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共産黨南京曆史展”于2021年7月1日起對外展出。
展覽位于秦淮河入長江口的南京市渡江路1号,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辦、市文旅局牽頭,會同市有關部門和各區共同籌辦。
展覽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以南京人民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奮鬥曆程為主線。

展覽共有四個部分
●鐘山風雨——浴血奮戰 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石城新生——奮發圖強 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
●金陵春潮——奮勇争先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南京實踐
●南京奮進——踐行囑托 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
8萬多字、660多幅圖檔、30多個視訊、480多件(套)文物實物、10多個場景模型,這些珍貴資料展現了南京人民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輝煌曆程。
南京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區之一,是早期共産黨組織活動的重要地區,更是中國共産黨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上司隐蔽戰線開展鬥争、發展和鞏固統一戰線的重要見證地。
一段段詳盡的文字
一張張生動的圖檔
一條條珍貴的視訊
共同回望百年黨史裡
發生在南京的故事
其中包括多項“第一”
01 南京是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地區之一
1919年,馬克思主義之光就已在南京閃耀。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1919年7月1日,由李大钊等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正式成立,同年11月1日,沈澤民等人籌備成立南京分會。
1921年7月1日至4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南京東南大學梅庵召開第二屆年會。
1924年總會遷到南京後,成為少年中國學會後期活動的大學營。
視訊加載中...
展覽現場,豐富的展陳令觀衆對這段曆史有了更深的領悟。
“印象比較深的是馬克思的《布魯塞爾筆記》。”南京大學學生田藝坤說:“先進知識分子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且傳播馬克思主義,這一點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他們引領中國走向了一個正确的道路。”
02 南京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張聞天
五四時期,張聞天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發表了文章《社會問題》,該文章中明确表示,要用馬克思的“唯物的曆史觀”來觀察人類社會,是我國五四時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早的一批文獻,其拓印版手稿就在此次展覽中展出。
03 南京第一個黨小組——中共浦鎮小組建立
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并在1912年全線通車。
當時,浦口地區成為南京産業勞工的集聚地,為勞工運動興起奠定基礎。1922年6月,王荷波加入中國共産黨,随後與王振翼等中共黨員上司鐵路勞工建立起南京地區第一個中國共産黨組織——中共浦鎮小組。
展覽介紹了中共早期主要上司人王荷波的事迹,包括他的革命烈士證明書、自傳手稿等,生動展示了王荷波為實作共産主義理想奮鬥、犧牲的光輝曆程。
1923年2月,以王荷波為首的中共浦鎮小組上司浦鎮、浦口的鐵路及港務勞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後由于叛徒出賣,1927年王荷波在北京被捕犧牲。
04 兩浦勞工運動——中共南京地方組織上司的第一個大規模革命運動
建黨初期,南京共産黨員人數雖然不多,但黨組織積極宣傳黨的綱領、政策,上司南京人民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鬥争,成為南京人民革命鬥争的上司核心。1923年2月9日,以王荷波為首的浦鎮黨小組,組織上司浦鎮、浦口的鐵路及港務勞工,為反對浦口港務處無故開除勞工,并聲援京漢鐵路總工會的罷工鬥争,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
05 中共南京市第一次代表大會
1927 年12 月4 日,中共南京市委在浦鎮附近的小山上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代表和市委委員共25 人,會議由孫津川主持。大會聽取了黨務報告,讨論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關于《中國現狀與共産黨任務決議案》,并根據中共江蘇省委關于組織全省暴動計劃的緊急決議案,确定把武裝暴動作為目前工作的重點。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黨團結帶領人民
在白色恐怖的國民黨
和日僞統治中心
舍生忘死
接力革命
最終迎來了
百萬雄師過大江
和蔣家王朝的覆滅
06 擎旗不倒的中共南京地方組織
在黨的初創時期和大革命時期,江蘇是我們黨活動的重要區域。南京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城市,也是革命鬥争最激烈、最殘酷的地區之一。
從1927年到1934年,中共南京地方組織遭受了多次破壞,但随後又不斷重建,不屈不撓堅持鬥争。
中共南京地方組織首次遭到破壞,與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大肆屠殺共産黨人相關聯。1927年4月10日,中共南京地委在大紗帽巷10号召開會議,中共南京地委書記謝文錦等十名同志被捕,幾天後被秘密殺害。
此後從1927年至1934年,短短7年間,多位中共南京地方組織的負責人臨危受命,他們從上任到被捕直至犧牲,最長的不過一年半,最短的僅34天。明知前方充滿危險,卻仍義無反顧。
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征集研究處副處長缪慧說,“恽雨棠去上海彙報工作的途中,因為叛徒出賣,和妻子李文一同被捕,之後在上海龍華犧牲。犧牲的時候,他的妻子李文還懷有身孕,可以說一家人都犧牲在了上海龍華。李濟平犧牲的時候年僅22歲,他也是任職時間最短的一位。”
中共南京地方組織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破壞後,不斷重建并堅持鬥争。中國共産黨的優秀分子在常人難以想像的險惡環境中,始終前赴後繼、擎旗不倒。
07 信仰的力量——獄中鬥争
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反動派為鞏固其統治,鎮壓革命運動,将大批被捕的共産黨人關押在首都衛戍司令部看守所、憲兵司令部看守所、江蘇第一監獄、中央軍人監獄等。
以鄧中夏、恽代英為代表的共産黨人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崇高的信仰。
陶鑄、錢瑛等共産黨人懷着“對于革命者,坐牢就是休息和學習”的樂觀主義精神,曆經磨難,矢志不渝,後被黨營救出獄,繼續奮鬥,走向勝利。
08 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
中國共産黨高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推動國共第二次合作。黨上司南京人民在日僞統治中心堅持抗日鬥争,積極發展組織,周邊抗日根據地堅強屹立,新四軍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人間正道是滄桑”
展覽的命名蘊含深刻意義
“人間正道是滄桑”,出自毛澤東主席《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習近平總書記在2012年參觀《複興之路》展覽時說,“中華民族的今天,正可謂‘人間正道是滄桑’。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總結曆史經驗,不斷艱辛探索,終于找到了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正确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黨的堅強上司下,南京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輝煌成就,正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真實寫照。
全媒體記者:王連琦 李佳倫
編輯:洪葉星
執行主編:馮薇
主編: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