堅持要在孟達還沒做出最後決定前解決他。
此前,諸葛亮曾經告誡過孟達要加強防範。孟達不以為然,寫信給諸葛亮說:“宛城和洛陽相距八百裡,離我這裡一千二百裡。司馬懿要來的話,先得上表給天子,來回路程,至少需要一個月,那時我的城池已修固,諸軍都作好了準備。再說我駐紮的地方地勢險要,司馬懿不會親自來,其他部将來,就沒有什麼好擔憂的”。
沒想到司馬懿根本就沒請示曹睿,而是先斬後奏,親自帶兵前來,僅用八天就兵臨城下。孟達又寫信給諸葛亮,對此驚歎不已,說:“我要舉事,沒想到才八天,司馬懿大軍就來到城下,何其神速啊!”
孟達駐守的上庸城三面環水,易守難攻。孟達在城外樹立起木栅,加強城防,死守城池。(蜀)漢和東吳同時發兵來援救,(蜀)漢軍從西城安橋(今陝西省安康市内)來援,吳軍從沔水木蘭塞(具體地點不詳,應該是湖北境内)來援,被司馬懿分兵阻截。
228年正月,司馬懿兵分八路攻城,僅十六天,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将李輔開城投降。魏軍入城,擒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
司馬懿将俘獲的孟達餘部七千多家遷往幽州。不久,(蜀)漢将姚靜、鄭他等率部屬七千多人來降,估計就是來援救孟達的那支部隊,任務沒完成,害怕回去受到處罰,退路也被申儀斷絕,幹脆就地投降。
耗費近一年時間,大量糧草,去等一個謀反,等不及了又去詐降逼迫其反,這個計劃損失太大,明顯不妥。
第一次北伐
澄清一個事實,諸葛亮與孟達之間有私人恩怨,前面說過,孟達攻房陵時殺了諸葛亮的大姐夫、原房陵太守蒯祺。雙方交戰,各為其主,諸葛亮并沒有計較這個事情,這是政治家的素質。有人據此說諸葛亮懷恨在心,在孟達被圍時沒有派兵援救,這是瞎說。姚靜、鄭他等率領七千多人前去援救,以蜀漢總兵力來計,已經算一支大部隊了。
東線落空,諸葛亮不能再消耗下去了,228年春,諸葛亮對外大肆宣揚說要從斜谷道出兵攻取郿縣,派鎮東将軍趙雲、中監軍、揚武将軍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漢中市北,寶雞市南),迷惑、牽制魏軍主力。諸葛亮率主力進攻祁山(今甘肅西和縣西北)。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北伐中原由此拉開序幕。
曹丕建立魏國以來一直将東吳作為主要對手,對(蜀)漢幾乎是忽略不計。一是(蜀)漢地小人少;二是蜀道艱難,進出都不容易;三是劉備死了,(蜀)漢沒有什麼知名的領袖人物。
諸葛亮突然出兵北伐,魏國朝野震動,一片恐慌。魏明帝曹睿以大将軍曹真率主力駐防郿縣,中了諸葛亮疑兵之計。曹睿親至長安督戰,協調指揮。西北三郡,南安(郡治豲道,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北)、天水(郡治冀,今甘肅省甘谷縣南)、安定(郡治臨泾,今甘肅省鎮原縣南)背叛魏國,響應諸葛亮。
諸葛亮聲東擊西之計取得成功。趙雲、鄧芝吸引了曹真魏軍主力。諸葛亮率(蜀)漢軍主力直撲天水郡治冀城。天水郡太守馬遵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在外巡視,郡中郎、參軍事姜維、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人跟随,走到洛門(今甘肅省武山縣東)時,得到諸葛亮兵出祁山的消息。
