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珍貴古籍彙總自遼甯圖書館微信公号,其中有一件被稱為是鎮館之寶。看看都有哪些?
孔門七十二賢像不分卷 (清)焦秉貞繪 繪本

孔子
此像冊有圖六十九幅。繪孔子及其弟子門人七十二人。其中四幅圖繪雙人,餘者皆為單人單幅。首為孔子像,左下署題“欽天監五官焦秉貞恭繪”,下钤陰陽連珠“秉”(陰文)、“貞”(陽文)二印。其後依次為顔回、曾參、孔伋、孟轲等人像,正合《史記·孔子世家》“七十二”之數。
孟轲
蔔商
公冶長
漆雕開、高柴
此像冊當為焦秉貞奉敕之繪作。焦秉貞,字爾正,山東濟甯人,生卒年不詳。康熙中,官欽天監五官正。受學于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勞工物樓閣,通曉測算。
焦秉貞繪制的《仕女圖》
像冊采用工筆白描技法繪制,人物性格、結構豐富多樣;神态、動作惟妙惟肖,展現出畫師高然超絕的繪畫技巧,韻味十足,令人歎為觀止。
宋刻本《抱樸子内篇》
抱樸子内篇二十卷 (晉)葛洪撰 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臨安府榮六郎家刻本
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樸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葛洪師事鄭隐,悉得其練丹諸法。後師從南海太守上黨鮑玄。晚年聞交址出丹,乞為句漏令,遂止于羅浮山,終年八十一歲。
《抱樸子内篇》是一部道教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典籍,全面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系統地整理了神仙方術,并提出将道家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的修行理念。
宋紹興二十二年榮六郎家刻本《抱樸子内篇》為海内外孤本,是現存最早的刻本,明清諸本皆祖此,一脈相承。
卷末有刻書牌記五行七十五字:“舊日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家,見寄居臨安府中瓦南街東,開印輸經史書籍鋪。今将京師舊本抱樸子内篇校正刊行,的無一字差訛,請四方收書好事君子幸賜藻鑒。紹興壬申歲六月旦日。”清初藏書家錢謙益贊譽此牌記為一部《東京夢華錄》。
榮六郎刻本《抱樸子内篇》,諸家書目鮮有著錄,黃丕烈曾雲:“餘家子書多善本,惟《抱樸子》無之……即世行本亦未聞有宋刻。”顧廣圻亦謂:“(《抱樸子内篇》)《道藏》本為最勝,此外無複善本矣。”
鎮館之寶——《聊齋志異》稿本
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撰 稿本 存二百三十七篇
《聊齋志異》是我國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問世三百年來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喜愛。
聊齋志異不分卷
《聊齋志異》始作于清康熙初期,曆時四十餘年成書。手稿為抄清稿本。蒲氏身後,家人将此手稿藏于淄川城蒲氏家祠。清鹹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價人攜《聊齋志異》手稿遠走東北,定居盛京(今沈陽)。
光緒年間,盛京将軍依克唐阿向其下屬蒲價人之子蒲英灏借閱手稿,期間病故,自此半部手稿佚失。
他人代抄
半部手稿,現存二百三十七篇。
1950年,蒲氏後人将《聊齋志異》所餘半部手稿捐獻給國家。
明珠記五卷(明)陸采撰 王無雙傳一卷 明刻朱墨套印本
陸采(1497—1537) 江蘇長洲人。原名灼,字子元,号天池、一作天奇,别署清癡叟。性格豪放,不思舉業,一生未仕。喜遠遊,酷愛戲曲,作有傳奇五種。今存《明珠記》《南西廂記》(亦稱《陸天池西廂記》) 《懷香記》三種,而《分鞋記》已佚,《椒觞記》僅存殘出。
