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田國松 何武濤
96歲的老紅軍萬書才腰杆挺直,擡手敬了一個标準的軍禮,右手赫然隻有4根手指。“大拇指哪去了?換鬼子命去了……”老人笑聲中透着自豪,故事便從那根“丢失”的大拇指展開。
請有故事的人講故事,聽有信仰的人說信仰。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湖北省軍區挖掘運用老幹部資源,開展“整五整十親曆者、一五一十再表白”主題活動,邀請老黨員們憶峥嵘歲月、述對黨深情、與青年對話,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種信仰叫“跟黨一輩子”
端詳着一本發黃的黨證,湖北省軍區某幹休所文職工程師何江源一開始怎麼也想不明白:“它怎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黨證的主人叫方槐,原武漢軍區空軍副司令員。1933年,年僅17歲的他,因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表現英勇光榮入黨。從此,黨證成為他最珍愛的寶貝。即便是在漫漫長征路上,為減輕辎重,方槐丢掉了幾乎所有随身物品,唯獨這本黨證被他一直藏在離心髒最近的地方。
1936年,方槐接到赴軍閥盛世才主政的新疆學習的任務,為了不暴露身份,他将黨證托付給戰友陳鶴橋保管。陳鶴橋南征北戰,一直将這本黨證縫在貼身衣物的口袋裡。兩人再聚首已是12年後,這本珍貴的黨證完好地回到主人手裡。
黨史學習教育中,看到以這段佳話為背景制成的微視訊,得知主人公就在自己所在的幹休所時,何江源感到無比震撼。去年底,何江源順利通過選拔,成為一名軍隊文職人員。入職的興奮勁兒過後,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幹休所工作繁雜、标準高要求嚴,成績卻不顯山露水,他一度感到迷茫,甚至想打“退堂鼓”。
“黨證濃縮的是革命理想高于天、鐵心跟黨走的堅定信仰。”聽身邊故事,何江源内心掀起波瀾,他在心得體會中寫道:“組織入黨一生一次,思想入黨一生一世。決不能如意的時候就想着跟黨走,不如意的時候就撂挑子。”
今年該省軍區先後組織了30餘場次類似的信仰對話。官兵們感慨,老幹部人人都是一本生動的紅色書籍,從他們身上讀懂了什麼叫忠誠、什麼叫信仰。
有一種信仰叫“奮鬥一輩子”
恩施軍分區動員處處長陳剛果說,遇見張富清是自己的幸運。
交流到省軍區系統之前,陳剛果已在某基地工作了近20年,參與過多項重大武器試驗任務。2018年8月交流到恩施軍分區工作。有朋友勸他:“在戈壁灘奮鬥了20年,該回歸家庭了,軍分區幹不出大名堂,工作可以松松勁,差不多就行了!”
黨史學習教育中,同在恩施地區的張富清進入了陳剛果的精神世界。“1955年,張富清放棄大城市的優越條件,打起背包紮根恩施,塵封戰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群衆過上好日子繼續奮鬥。”張富清的故事感人至深,他的選擇更讓陳剛果沉思:“奮鬥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受張富清的精神感召,陳剛果滿腔熱忱投入新的崗位,将部隊經驗創新運用到國防動員領域,研發的國防動員智能指揮資訊系統受到上級肯定。
從戰鬥英雄張富清到抗戰英雄萬書才,從上甘嶺英雄模範王清珍到“濟南英雄連”英雄指揮員肖錫謙……黨史學習教育中,該省軍區安排老英雄們與官兵對話,官兵們收獲的不隻是一個個戰鬥故事。陳剛果說,省軍區雖非一線部隊,但決不能“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争鳴”,對于軍人來說,要時刻做好“明天就要打仗,今夜就要出征”的準備。
有一種信仰叫“奉獻一輩子”
5月19日,湖北省軍區抗疫展上,一張“11800元”的捐款單,讓官兵熱淚盈眶。
這是“抗癌老兵”、鹹甯軍分區原副司令員唐光友生前留下的。去年疫情期間,唐老病情惡化,但他擔心占用醫療資源,堅持不去住院。不僅如此,他還不忘為抗疫一線捐款,立下遺囑,将遺體捐獻給醫學機構用于研究。“我最信仰的就是黨。隻要我還活着一天,就要為黨和人民做一點事……”如今,唐老已經離去,但他的日記和影像,依然影響和感動着一茬茬官兵。
“信仰如金,唯有淘盡功利雜質,才會愈發耀眼。”這是該省軍區90後戰士粟毅的了解。那天,粟毅陪同“感動中國”人物馬旭到銀行彙捐款。在銀行櫃台營業員的提示下,馬老輸入密碼,确認簽字,轉賬金額557.7526萬元,卡内餘額0.39元……粟毅說,這組數字和鏡頭,他會銘記一輩子。
“沒有一心為民的堅定信仰,是難以達到這種精神境界的。”黨史學習教育中,該省軍區武漢第二幹休所邀請馬老為官兵們講黨史,與身邊的道德模範對話,官兵們發出這樣的感慨。
共産黨人為什麼能做出這樣的奉獻?一位幹部在《共産黨宣言》上找到了答案:過去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而無産階級運動都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
有一種信仰叫“改造一輩子”
“我的一生,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兩本賬。”與官兵交流時,89歲高齡的原武漢軍區空軍司令部機要處處長劉忠信講得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兩本賬”:一本薄薄的,簡單登記着他獲得的各種榮譽;一本厚厚的,詳細記錄着他參加革命以來的失誤和同志們對他提出的各種意見。
在“處理争執,旗幟不明”這條中,劉忠信寫下1950年在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過程中,自己沒有旗幟鮮明地批評借酒撒瘋的舊軍官的問題;在“口大氣粗,威信下降”這條中,他提醒自己别忘了1953年因在工作中流露出驕傲情緒,盛氣淩人,受到上級上司批評的經曆……
“勇于為人民立功,是一種擔當;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也是一種擔當。作為一名共産黨員,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信仰對話中,劉忠信的心聲充滿哲理,給人啟迪。
前不久,該省軍區某部召開組織生活會,就曆史遺留問題推進滞後等問題進行反思檢視。讨論過程中,一位黨委委員避重就輕強調問題複雜、人少事多等客觀原因,并發起了牢騷,被到會指導的該省軍區上司當場叫停:“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之是以少犯錯誤、不犯錯誤,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們經常開展自我批評,不過于‘愛惜羽毛’,不怕損失‘蝸角虛名’,不怕把自己的‘瘌痢頭’給别人看。”随後,省軍區黨委上司指導該部立即協調地方出台整改計劃和落實日程表。
與老前輩信仰對話,官兵的心靈也越來越亮堂。一位幹部在黨史學習筆記本上寫下了周恩來同志的兩句話:“每個黨員從加入共産黨起,就應該有這麼一個認識:準備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一個共産黨員如果以為自己改造完成了,不需要再改造了,他就不是好的共産黨員”。
(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