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中國繪畫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産。

以下100幅名畫代表了中國繪畫的最高成就。

來來來,看起來……

據說,古畫排名前十的是:

東晉·顧恺之《洛神賦圖》

唐代·閻立本《步辇圖》

唐代·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唐代·韓滉《五牛圖》

五代·顧闳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宋·王希孟《千裡江山圖》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

清代·郎世甯《百駿

接下來我們一起欣賞吧!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1.《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

《人物龍鳳帛畫》又稱《龍鳳仕女圖》,是東周戰國中晚期的帛畫精品,1949年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東南郊楚墓,是現存最早的中國帛畫之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002年公布的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現藏于湖南省博物館。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2.《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帛畫》/西漢帛畫

《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帛畫》1972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号漢墓中發現了一件“非衣”帛畫。畫面完整,形象清晰,呈T 字形,畫面内容也以T 字形的橫幅和豎幅劃分為天國、人間、地府3 個部分。橫幅部分描繪的是天界。帛畫中段畫人間世界。華蓋與翼鳥之下,是一年老貴夫人的側面像,老婦人身着錦衣,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3.《女史箴圖》·局部/顧恺之

原作已佚,現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因年代久遠,現存《女史箴圖》僅剩9段,為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348.2厘米。此圖依據西晉張華《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十二節,所畫亦為十二段,現存自“馮媛擋熊”至“女史司箴敢告庶姬”共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現,用筆細勁聯綿,色彩典麗、秀潤。故宮博物院另藏有宋代摹本,水準稍遜,而多出樊姬、衛女2段,亦有研究價值。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4.《洛神賦圖》·局部/顧恺之

《洛神賦圖》顧恺之,是著名的東晉畫家顧恺之依據曹植《洛神賦》内容畫的作品,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5.《職貢圖》·局部/蕭繹

《職貢圖》是南朝梁國蕭繹畫的一幅畫作,現存宋人摹本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又名《番客入朝圖》或《王會圖》,展現南北朝時期國家間友好往來的繁盛場面。現存此圖為殘卷,描繪十二位使者朝貢時的形象,依次為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題、末國的使者。畫中人物線條簡練遒勁,以高古遊絲描為主,間施蘭葉描手法。人物形象承襲着魏晉以來富有裝飾而謹嚴的風格,但略欠生動。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6.《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畫像磚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劉伶、阮鹹、榮啟期4人占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展現個性的姿态,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7.《鹿王本生圖》/莫高窟壁畫

《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時期的壁畫。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生前所經曆的許多事迹。釋迦牟尼原是古代印度北部一個小國——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傳說他因看到人世生、老、病、死很苦,便出家修行,以求解脫,後來成了“佛”。“鹿王本生”說的是釋迦牟尼前生是一隻九色鹿王,他救了一個落水将要淹死的人反被此人出賣的故事。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8.《西方淨土變》/莫高窟壁畫

《西方淨土變》是唐代的敦煌壁畫中的一壁。這一場面恢宏,色彩絢爛的佛國景象,是宗教美術依據《無量壽經》内容,為信衆們構想出來的《西方淨土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方極樂世界。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09.《維摩诘經變》/莫高窟壁畫

《維摩诘經變》是莫高窟中較重要的經變圖,現在儲存下來的有30 多壁,都是根據《維摩诘經》而畫的。《維摩诘經》有14 品,其中《弟子》、《問疾》、《佛國》、《友善》、《不思議》等9品有變相。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0.《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莫高窟壁畫

《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在中國美術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幅珍貴的曆史畫卷。《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此圖繪于敦煌156窟的南壁和與南壁相接的部分東壁之上,性質是供養畫出行圖。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1.《遊春圖》/展子虔

展子虔是北齊至隋之間(約550年~600年)的一位大畫家,他擅長畫山水人物,這幅經宋徽宗題寫為展子虔所作的《遊春圖》卷,是畫家唯一的傳世作品,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存世最古老的畫卷。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2.《曆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

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曆代帝王圖》為後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畫中刻畫了曆史上漢至隋間有不同作為的13位帝王的形象,這13位帝王按曆史順序依次是: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顼,陳後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炀帝楊廣。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3.《步辇圖》/閻立本

《步辇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是現藏故宮博物院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貴的曆史和藝術價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吐蕃王松贊幹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通聘。《步辇圖》所繪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現存畫作被認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絹本,設色,縱38.5厘米,橫129.6厘米。《步辇圖》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幹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曆史見證。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4.《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

張萱,生卒年不詳,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代開元天寶間享有盛名的傑出畫家。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的是公元752年(天寶十一年),再現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二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盛裝出遊,“道路為(之)恥駭”的典型環境。虢國夫人遊春圖,絹本,設色,縱51.8厘米,橫148厘米。畫中這八騎人馬包括一女孩共九人,在行進的行列中,從頭至尾,充滿了舒情,閑适,勃勃生氣。畫面描寫了一個在行進中的行列,人馬疏密有度,以少勝多。全畫共九人騎馬,前三騎與後三騎是侍從、侍女和保姆,第一個為虢國夫人。從馬的鬃毛來看,經過精心修剪的隻有兩匹,一個是最前面的身着男裝的,一個是帶着一個小孩的侍女。《虢國夫人遊春圖》,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猶存盛唐風貌。遼甯省博物館藏。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5.《搗練圖》/張萱

