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代名家-清-吳大澄(吳大澂)

作者:健康時報

吳大澄(吳大澂) (1835-1902),清代書法家、文字學家。字清卿,号恒軒,晚号愙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于篆書。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同治初客滬,入萍花社書畫會,七年(一八六八)以進士入詞林,曆官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申(一八八四)中日之役,督師無功,獲譴回籍。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後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作山水、花卉,用筆秀逸,嘗仿恽壽平山水花卉冊,及臨黃易訪碑圖尤妙。精鑒别,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說文古籀補、古字說、古玉圖考、恒軒吉金錄、愙齋集古錄、愙齋詩文集。卒年六十八。

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軒,又别号白雲山樵、愙齋、鄭龛 、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禦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 交涉。中法戰争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争時又疏請參戰.

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讨,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恒軒吉金錄》、 《權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

1868進士,累官至廣東、湖南巡撫,1894罷歸。喜愛金石,并工詩文書畫。著有《說文古籀補》、《古玉圖考》等。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将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吳大澂: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緒二十八年(1835-1902)。初名大淳,避清穆宗諱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軒,又别号白雲山樵、愙 齋、鄭 龛 、白雲病叟。江蘇吳縣人任編修,陝、甘學政。河南、河北道員,太仆寺卿 ,太常寺卿,通政使,左都禦史,廣東、湖南巡撫等官。曾參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故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之交涉。中法戰争時會辦北洋事宜。中日戰争時又疏請參戰.平生頗留心古器物之搜集與研讨,為晚清著名金石考古家。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恒軒吉金錄》、《權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傳。他精于鑒别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别有情緻。

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将小篆與金文相結合,并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劄。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樸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

他精于鑒别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 為之,規矩整齊,别有情緻。

曆代名家-清-吳大澄(吳大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