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許昌市下轄的縣級市。漢末三國時期,該地隸屬于豫州刺史部,大部地區在颍川郡内。據不完全統計,籍貫為長葛的三國名人共有十位。其中,長葛市三位,古橋鎮七位。

三位長葛市三國名人出自著名的鐘氏家族,分别名為鐘繇、鐘毓和鐘會。鐘繇,字元常,漢末三國時期政治家、書法家。鐘繇出身于世家大族,自幼聰慧過人。長大成人後,鐘繇被推薦為孝廉,早期擔任過尚書郎、黃門侍郎等職。漢末時期天下大亂,先有董卓把持朝政,後有李傕、郭汜挾持漢末朝廷。在此期間,鐘繇秘密與曹操心腹王必取得聯系,勸說李傕、郭汜任命為曹操為兖州牧,使得曹操得以名正言順控制兖州,為日後的發展和壯大奠定堅實基礎。
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經過鐘繇和部分朝臣的秘密策劃,漢獻帝劉協終于逃出長安,踏上了東歸洛陽之路。最終,漢獻帝一行曆經千難萬險,終于來到洛陽,并在不久後遷至許昌。鐘繇因護駕有功,被晉升為禦史中丞,此後又擔任了侍中、尚書仆射等職,被封為東武亭侯。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鐘繇以司隸校尉的身份來到長安,恢複對關中地區的管轄。在此期間,鐘繇說服關中兩大割據勢力——韓遂和馬騰集團與曹操聯手,共同打擊袁紹集團,并先後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和獻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兩度重創袁紹殘餘勢力,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地區作出重大貢獻。
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鐘繇跟随曹操參加了關中之戰。在此戰中,鐘繇負責曹軍的物資運輸和兵員補充,因功被晉升為前軍師。此後,他又擔任了大理、相國等職。曹魏帝國建立後,鐘繇曆任廷尉、太尉、太傅等職,曆經三朝,于曹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離世,享年八十歲。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鐘繇還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擅長各種書體,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與王羲之并稱為“鐘王”,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鐘毓,字稚叔,鐘繇之子,十四歲步入仕途,擔任散騎侍郎一職。魏明帝曹睿時期,鐘毓擔任黃門侍郎,封定陵縣侯。魏帝曹芳登基後,鐘毓曆任散騎常侍、侍中、魏郡太守等職,是曹魏中期重臣。同時,鐘毓與司馬懿父子關系密切。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為曹魏帝國的實際控制者,鐘毓得到司馬懿和司馬昭的器重,先後擔任禦史中丞、廷尉、青州刺史、後将軍等職,位高權重,于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離世。
鐘會,字士季,鐘毓之弟。鐘會青少年時期便以才華橫溢譽滿中原,弱冠之年步入仕途,于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5年)擔任秘書郎一職,此後又先後擔任尚書郎、中書侍郎、中郎将、司隸校尉、鎮西将軍等職,曾協助司馬昭成功接替司馬師繼續控制曹魏帝國,并在曹魏甘露二年(257年)參加淮南之戰。在此戰中,鐘會獻計獻策,協助司馬昭殲滅諸葛誕,穩定淮南地區局勢,由此成為司馬昭的心腹。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鐘會奉命率軍發動伐蜀之戰。經過數月交戰,鐘會成功滅亡蜀國。不過,心懷叵測的終于企圖與姜維一起割據益州,與司馬昭分庭抗衡,最終因事洩被殺,時年僅四十歲。
古橋鎮的七位三國名人出自著名的陳氏家族,分别名為陳紀、陳群、陳泰、陳恂、陳溫、陳佐和陳坦。陳紀,字元方,出身于世家大族,早年以德行聞名天下。董卓把持朝政期間,任命陳紀為五官中郎将,此後又被晉升為尚書令。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陳紀被朝廷任命為大鴻胪之職,此後曾說服呂布放棄與袁術結親,于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離世。
陳群,字長文,陳紀之子,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陳群早年成名,曾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得到劉備的征召,擔任豫州别駕。此後,陳群被任命為柘縣縣令。但陳群并未赴任,而是與父親一起前往徐州避難。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陳群加入曹魏集團,曆任司空西曹掾屬、蕭縣縣令、長平縣縣令、司徒掾、治書侍禦史、參丞相軍事、禦史中丞、侍中等職。曹魏帝國建立後,陳群又先後擔任尚書、尚書仆射、侍中、尚書令、中領軍、鎮軍大将軍、中護軍、司空、等職,是曹魏帝國開國元勳。
在此期間,陳群創立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時,陳群還制定了曹魏帝國律法——《魏律》,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曹魏青龍四年(公元237年),陳群病逝。
陳泰,字玄伯,陳群之子,三國中期名将。陳泰早年步入仕途,曆任散騎侍郎、遊擊将軍、并州刺史、雍州刺史、尚書、尚書右仆射、左仆射等職。陳泰擔任雍州刺史期間,多次與蜀漢名将姜維展開激烈對抗。在此期間,陳泰多次重創姜維,堪稱姜維的克星。此後,陳泰被調往淮南前線,與東吳大軍有過兩次較量,于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病逝。陳恂、陳溫均為陳泰之子,先後加入曹魏帝國。陳恂承襲陳泰的颍陰侯爵位,陳溫被封為慎子;陳佐和陳坦均為陳泰的堂兄弟,陳佐官至青州刺史,陳坦官至廷尉。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