《搗練圖》是唐代名畫,作者是唐代畫家張萱,畫作原屬圓明園收藏。1860年“火燒圓明園”後流失海外,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于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6.《簪花仕女圖》/周昉

唐代畫家周昉繪做,絹本設色(手卷),重彩,縱46厘米,橫180厘米。用筆樸實,氣韻古雅,現藏遼甯省博物館。《簪花仕女圖》是全世界範圍内唯一認定的唐代仕女畫傳世孤本。除了唯一性之外,其作品的藝術價值也很高,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畫标本型作品,能代表唐代現實主義風格的繪畫作品。

畫中描寫的是唐代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說明唐代的社會政治比較開明,是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才能夠流傳下來。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實主義人物畫表現風格的開端,而以前的繪畫内容大多是曆史宗教人物。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7.《高逸圖》/孫位

高逸圖卷為唐朝孫位的書畫作品,他唯一存世的作品。也為目前屈指可數的幾件唐代作品之一。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畫中表現的是魏晉時期著名的“竹林七賢”。目前畫面僅剩四人,經考證是山濤、王戎、劉伶與阮籍。在技法上,孫位繼承了顧恺之“勁緊連綿如吐絲”的行雲流水的風格,但更加成熟。線條的變化更豐富,人物造型刻畫更真實細緻。《高逸圖》著錄于宋徽宗的《宣和畫譜》裡,畫上钤印“宣和七玺”。《高逸圖》上的七玺是全的,作品的裝裱保留了北宋的形式。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8.《江帆樓閣圖》/李思訓

李思訓,唐代書畫家。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江帆樓閣圖》軸,畫遊人在江邊活動,以細筆勾勒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富于裝飾性。此畫雖今被認定為宋人手筆,但可以反映他的畫風。畫中山石用墨線勾勒輪廓,石綠渲染。畫樹、松已用交*取勢,整體勢态蔥郁, 富有裝飾味,和有勾無皴的山石,起伏均勻的水紋,精麗工緻的屋宇, 圖案形狀的夾葉,十分相稱。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9.《明皇幸蜀圖》/李昭道

此畫為青綠設色,崇山峻嶺間一隊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桡道行進,南方一騎者着紅衣(唐明皇)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嫔妃則着胡裝戴帷帽,展示着當時的習俗。畫中山勢突兀,白雲萦繞,山石有勾勒無皴法,設色全為青綠。此圖可能為宋代摹本,但比較接近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畫風,是反映唐代山水畫面貌的重要傳世作品。宋代蘇轼對此圖的藝術手法曾有過一段描寫,從馬的特征認出騎馬的便是唐明皇李隆基。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0.《辋川圖》/王維

王維,唐代詩人、畫家。此圖是畫家晚年隐居辋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别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辋川圖》所創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 曠古馳譽。元代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辋川圖》,世之最著也”。此卷為唐人摹本,構圖着色尚存唐人氣息。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1.《照夜白圖》/韓斡

“照夜白”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騎,圖中“照夜白”系一木樁上,昂首嘶鳴,四蹄騰骧,似欲掙脫缰索。此圖用筆簡練,線條織細有勁,馬身微加渲染,雄駿神态已表現出來。圖左上題“韓幹畫照夜白”六字,系南唐後主李煜題字。左邊上方有“彥遠”二字,似為唐代著名美術史家張彥遠的題名;左下有宋米芾題名,并蓋有“天生真賞”朱文印;是流傳有序的名迹,現藏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2.《五牛圖》/韓滉

韓滉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韓滉,唐貞元初年封晉國公,博雅多才,工書法,善鼓琴,又是著名畫家,擅畫人物及農村風景、牛驢,畫牛尤“曲盡其妙”。

《五牛圖》是以田家生活為主題的代表作。曾被收入北宋、南宋的内府。畫面布景簡潔,僅畫有一棵小樹,着力地表現出牛的狀貌:五頭牛,各具姿态,或吃草,或翹首面馳,或縱蹄而鳴,或回顧而舔舌,或緩步而趾行,神情生動,準确地勾繪出牛的體态結構;着色自然,風格樸實,近似民間繪畫。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3.《天王送子圖》·局部/吳道子

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為紙本手卷,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傳為宋人摹本。圖又名《釋迦降生圖》,乃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繪畫。吳道子,畫史尊稱“吳生”。唐代著名畫家,被稱為“百代畫聖”。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4.《重屏會棋圖》/周文矩

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衣紋細勁曲折,略帶頓挫抖動。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周文矩,五代南唐畫家。約活動于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時期(943~975),後主時任翰林待诏。周文矩工畫佛道、人物、車馬、屋木、山水,尤精于仕女。他的仕女畫從題材内容到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唐代周昉的傳統。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5.《韓熙載夜宴圖》/顧闳中

五代十國南唐畫家顧闳中的作品,見于宋《宣和畫譜》,現存此本為宋摹本,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它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分為五段:悉聽琵琶、擊鼓觀舞、欣賞王屋山跳六麼舞、更衣暫歇、清吹合奏、曲終人散。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此圖繪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确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設色工麗雅緻,且富于層次感,神韻獨出。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6.《十六羅漢圖》之一/貫休

