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潭鄉新街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強力引擎,通過“輸血、造血、活血”三管齊下,推動新街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領跑鄉村振興發展駛向“快車道”。
10月20日,記者走進大龍潭彜族鄉新街村村委會,一座“四四方方”的白色建築躍然于眼前,據村黨總支書記普國兵介紹,這是新街村自今年8月份開工建設的“凍庫”,建成後可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0萬元左右,讓新街村集體經濟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從空殼到成長,再到如今的逐漸壯大,新街村集體經濟發展成效顯著,描繪出一幅美麗鄉村盛景圖。
一三産業融合
領跑富民強村路
2020年國慶,在新街村臘東水庫旁,一座集休閑度假、戶外運動、教育教育訓練等為一體的生态園——臘東生态園正式“開門迎客”。

“我們這一片區域主要就是打造的農事體驗區,大家可以自己動手種植、收割蔬菜水果,小朋友們還可以在池塘裡摸魚”。據普國兵介紹,臘東生态園是利用村集體閑置的一座小一型水庫,兩座小二型水庫和老舊房屋進行改建打造的,共占地30畝,投入資金1860萬元。分為餐飲區、住宿區、休閑娛樂區和農事體驗區等4塊區域,圍繞“看什麼、吃什麼、住什麼、玩什麼”探索發展現代鄉村旅遊,是一座集蔬菜、瓜果種植及研學休閑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型生态園。
新街村雖産業豐富,但村集體經濟薄弱一直掣肘村上發展,如何“增加村集體的收入,完善村上基礎設施”一直是村支兩委探索的方向。
2018年,新街村成立了攀枝花市仁和大龍潭新街集體經濟管理有限公司,伴随着基層治理的東風,村支兩委有了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想法。
臘東生态園的建成給市民近郊遊增添了又一好去處。村民們農閑時還可以在生态園裡幫忙,多掙一份“外快”。通過生态園壯大集體經濟還能“分紅”,讓新街村傳統農業向體驗農業和訂單農業發展得到有效擴充,展露了村集體經濟“從零到有,破殼而出”的發展勢頭。
積極探索求發展
做大村集體經濟“蛋糕”
臘東生态園的建成敲開了新街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的大門,但村支兩委的目标遠不止于此。
今年8月份,結合項目扶持和自籌資金260餘萬,一座400立方容量的凍庫正式在新街村委會落地建設。
長期以來,芒果、四季豆等産業一直是新街村農民的創收支柱。但由于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部分農産品很難在短時間銷售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戶們的收益造成了影響。
凍庫的建設,一方面有效延長了農産品的保鮮期,另一方面又讓農戶們享受反季銷售的“紅利”,實作農産品錯季銷售,解決農産品存儲難、售價低的問題,也進一步促進了新街村産業發展,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可觀收益。
普國兵告訴記者,凍庫預計在今年12月中旬建成投入使用,為今年的早春果蔬上市提前做足準備。
500畝荒山整理開發經果林、引進農資農具公司提升産業效益、水務水價改革惠及群衆……昔日的集體經濟“空殼村”到未來三年預計年收入達到30萬至50萬,新街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蒸蒸日上,讓鄉村振興的種子成功在這片土壤上紮根發芽。
村集體“利益聯結”
共謀鄉村美好未來
從2018年至今,新街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産突破20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三年前的1.8萬到如今的2.4萬,村集體經濟的“富起來”,有效帶動了群衆的腰包“鼓起來”。
新街村半坡組村民 劉其凱:“我在前面那條街開鋪子十幾年了,以前一下雨泥巴路坑坑窪窪,街上人都沒有幾個,村上集體經濟發展好了,給我們改好了溝渠、修上了水泥路,現在人都多了起來,每周還會趕集,生意也好多了!”
新街村半坡組村民 劉繼元:“我自己家是種芒果的,現在村裡的機耕道都全是水泥路,就算是下雨天也能收芒果運出去賣,産業效益都提高了不少,我覺得村集體經濟是大家的事,該入股就入股,該幹活就幹活,要讓大家一起富起來。”
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改善村内基礎設施、扶持貧困家庭、豐富村民務工模式、擴大産業規模效益……新街村将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合作社的抱團發展、村民的能動作用有機融合,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将村集體收益與農戶利益充分聯接,穩步提高村集體帶富能力,讓村民更富裕、村莊更美麗,産業更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