郭淮判定來者不善,就帶馬遵趕到上邽(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布防。姜維希望馬遵回郡守城,被馬遵懷疑為通敵,受到指責,姜維隻好和其他人一起傳回冀城,誰知冀城也不讓他們進城,走投無路之下,一行人選擇了向諸葛亮投降。
諸葛亮占據冀城後,以前部督、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為先鋒直取南安郡。南安郡投降。
曹真在郿縣坐等諸葛亮大軍不來,出兵進攻箕谷。面對魏軍主力,本來就隻帶了少量士兵來作疑兵的趙雲、鄧芝自然不是對手,被曹真擊敗。趙雲親自斷後,軍中将士沒有四散逃奔,軍資器械也沒有丢失,将損失減少到最低。
曹真擊敗趙雲、鄧芝後,趕緊率主力向西,前軍迅速進入上邽與郭淮等會合,共同對抗諸葛亮。
街亭失守
諸葛亮見曹真主力趕來,緊急召魏延回師東援。魏延長驅五百裡奪取安定郡,在上邽東北方向威脅魏軍側後方。諸葛亮分兵兩路接應魏延:參軍馬谡率裨将軍王平和張休、李盛、黃襲等五部人馬出守街亭(今甘肅省秦安縣);高詳帶兵駐防列柳城(今陝西寶雞鳳縣)。
諸葛亮任用馬谡為先鋒在軍營中引發了一些非議,史稱“違衆拔谡”,就是違反衆人的意見,破格提拔馬谡為先鋒。衆人之是以反對,是因為軍中還有吳懿等名将,而馬谡隻是個文官,沒有實際帶兵經驗。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這一點。
前面說過,馬谡才華橫溢,又有較高軍事理論水準,好談軍事。再加上在諸葛亮南征時提出的“攻心之術”,确實發揮了作用,與諸葛亮私交也好,于公于私,都是個可任用之人。
但馬谡具備的是紙上談兵的才能,實際操作能力缺乏。選擇防禦陣地時,最重要的是水源。有水無糧,還可以堅持幾天,有糧無水,則無法堅守。南宋釣魚城守軍能夠成功防禦蒙古大軍三十多年的進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中有充足的水源。
馬谡率軍到街亭後選擇在遠離水源的南山紮營,裨将軍王平多次谏勸不聽。
街亭隻有一處泉眼,再弱智的将領都知道首要任務就是保護好這處水源,就算馬谡不想駐紮在山下,也應該派一部駐守此地,自己率其他人上山布防,與山下形成掎角之勢,確定水源萬無一失。
魏明帝認為諸葛亮貪得三郡,知進而不知退,擊敗諸葛亮的時機到了,也分兵兩路阻擊,加左将軍張郃位特進,進攻街亭;郭淮進攻列柳城。
張郃進到街亭後,一眼就看出馬谡防地的緻命缺陷,立即派兵斷絕了馬谡的取水通道。馬谡軍中無水,難以堅守,全軍四散而逃。
可恥的是,馬谡作為最高軍事長官,不想法收攏殘兵,重新組織力量再戰,而是随士兵一起逃之夭夭。諸葛亮揮淚斬馬谡的謎團後面再聊。
王平率領其一千人馬,敲響戰鼓,保持隊列,成建制有序撤退。張郃擔心有埋伏,沒有進逼。王平收攏其他散逃的士兵,全軍而退。
街亭失守。
與此同時,郭淮也順利擊敗高詳。
魏延失去接應,不敢孤軍遠懸,隻好回撤冀城,與諸葛亮會合。曹真率主力大軍直撲冀城。張郃率軍平定三郡叛亂,收複三郡。
馬谡兵敗時,諸葛亮已到達戎丘(今甘肅禮縣),馬谡敗得太快,諸葛亮來不及相救,隻好将當地百姓一千多家遷往漢中,算是戰利品,多少有點安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徹底失敗。有趣的是,此戰最為後人議論的不是實際發生的戰争過程,而是沒有發生的一個戰術設想,就是魏延偷襲子午谷計劃,魏延的計劃是什麼呢,真的可行嗎?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文中所有圖檔來自網絡,侵删)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