《十六羅漢圖》縱92.2厘米,橫45.2厘米,晚唐五代時期貫休所畫。現存的摹本雖然出于一個底本,但材料和技法五花八門,有絹本、紙本、又有石刻本,有設色,也有水墨。目前大多流傳海外,日本皇宮内廳的這幅貫休的《十六羅漢圖》,據日本學者鑒定是宋初摹本,是最接近貫休原作的作品。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7.《珍禽圖》/黃筌

五代時期西蜀宮廷畫家黃筌的《珍禽圖》描繪了龜、蟬、麻雀、鸠等20多種動物。從畫面“付子居寶習”來看,顯然是一幅課徒的寫生稿本。非常強調真實,重視形似,質感的表達,使描寫對象富有生機活力。這幅《寫生珍禽圖》是黃筌給兒子作範本的畫稿,雖然隻是為了課圖作稿之需,信手而畫,大小間雜,動物之間或有聯系或無聯系,但作為一件獨立的創作作品來看,仍然錯落有緻,别具一格。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8.《匡廬圖》/荊浩

五代荊浩“匡廬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匡廬”即廬山,又名匡山。傳說殷周時期匡裕結廬隐居于此,定王征召不應,王派使者訪之,僅存一空廬。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29.《關山行旅圖》/關仝

關仝,五代後梁山水畫家。此幅“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絹本淺設色,縱144.4厘米,橫56.8厘米。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深谷雲林處隐藏古寺,近處則有闆橋茅屋,來往旅客商賈如雲,再加雞犬升鳴,好一幅融融生活圖。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樹木有枝無幹,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之分,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0.《夏山圖》/董源

此件藏品為五代時期的書畫作品。縱49.4厘米,橫313.2厘米。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夏山圖》為董源後期變體之作,畫面氣勢遼闊,用筆濃淡相間,展現了江南峰巒疊翠,雲霧缭繞,林木繁茂的夏日景緻,畫中繪有許多辛勤勞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1.《秋山問道圖》/巨然

巨然,五代宋初畫家。《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本圖無款。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2.《山鹧棘雀圖》/黃居寀

黃居寀,宋初著名畫家,花鳥畫名家黃筌的兒子。他們父子的作品,在畫院中極受推崇,以至成為畫院評畫的标準。此畫中的鳥鵲與竹石,布滿畫面,空白很少。設色淳厚無華,描法穩健,略帶稚拙之感,有着早期花鳥畫的裝飾意味,及古樸風韻,構圖緊湊而富變化,疏密、動靜都很講究;用筆沉穩工緻,設色精細富麗,其畫法比較接近黃筌的《寫生珍禽圖》卷。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3.《雙喜圖》/崔白

崔白,北宋畫家。崔白特别喜歡畫大畫,《雙喜圖》高193.7厘米、寬103.4厘米,可以想見此畫的氣魄,這與畫史中記載的崔白性情“疏闊”倒也一緻。崔白還特别擅長把握畫面的整體氣氛,無論是《雙喜圖》,還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寒雀圖》,同樣都在一種統一、和諧的畫面氛圍中又含有無數豐富、細膩的變化,讓人可以在畫卷中玩味許久,仍然不斷有新的東西發現,感到無窮的趣味。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4.《讀碑窠石圖》/李成

“讀碑窠石圖”為五代時期李成與王曉合作。圖中殘碑上應有小字二行,一書“李成畫樹石”,一書“王曉補人物”,但現存此圖中已無此二行小字,是以為摹本。但不妨礙體會李成寄于畫中的意境。《讀碑窠石圖》為雙拼絹繪制的大幅山水畫,墨色。表現冬日田野上,一位騎騾的老人正停駐在一座古碑前觀看碑文,近處陂陀上生長着木葉盡脫的寒樹。現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5.《溪山行旅圖》/範寬

《谿山行旅》為北宋畫家範寬的作品。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該作品收藏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于1958年在畫作上發現了“範寬”字款,确認此畫為範寬真迹。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6.《早春圖》/郭熙

郭熙,北宋畫家,擅長畫山水寒林,格調清新。這幅畫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軸線上,以全景式高遠、平遠、深遠相結合之構圖,表現初春時北方高山大壑的雄偉氣勢;繪于宋神宗熙甯5年(1072年),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并钤有“郭熙筆”長方朱印,現收藏于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7.《溪山樓觀圖》/燕文貴

燕文貴,北宋畫家。《溪山樓觀圖》是一幅描繪江景山巒的山水畫,氣勢開闊曠遠。圖中山勢宏偉,峰巒聳峙,林木茂密。山腳、山腰處皆有樓觀殿宇,時隐時現。江邊丘陵起伏,沙碛平灘碎石散布,雜樹迎風,江水浩瀚。樓台水閣隐現于水氣煙雲之中。行旅數人,過橋臨山,見深山幽谷。此畫有兩幅,分别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8.《五馬圖》/李公麟

李公麟,北宋著名畫家。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無名款。每匹馬後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于何廄等,并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骢、錦膊骢、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後兩人為漢人。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39.《秋庭戲嬰圖》/蘇漢臣

蘇漢臣,南北宋之交時期的畫家,曾在宣和畫院當過待诏。“秋庭戲嬰圖”以細膩的筆法,描繪兩個錦衣孩童在庭院玩着一種推棗磨的遊戲。兄妹兩人無論從頭發、眉目,衣飾,都精心刻畫,絲染兼備,而且變化極為豐富,以長而圓潤的線條,畫出衣紋,再仔細點染衣服上的花紋,不僅畫出質料的柔軟細緻,更賦予衣服華麗的質感,這些細微的處理,使得子孩豐潤、柔軟、細緻的模樣,躍然于紙上,令人心生愛憐,寫實的程度,幾可用栩栩如生來形容,可以了解到為何用“着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蘇漢臣的畫風。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0.《清明上河圖》·局部/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九艘。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展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1.《墨竹圖》/文同

