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共産黨的發展曆程中遇到過太多太多的困難,尤其是在紅軍艱苦創業時期,犧牲者更是不計其數,有一位進階指戰員也在這段披荊斬棘的奮鬥中犧牲,他本是圍剿紅軍的國民黨軍官,後來棄暗投明走上革命道路,入黨後他将全部積蓄交給黨,分文未留,但卻在上司西征的道路上被敵軍砍下頭顱,直到2015年才找到頭顱位置。

作為紅軍十大軍團長的他,如果活到授勳,按照他的功勞最低也是個大将,犧牲後,黨中央更是集資60萬,劃了50畝地給他的家人,他就是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

曾是國民黨軍官的董振堂何以成為紅軍進階指戰員?曾被毛主席大加贊賞的他又是慘死誰手?今天就讓冷哥帶你一探究竟。

新來的朋友可以點點關注,不僅可以回顧往期精彩還不會錯過精彩内容。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h1>

在土地革命戰争時期,随着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人民軍隊先後成立了十個軍團,十大軍團中的軍團長個個骁勇善戰、功績卓著,活到1955年授銜的軍團長,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都是元帥,徐海東是大将,戰功不是十分卓著的蕭克也被授予上将軍銜,而董振堂當時是紅五軍團的軍團長。

紅五軍團當時被稱作“鐵流後衛”,主席曾盛贊指揮官董振堂是“常勝将軍”,因為他在前線沒少擔任斷後任務,如果不犧牲,定能繼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做出卓越貢獻。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董振堂

1985年,董振堂出生于河北省新河縣,“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新河縣自古多災多難,但是民風不屈剛強,董振堂自幼跟随父親習武,雖然家境貧寒,但是讀書非常用功,還能寫一手好字,就在中國大地出現巨大變革時,董振堂棄筆從戎,決定學習軍事以謀求救國之路。

與很多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紅軍将領相比,董振堂有着出色的軍事教育履曆,他是正兒八經的軍校科班出身,而且是當時最好的軍校之一“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來到學校的董振堂也沒有自滿,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西北軍馮玉祥收入麾下,由于善戰,短短五年時間,董振堂從一名見習排長升任13師師長,期間他曾率領一個旅在樊城大勝直系軍閥吳佩孚,後來被馮玉祥任命為30師師長兼洛陽警備司令。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深受國民黨軍器重的董振堂後來為何要投共?然而早在北伐時,與老蔣妖魔化共産黨不同,馮玉祥曾邀請李大钊派遣一批優秀的共産黨員到部隊開展工作,期間宣傳了不少共産黨的思想,而此次合作,董振堂的思想就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也為他後期加入共産黨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董振堂所在的第五軍團

蔣馮閻中原大戰時,馮玉祥落敗于蔣介石,董振堂的部隊被老蔣收編,董振堂也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26軍第25師73旅的旅長,被收編後,董振堂就開始了苦日子,因為老蔣對這些雜牌部隊不屑于顧,他更器重自己的嫡系部隊,而這些雜牌部隊經常被老蔣用來打頭陣當炮灰,後來26軍被老蔣派往江西剿共。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蔣介石引發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後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淪陷,華北危機,26軍将士多是北方人,都急于北上,一個個群情激憤,向總指揮孫連仲緻電要求北上保家抗日,可是接到的指令卻是繼續剿共,這引起了董振堂的高度不滿,而紅軍當時是主張抗日的,董振堂打小是個窮人,他也知道紅軍是為中國廣大工農做主的隊伍,此時他就有了率部起義的想法。

沒找到機會的董振堂隻能跟随26軍繼續在江西剿共,這時候蔣介石打的是“坐山觀虎鬥”的如意算盤,董振堂所在的第25師第一次參戰就慘敗,這在部隊中反響很大,很多将士覺得這是老蔣打壓他們這些收編部隊的陰謀,董振堂對老蔣的險惡用心更是處處提防。