《明珠記》是陸采依據唐人小說《無雙傳》創作改編的傳奇劇本,講述了王仙客一家悲歡離合的故事。
刻書者系明代吳興闵氏家族,以應用套版印刷技術著稱于世。
是書刊刻精美,版式疏朗,字型方正,墨色清潤,為初刻初印之本。令人歎為觀止的是書中版畫插圖,構圖優美,線條絕精。繪圖者為王文衡,字青城,吳門(今蘇州)人,明代著名版畫家。
是書把明代版畫和套印技藝有機結合在一起,達到了創意、設計、印刷的完美結合,闵氏此本也是以成為《明珠記》的代表刊本。
是書為民國藏書家陶湘舊藏。陶湘(1870—1939),字蘭泉,号涉園,江蘇武進人。陶氏藏書重搜集明本及清初刻本,明代闵刻套印之書為其所重。
琵琶記四卷 (元)高明撰 附錄一卷 明淩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琵琶記》講述了漢代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
刻書者淩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觀主人。湖州烏程(今湖州)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出版家,套版印刷技術的傑出代表人物。
《琵琶記》是淩濛初刻印書的代表作,刊刻精美,版式疏朗,墨色清潤,圖文并茂。該書由淩濛初進行解正并批評。
插圖為王文衡繪。王文衡,字青城,吳門(今蘇州)人,明代著名版畫畫家。王氏版畫插圖,構圖、線描精絕,具有典型吳興版畫特色。
刻插圖者鄭聖卿,亦為當時镌刻能工聖手,能将名家繪畫于梨棗之上達到高度完美的再現。
是書為民國藏書家陶湘舊藏。陶湘(1870—1939),字蘭泉,号涉園,江蘇武進人。明代闵淩刻套印本為其專藏。
《揚子法言》宋淳熙八年(1181)唐仲友台州刻本
揚子法言十三卷 (漢)揚雄撰 (晉)李軌 (唐)柳宗元 (宋)宋鹹 吳祕 司馬光注 音義一卷 宋淳熙八年(1181)唐仲友台州刻本
揚雄(前53-18),字子雲,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曆任給事黃門郎,後召為大夫。著有《方言》。
《揚子法言》是漢代揚雄拟《論語》體裁,以問答形式撰寫,主旨在于捍衛和發揚儒家學說的著作。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後,宋景祐初,宋鹹引之以冠篇首。
自漢至北宋中期,《揚子法言》有多家注解。北宋司馬光裒(póu)合當時僅存之李軌、柳宗元、宋鹹、吳祕四家注解,自是以下,始有五臣注本出現。
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揚子法言》,是五臣注現存最早的刻本,系海内外孤本。
此書曆史上還發生過朱熹彈劾唐仲友動用公庫錢,刻書營私的一段公案,更為其增添了傳奇色彩。
《禦制盛京賦》清乾隆内府寫本
禦制盛京賦三十二卷 滿漢合璧
(清)高宗弘曆撰 清乾隆内府寫本 存二十一卷
《盛京賦》是乾隆八年(1743)清高宗弘曆東巡盛京(今沈陽)所作的賦文,全文三千三百餘言,包含序、賦、頌三部分。
清乾隆十一年(1746)高宗皇帝因為制玺刻印滿文篆體不備,指授臣工傅恒、汪由敦、阿克敦、蔣溥等,廣搜文獻,彙集曆代古漢字篆體,創制滿、漢篆文各三十二體,乾隆十三年(1748)刊刻成書。
三十二體曰玉箸篆、奇字篆、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墳書篆、穟書篆、倒薤篆、柳葉篆、芝英篆、轉宿篆、垂露篆、垂雲篆、碧落篆、龍爪篆、鳥迹篆、雕蟲篆、科鬥篆、鳥書篆、鹄頭篆、麟書篆、鸾鳳篆、龜書篆、龍書篆、剪刀篆、纓絡篆、懸針篆、飛白篆、殳篆、金錯篆、刻符篆、鐘鼎篆。
盛京賦寫本為傅恒等臣工恭呈高宗皇帝禦覽之本,從内容看,為尚未定稿之本。
▲龍爪篆
這部書恭呈禦覽稿本,如今僅殘存玉箸篆、龍爪篆等二十一體,但可反映出傅恒等臣工整理滿漢篆字的變化過程,是極其珍貴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