文同是北宋時期重要的文人畫家,此畫現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從某種意義上說,墨竹是中國文人畫的一種标本、尺度、基本功。自文同、蘇轼而至元四家,墨竹之風大興,成為單獨的畫科,從内蘊上與哲學意理融為一體,而從外形式上與書法表裡生發。竹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思想感情。是以墨竹成了書、畫、道(哲學)的綜合體,成了人格、人品的直接寫照,寓意興寄愈益豐厚,成為中國畫史千載不衰的畫種。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2.《四梅花圖》/揚無咎

揚無咎,宋代畫家。全卷純用水墨,不施任何色彩,但注意了濃、淡、幹、濕、焦的變化,畫面給人以斑斓之感。這幅古畫原故宮館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3.《枯木怪石圖》/蘇轼

蘇轼任徐州太守時曾親往蕭縣聖泉寺,并作《枯木怪石圖》,《枯木怪石圖》又名《木石圖》,無款,據畫劉良佐、米芾題詩,以及宋人記載蘇轼的畫風看,被認定是蘇轼的作品。米芾《畫史》說:“子瞻作枯木,枝幹虬屈無端,石皴硬。

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黃庭堅在《題子瞻枯木》中說:“折沖儒墨陣堂堂,書人顔揚鴻雁行。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題東坡竹石》中又說:“風枝雨葉瘦士竹,龍蹲虎踞蒼藓石,東坡老人翰林公,醉時吐出胸中墨。”這些詠詩的記述,都與這幅《枯木怪石圖》的境界景象相一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4.《芙蓉錦雞圖》/趙佶

《芙蓉錦雞圖》,絹本設色,縱81.5厘米,橫53.6厘米。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全圖設色豔麗,繪芙蓉及菊花,芙蓉枝頭微微下垂,枝上立一五彩錦雞,扭首顧望花叢上的雙蝶,比較生動地描寫了錦雞的動态。這種表現形式,在宋代花鳥畫中很是流行。五彩錦雞、芙蓉、蝴蝶雖然均為華麗的題材,但如此構圖便不同于一般裝飾,而充滿了活趣。加以雙勾筆力挺拔,色調秀雅,線條工細沉着;渲染填色薄豔嬌嫩,細緻入微。錦雞、花鳥、飛蝶,皆精工而不闆滞,實達到了工筆畫中難以企及的形神兼備、富有逸韻的境界。畫上有趙佶瘦金書題詩一首,并有落款。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5.《貨郎圖》/李嵩

李嵩,南宋畫家。這是一幅人物風俗畫卷,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不堪重負的彎着腰,歡呼雀躍的兒童奔走相告,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貨擔上物品繁多,不勝枚舉,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貨郎們走街串巷,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像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畫家借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6.《采薇圖》/李唐

這是一幅曆史題材的繪畫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為題而畫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李唐所畫的《采薇圖》,即着力刻畫了古代這兩個甯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顯得堅定沉着;叔齊則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随。伯夷、叔齊均面容清癯,身體瘦弱,肉體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李唐采用這個曆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7.《潇湘奇觀圖》·局部/米友仁

《潇湘奇觀圖》是宋代米友仁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用淋漓水墨畫江上雲山、雲霧變幻的奇境,山峰、江水、樹木并未作具體細緻的描寫,追求的是蒼茫雨霧中自然界的特殊韻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8.《潑墨仙人圖》/梁楷

梁楷,南宋畫家。此圖畫一位仙人袒胸露懷,寬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那雙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間一切,嘴角邊露出一絲神秘的微笑。那副既頑皮可愛又莫測高深的滑稽相,使仙人超凡脫俗又滿帶幽默诙諧的形象活靈活現。畫面上幾乎沒有對人物做嚴謹工緻的細節刻畫,通體都以潑灑般的淋漓水墨抒寫,那渾重而清秀、粗闊而含蓄的大片潑墨,可謂筆簡神具、自然潇灑,絕妙地表現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難得糊塗的精神狀态和性格特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49.《太白行吟圖》/梁楷

南宋梁楷《太白行吟圖》,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畫家不拘泥于瑣末細節,而是突出詩人的性格特征,選取最能反映詩人精神狀态和思想情緒的瞬間動作,加以概略的描繪。雖是逸筆草草,卻言簡意赅,以一當十,毫無雕琢造作之氣。人物神韻的展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0.《四景山水圖》/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劉松年,南宋著名畫家,為“南宋四大家”之一。工山水、人物、界畫,師承李唐,畫風筆精墨妙,清麗嚴謹,設色典雅,界畫工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1.《踏歌圖》/馬遠

《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裡。畫家表現雨後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宋甯宗趙擴把王安石的一首詩欣然抄錄在畫面上方:宿雨清矶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這首詩點明了畫的主題,也是宋朝皇帝對太平盛世的企盼。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2.《溪山清遠圖》·局部/夏圭

