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縣官判案身邊總站着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師爺。要是您認為師爺頂多算個秘書,那您可就錯喽。

要說跟師爺最類似的人群,得說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門客。就是吃你拿你,連帶着還得給你辦事,說門客不止一個,師爺也有很多!
過去的一個衙門基本上涵蓋了現在所有的政府部門,比如一個衙門不僅要處理行政、司法、财物、教育這些事情,還要進行戍邊和軍備。這麼多事務,光一個大老爺是處理不過來的。師爺就會為你處理具體的工作,是以師爺并不隻是個秘書,最起碼得是個副總。
話說副總不止一個,師爺也是一樣。比如幫着大老爺審案子的叫刑名師爺,法律法規得熟,老爺得根據刑法定罪。還有專門協助老爺處理财政事務的,叫錢谷師爺。有些大官經常需要給皇帝上折子,還得有專門的奏章師爺。其實,師爺之間沒有三六九等之分,因為師爺不算官,沒有正式手續,也沒有俸祿,主要看誰跟大人親近。但是縣官不如現管啊!
清朝鹹豐年間,有一個八旗少爺做了陝甘總督。但是從不理政,隻是吃喝玩樂,把一切事務交給師爺去辦。這個師爺叫彭沛霖,把整個西北一路官場弄得是烏煙瘴氣。把打官司當成買賣來經營,吃了被告吃原告。别說是個八旗少爺來做總督,就算換個普通的官也不能面面俱到的。
乾隆年間,有一位做了二十六年刑名師爺,叫汪輝祖,人送外号“王七駁”。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有個案子不對頭,但是已經審完了,可他覺得有問題,就跟老爺說了。但是主審官不認為自己審的有問題,于是他倆就杠上,最後老爺扭不過他,重新發配審理真相大白了。
要說這汪輝祖要是個官,肯定是個青天大老爺,可他當了三十年的師爺,不是沒考過科舉,是一直沒考上,直到四十六歲的時候考上了。還因為升遷赴任,意外受傷沒趕上,被革職了。
當時窮的讀書人,沒考中一般有兩個出路:一是教書,二是當師爺。汪輝祖自己有本著作《佐治藥言》,裡面提到:“寒士課徒者,數月之修,少止數金,多亦不過十數金。”意思就是,教書幾個月下來也就幾兩銀子,多了十幾兩。當時二十兩夠一家四口過一年,汪輝祖家幾口人?八口!這顯然不夠。要是做師爺呢?《佐治藥言》裡說:“遊幕之士,月修或至數十金。”一個月幾十兩銀子,這肯定就夠了。
上篇我們說了,清朝六品以下官員連終身俸都沒有,那當師爺有前途麼?
其實做師爺也看自己的能力,能力不突出隻能默默無名地給人家打工,年紀大了就憑着以前的積蓄養老。要是像汪輝祖這樣混出名望來的,想餓死也難。要說師爺當中混得最好的還當數“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左宗棠。人家不管錢,不管判案、也不寫奏折,專門管打仗。主要幫朝廷對付太平天國,是個軍事家、戰略家,盡管如此,輪到其它的事情了,也得請師爺來幫辦。師爺還請師爺來幫忙,着實有些不可思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