《溪山清遠圖》是南宋夏圭的傳世佳作,紙本長卷,墨色,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描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山色空蒙、水光潋滟的清遠秀麗景色。畫面從霧景開始,近處的巨崖大石清晰可見。一片茂盛的松林在陽光下生機勃發,密林深處的樓閣院落若隐若現,院前有小橋流水和往來行人。

本幅為十張紙接成,除第一段為二十五公分外,後九段均大約九十六公分左右。畫中景物變化甚多,時而山峰突起,時而河流彎曲。畫家運用仰視、平視和俯視等不同角度取景,使起伏的峰巒和層層疊疊的巖壁,以及蜿蜒的河川,因為不同的視點在各個獨立的段落裡,産生獨特的空間結構。畫松樹林木筆墨變化非常多;畫山石是用大斧劈皴法,而這種技法是從李唐的斧劈皴變化出來。畫家以乾枯的筆墨勾畫石壁輪廓,再用夾雜着大量水分的筆墨迅速化開,使畫面上産生水墨交融,淋漓暢快的感覺。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3.《千裡江山圖》·局部/王希孟

王希孟,宋代著名畫家,擅作青綠山水。北宋政和年間入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得宋徽宗指導畫技。《千裡江山圖》是他18歲時作品,也是唯一傳世的作品。《千裡江山圖》,無款,據卷後蔡京題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畫中遠近山水,氣勢開闊,村舍集市、漁船客舟、橋梁水車和林木飛禽,筆墨工緻,位置得宜;全卷青綠重設色,表現了山河秀麗。《千裡江山圖》後來被當時的宰相蔡京收藏,他在上面的提拔記述了宋徽宗指點王希孟,收他入翰林書畫院的經曆,王希孟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去世,關于他的史料很少。《千裡江山圖》後在清乾隆年間收入宮中,現儲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4.《江山秋色圖》·局部/趙伯駒

北宋後期青綠重彩山水畫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為趙伯駒所畫。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5.《寫生蛱蝶圖》/趙昌

《寫生蛱蝶圖》,北宋畫家趙昌作,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描寫秋天野外風物的寫生畫。在構圖布局上,畫家有意在畫面上方留下很大的空白,景物多集中在畫面的下部。将野菊、霜葉、荊棘和偃伏的蘆葦等,布置得錯落有緻。在晴空中有三隻美麗的彩蝶正在翩翩飛舞,一隻蚱蜢正在向上觀望。在這幅圖上有元代書家馮子振題詠的詩句:“蚱蜢青青舴艋扶,草間消息未能無。尺绡何限春風意,約略滕王蛱蝶圖。”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6.《歲寒三友圖》/趙孟堅

潔淨的扇面上,作者繪松、竹、梅折枝,以墨筆畫上一株飽結花朵、苞蕾的梅枝,繼而交錯、繞夾着如星芒般的松針與墨影般的竹葉,将它們橫斜置于畫面中央,以松針的灰和墨竹的黑來襯托出梅花的白。松葉如鋼針,竹葉如刀劍,更表現出梅花的傲骨冰心。整個畫面筆墨秀麗,清絕幽雅,意趣橫生。

這幅《歲寒三友圖》通過對畫面的安排,明确表達出作者剛正、堅貞的氣節。畫扇的右上方钤“子固”白文印。用筆上,畫中的梅花以淡墨襯染着用細筆,濃墨所圈鈎的花瓣、松針用筆尖挺勁拔,墨竹以中鋒運使,挺勁有力。松、竹、梅畫法各異,充滿韻緻,是幅極具精神的南宋獨幕喜劇。趙孟堅的作品一筆一畫都注意書法與畫法的結合,可以代表宋末文人畫的藝術特色。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7.《墨蘭圖》/鄭思肖

鄭思肖,宋末元初詩人、畫家。《墨蘭圖》卷是鄭思肖留下的唯一傳世作品,也是反映他創作思想和藝術造詣的代表作。這是一幅非常抒情的文人寫意水墨畫,描繪出蘭的野逸、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無人花自馨的高尚品格。作者借筆墨抒發胸中逸氣,是自我思想品格的寫照。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8.《秋郊飲馬圖》/趙孟頫

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此圖繪初秋郊原,牧人在荒野溪澗牧馬的情景。水面平緩無波,岸邊林木環繞,油油綠草襯以秋樹紅葉,環境幽雅美麗。一烏衣紅帽奚官正策馬而來,其前後十幾匹馬肥碩健壯,姿态各異,生動活潑。畫面設色古雅,構圖飽滿,均衡有緻,風格古樸厚重。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59.《鵲華秋色圖》/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于1295年回到故鄉浙江時為周密(字公謹,1232~1298)所畫。周氏原籍山東,卻生長在趙孟頫的家鄉吳興,從未到過山東。趙氏既為周密述說濟南風光之美,也作此圖相贈。遼闊的江水沼澤地上,極目遠處,地平線上,矗立着兩座山,右方雙峰突起,尖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在天下第一泉風景區大明湖的超然樓中有一幅“動”的《鵲華秋色圖》。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0《雲橫秀嶺圖》/高克恭

高克恭。元代畫家,官至刑部尚書。此圖書層巒高嶺,溪橋疏樹,上下峰巒及近景坡石樹木之際,間以白雲朵朵,縱而掩去大山給人的窒息之感,并增加了景物的深度,使書面元氣渾滄。整幅書設色明麗、筆墨精妙、用筆靈活。山石多用米點皴,但又糅進新的變化,如水邊的卵石以及米點之下的“披麻皴”。說明高氏并非刻闆效學二米瀉煙雨林巒,還吸收了董源、巨然山水畫的長處,以豐富自己的技法。書上李嘉誠雲:“……上軸樹老古蒼,明麗落,古所謂有筆有墨者,使人心降氣下,絕無可誠者。”另有鄧文原、王铎的題記和乾隆帝題詩。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1.《富春山居圖》局部/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幹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将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稱《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2011年6月在台灣台北故宮博物院展出。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2.《漁父圖》/吳鎮

吳鎮,元代畫家,元四家之一。《漁父圖》是吳鎮山水畫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漁隐” 為主題,在一片江南山水之中,畫一位“漁父”坐在小舟上悠然垂釣。這類作品在他存世的畫迹中最多,也是他最喜歡和最擅長的繪畫主題。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3.《幽澗寒松圖》/倪瓒

元代倪瓒《幽澗寒松圖》,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倪瓒此幅,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簡”,“簡而不少”。他的這種筆簡形具,注重抒寫性靈的畫格被後人稱之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濁”,其清标高格,在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終被尊為“高士中的高士”。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4.《青卞隐居圖》/王蒙

《青卞隐居圖》是元末著名山水畫家王蒙的代表作。畫面描繪卞山高峻巍峨的氣勢,并渲染山深林密的幽寂氣氛。此圖技法豐富多樣,集中展現了王蒙的藝術風格,明董其昌推崇為“天下第一王叔明”。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5.《朝元圖》·局部/永樂宮壁畫

山西三清殿中的“朝元圖”壁畫,泰定三年(1325 年)由馬君祥等元代畫師繪制而成,描繪了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個帝後主像為中心,周圍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場面開闊,氣勢恢宏。這些壁畫為我國古代壁畫中的精典佳作。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6.《楊竹西小像》/王繹 倪瓒

王繹,字思善,自号癡絕生,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擅畫像,是元代著名的肖像畫家。《楊竹西小像》由王繹執筆畫人物,倪瓒補景。畫的是元代松江府金山張堰人(今屬上海)高士楊竹西。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7.《四清圖》/李衎

李衎,元代畫家。此畫首段繪二石,用筆含而不露,清潤渾圓。數竿秀竹立于石後,清健潇灑,濃淡相間,石下一蘭草疏影橫斜,飄逸柔和,欲斷還連,接下來又是竹影婆娑,竹間兩株梧桐,筆墨淋漓,缈缈如煙,極富韻味。此畫應是李衎墨竹畫的代表作。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8.《清閟閣墨竹圖》/柯九思

元代柯九思的書法師從歐陽詢,并融入了魏晉之韻,結構嚴整,字型恬和雅逸,雄厚中見挺拔之氣。這幅畫中的竹子的畫法仿文同,以濃墨為面,淡墨為背,行筆沉着穩健,一如後人形容他的墨竹“大葉長梢動冕旒”。整個畫面雖然隻寥寥數筆,但卻生動有緻,清雅秀美,神足韻高,自有一股勁挺拔俗的清高之氣。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69.《墨梅圖》/王冕

墨梅圖軸為元代王冕的書畫作品。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這一幅“墨梅圖”是繁花的代表作。此圖作倒挂梅。枝條茂密,前後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态,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铮铮的幹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0.《風雨歸舟圖》/戴進

明代畫家戴進,成功運用淺設色而水墨蒼勁淋漓的技法,以橫刮闊筆掃出狂風大雨,所畫斜風驟雨、樹枝彎曲、逆舟雨傘,最充分地表現出狂風暴雨的運動感。作者對墨的濃淡幹濕變化應用自如,雨暴風狂的氣象于指腕間飒然而起,充分顯示了畫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觀察自然的可貴精神。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1.《漁樂圖》/吳偉

明代吳偉所繪。浙派畫家常畫漁翁、農民、販夫、走卒,且把漁、樵、耕、讀畫在一起,稱之為“四樂”。此幅《江山漁樂圖》即是這一類題材中的典型作品。圖繪湖邊高樹坡石,中遠景山灣盤曲蜿蜒,峰巒層疊,雲氣迷蒙,水天相接。江邊停有許多漁艇。漁民有的在備炊,有的在閑談。江中還有不少漁民或在下網,或在收船。漁民均粗衣短衫,滿面風霜,形象純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2.《廬山高圖》/沈周

《廬山高圖》是明代畫家沈周的著名國畫作品,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廬山高》是沈周為他的老師陳寬(醒庵)70歲生日祝壽,憑借想象而創作的一幅國畫精品。沈周取廬山的崇高博大贊譽其師,故畫面上所畫崇山峻嶺,層層高疊,長松巨木,起伏軒昂,雄偉瑰麗。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3.《秋風纨扇圖》/唐寅

秋風纨扇圖為明代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畫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纨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怅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此圖用白描畫法,筆墨流動爽利,轉折方勁,線條起伏頓挫,把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描和顔輝的折蘆描結合起來,用筆富韻律感。全畫雖純用水墨,卻能在粗細,濃淡變化中顯示豐富的色調。畫左上部題詩:“秋來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借漢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纨扇在秋風起後被擱棄的命運,抨擊了世态的炎涼。顯然,這是與唐寅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關的。畫中女子一臉衰怨,或許正是唐寅自身的寫照。現收藏于上海博物館。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4.《桃源仙境圖》/仇英

明代仇英此畫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雲蒸霧漫,遠山深處廟台亭閣在雲霧中時隐時現,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虬曲,景緻幽雅。在藝術表現上,畫家勾勒精工,似學宋趙伯駒一派。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态和表情都描繪的細緻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着色,色彩妍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現能力。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5.《湘君湘夫人圖》/文征明

明代畫家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畫幅的中間湘君、湘夫人一前一後。此圖畫法簡潔明快,無背景襯托。人物的衣紋作高古遊絲描,細勁而舒暢,有益表現湘君、湘夫人在空中款款而行的動态,給人以飄飄若仙之感。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6.《葡萄圖》/徐渭

水墨葡萄一枝,串串果實倒挂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法語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寫意花卉的風格,也是明代寫意花卉高水準的傑作。自題:“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抛閑擲野藤中。天池。”下钤“湘管齊”朱文方印一,尚有清陳希濂、李佐賢等鑒藏印多方。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7.《荷花鴛鴦圖》/陳洪绶

明代陳洪绶此圖畫池中情趣,湖石用筆勁直,設色濃麗明豔,天空中飛舞雙蝶,靜中有動。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8.《秋興八景圖》/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為明代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開,所寫為作者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景色。圖中峻拔的山頭,沉重的石塊,深邃的溪谷,彌漫的煙霧,各盡其态。既有草木蔥茂、風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點,又有沙汀蘆荻、遠岫橫亘的水鄉情調, 亦有江天樓閣、彩舟競發的江上景色。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79.《南山積翠圖》/王時敏

《南山積翠圖》為清代畫家王時敏晚年所作,畫面布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隽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此作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并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由此題款可知,這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0.《仿三趙山水圖》/王鑒

《仿三趙山水圖》是清代畫家王鑒的作品,在這幅圖中描繪的是暮春時節,雨後江南非常濃麗的景色。全圖半幅都被向上盤旋的高山所占據,山勢連綿不斷,把畫面分成了左右兩部分,但山兩側都有已漫到山腳的春水。近處池塘邊的柳樹新枝嫩葉繁茂,與幾株交錯的同樣枝繁葉茂的樹木互相呼應,向人們展示着春的氣息。一角亭座落于水邊,似乎在等着春遊到此的人們。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1.《康熙南巡圖》·局部/王翚

康熙南巡圖,主要作者是清初六大畫家之一王翚,繪康熙帝第二次南巡(1689年)從離開京師到沿途所經過的山川城池 、名勝古迹等,每卷均有康熙出現。作品以鮮明的色彩和工整的手法,真實、細緻地表現了所經之處的風土人情及農業、商業的繁榮景象,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2.《錦石秋花圖》/恽壽平

恽壽平,清初傑出的畫家。《錦石秋花圖》構思巧妙别緻,給人以清逸秀爽,恬靜潤雅之感覺。畫的中心偏于右方,由于左上角有詩題,不失平穩舒展。縱覽全圖,秋花湖石純用色、墨直接點染而成,形象準确生動,花石随意鋪就,但層次豐富,色彩鮮明,十分協調。說明畫家除有極其深厚的功力外,對客觀物象還有極細微的觀察,寫實而傳神。南京博物院藏。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3.《天都峰圖軸》/弘仁

清代弘仁畫作,繪黃山天都峰的景色,近景澗溪潺潺,順流而下;懸崖峭壁古松虬曲,松針茂密,枝幹如盤龍蛟出,令人駐足。遠處主峰直指雲霄,危崖之上奇松點點,山腰又有流泉,直瀉而下。作品以嚴整簡潔的造型,方折的線條,表現出天都峰的峻奇雄偉、氣勢磅礴。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4.《蒼翠淩天圖》/髠殘

髡殘的《蒼翠淩天圖》是清代山水畫的代表作品。懸崖曲徑,栅木院門,林中瓦舍隐現,一人坐于案前,似有所思。曲徑而上古屋依摩崖而建,得蒼茫高古,幽深靜谧之氣。再續其上,山路直通峰頂。周圍奇峰峻嶺,磅礴逶迤,古樹蒼翠挺拔,澗谷飛泉壁挂,橫霭迷蒙。山石樹木用赭石勾染,焦墨點苔,濃墨描寫。用筆放縱灑脫,令人歎為觀止。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5.《荷石水禽圖》/朱耷

朱耷是明代皇室的後裔,明亡後,他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和表示對清朝統治者的仇恨,出家當了和尚。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複雜的精神内涵,其特殊的生活經曆、思想狀況、決定了他繪畫創作的基本傾向。他筆下的魚、鳥,體貌怪誕,神情奇特,其内心深處的難言之痛與憤懑抑郁,均借助筆墨曲折地抒發出來。《荷石水禽圖》畫中冷僻孤寂的環境處理和不計自然常态的形象,以及不拘成法的章法布局,造成一種生僻、苦澀的美感,足以觸人心弦。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6.《淮揚潔秋圖》/石濤

清代石濤,原姓朱,名若極,前明宗室後裔。為避世亂削發為僧,法名原濟,号石濤。此圖滿幅灑落的濃墨苔點,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點土石,配合着尖筆剔出草叢,使整個畫面蕭森郁茂,蒼莽幽邃,展現了一種豪情奔放的壯美。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7.《寄人籬下圖》/金農

清代金農,居“揚州八怪”之首。代表作品有《寄人籬下圖》、《月華圖》、《采菱圖》、《墨梅圖》等。《寄人籬下圖》的構圖新奇,畫幅很小,卻于主位畫了兩塊方形的籬笆,中間還留出一扇長方形的門,使畫面布局處于刻闆僵死的境地,但一株株梅花使得畫面有了變化和生機。梅梢和落花,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産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畫中的梅花,取“不簡不繁”之妙,用筆簡樸,氣韻清逸。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8.《醉眠圖》/黃慎

黃慎,清代書畫家, “揚州八怪”之一。此畫畫的是八仙之首鐵拐李醉眠情狀。相傳鐵拐李學道于太上老君,神遊時被其徒誤焚其肉身,魂無所依,遂附一餓死者之屍,是以蓬首垢面,秃頂跛足,狀貌其醜。遂拄鐵杖,背葫蘆,雲遊天下,濟世度人,神通異常。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89.《蘭竹圖》/鄭燮

《竹石圖》為鄭燮着力之作,畫面上修竹挺立,長短有殊,或作左傾,或作右傾,雖各自獨立,卻顧盼有情,用筆遒健圓勁,極疏爽飛動之緻。竹後巨石聳立,以中鋒勾勒,筆緻瘦硬秀拔,皴擦較少,而神韻俱足。竹子用濃筆,石用淡墨,濃淡相映,妙趣橫生。總觀全局,氣勢俊邁,風神肅散,有傲然挺立,不可一世之概。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0.《積書岩圖》/趙之謙

上海博物館所藏的《積書岩圖》是趙之謙山水畫中的集大成者。本幅為紙本設色,縱69.5厘米,橫39厘米。此圖取材于河北層山積書嚴的景色。崖腳下碧波蕩漾,陡直的峭壁險峻無路,石崖間青松盤曲,蒼翠欲滴。山腰上綴有洞窟一穴,洞内有天然橫堅交錯的石紋,遠望狀如堆積書卷的藏書庫,賦予無限的生機和情趣。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1.《三友圖像》/任頤

此畫背景簡單,用筆簡練,全以線勾,略施淡彩,神完氣足。面部注重用筆線,有别于明清以來的肖像畫。清代任頤的人物畫是典型中西結合的代表,人物面部刻畫借鑒西洋素描畫法,力求形似逼真,而人物服飾卻又是中國畫典型的“線條”的藝術,或作折蘆描或作丁頭鼠尾描淡色輕染,清新悅目。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2.《桃實圖》/吳昌碩

生機勃發的牡丹和水仙營造出喜慶祥和的氛圍,成功地表達了作者以此圖祝福長輩健康長壽的主題,當屬吳昌碩花卉畫的代表作之一。吳昌碩,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人物。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3.《蝦》/齊白石

齊白石蝦圖,展現了高度的筆墨技巧,在表現了水墨、宣紙的獨物性能外,又将蝦之質感表現的淋漓盡緻, 是白石筆下最寫實的對象之一。齊白石曾無奈地說:“予年七十八矣,人謂隻能畫蝦,冤哉!(78歲題畫蝦)”,誠然,認為齊白石隻會畫蝦是外行家言,就像提起徐悲鴻是畫馬的,黃胄是畫驢的一樣可笑,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齊白石的蝦确實畫的好,人們喜聞樂見,亦是事實。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4.《秋林圖》/黃賓虹

黃賓虹是一位大器晚成的現代畫家,他的山水畫以渾厚的筆墨層次,表達了他對山水自然豐富的視覺映象和内心感受,并達到蘊含力量而不粗疏、高雅文氣而不纖柔的境地,具有渾厚華滋的個人特色。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5.《流民圖》·局部/蔣兆和

蔣兆和的“流民圖”作于民族災難空前深重的抗日戰争時期的敵占區,“流民圖”是蔣兆和的個人代表作,也是一個時代人物畫的代表作。該畫記錄着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充滿血和淚的作品,高2米,長12米(原作30米),稱得上是20世紀上半葉最大的一幅真實反映民族悲劇的人物畫卷。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6.《田橫五百士》/徐悲鴻

田橫五百士,徐悲鴻作于1928年的油畫作品,所描繪的是《史記·田丹列傳》中的農民起義領袖田橫在劉邦稱帝後,将到洛陽招安,他手下忠心的500名戰士為他送行的情景。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7.《八駿圖》/徐悲鴻

《八駿圖》是徐悲鴻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态各異,飄逸靈動,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8.《江山如此多嬌》/傅抱石 關山月

中國畫。傅抱石、關山月合作。1959年為北京建立的人民大會堂所繪的巨幅山水畫。畫面上旭日東升,江山壯麗。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99.《開國大典》/董希文

《開國大典》是中國畫家董希文創作的油畫作品,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該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一刻。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

100.《長江萬裡圖》·局部/張大千

《長江萬裡圖》是張大千創作于1968年的長江山水畫的代表作之一。充分表達了其鐘情于長江山水的情感。張大千時年七十歲,當時正移居巴西,中國大陸正值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之際。長江是亞洲的第一大河,是中國人的“母親河”,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長江連綿數千裡,橫貫中華大地。張大千是四川人,在他的這幅長卷中,他以四川省為起筆,開卷是都江堰的鐵索橋,接着,長江奔流而下,越三峽,過江陵,納百川,最後投入大海的懷抱。

100幅名畫,撐起一部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