此後日本開始在華北地區的長城沿線騷擾,董振堂怒不可遏,自己雖是一介武夫,但是也深知民族大義,自己的一腔熱血沒能用在救國路上,卻成了蔣介石維護政權的工具,他不由得更加氣憤老蔣。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内戰時期國民黨的士兵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鐵流後衛,功勳卓著</h1>

1931年12月14日,第26軍在參謀長趙博生和73旅旅長董振堂帶領下,率領1萬7千名官兵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甯都起義”,當時紅軍隊伍不過6萬人,武器裝備也很簡陋,而董振堂從國民黨軍中帶去兩萬多件軍事裝備,紅軍整編後,人數一躍達到七萬餘人,董振堂所在的26軍也被整編為紅五軍團,先期由季振同任軍團總指揮,董振堂任副指揮,後來經由毛主席的準許,董振堂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

入了共産黨之後,董振堂的思想也發生了更大的轉變,因為相比于老蔣對26軍的打壓,中共對他的部隊十分的關照,在入黨後,他不惜拿出個人積蓄3000多元交給黨組織,用于紅軍的發展,要知道還在創業階段的共産黨,經費十分的緊張,這3000餘元對黨意義重大。

1931年底,季振同遠赴蘇聯學習軍事理論,董振堂接任紅5軍團的軍團長,此時36歲的他一躍成為與彭老總、林彪齊名的軍事将領,在全國也是響當當的人物,擔任軍團長期間,董振堂帶領紅五軍團立下了累累戰功。

1934年,在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傾錯誤上司下,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艱苦的長征路,長征中紅軍打了不少艱苦卓絕的戰役,其中湘江戰役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場,11月27日,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到達湘江沿岸,在湘江兩岸建立起了防禦陣地,在30公裡長的戰線上開始渡江,可那時的紅軍隊伍中有不少的老弱病殘,如同搬家一樣,還攜帶了大量雜物,行動緩慢。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湘江戰役

29日紅五軍團也趕到湘江沿岸陣地,黨中央為了保證紅軍主力和中央縱隊安全渡江,指令紅五軍團駐守後方攔住敵人的進攻,而且至少要堅守兩天兩夜,在這兩天兩夜作戰中,董振堂壓根就沒有合眼,面對敵方大軍的沖鋒,紅五軍團一次次将其擊退,第二天傍晚,中央再次發來通知,指令紅五軍團再繼續堅守一天一夜,掩護後續的紅八軍團渡江。

在多次的作戰中,因為死傷人數過多,湘江沿岸的江水都被染成了紅色,紅八軍團成功渡江之後,董振堂讓參謀長劉伯承帶人先走,自己殿後,他說自己熟悉地形,帶着部隊還能繼續抵抗,到時候觀察一下還有沒有未渡江的兄弟部隊。

在掩護紅軍主力渡江過程中,紅五軍團34師師長陳樹湘,師部政委陳翠林和五千多名戰士全部陣亡,董振堂上司的紅五軍團也因為卓越的戰績成為每一個渡江戰士的恩人,因為湘江岸戰死五千多英烈,湘江沿岸也開始傳唱一支民謠:“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紅五軍團也被冠以“鐵流後衛”的美稱。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而董振堂可以說是黨最忠實的站崗人,1935年1月,面對國民黨軍的大軍壓境,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團,在遵義東南布防阻擊國民黨軍的追剿,此時的黨中央在遵義開了一場改變黨命運的會議——遵義會議,此次會議糾正了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傾錯誤路線,肯定了毛主席的戰略部署,也讓毛主席重回黨中央的核心上司層。

1935年4月的一天,紅五軍團在貴州山裡行軍時,突然有一個女戰士要分娩,部隊就停了下來,可是當軍醫和随軍護士将女戰士擡進茅草屋時,紅五軍的後衛與敵軍交上火了,敵人從後方準備反撲過來,董振堂面對這種情況,并沒有驚慌,也沒有抛棄孕婦先走,回到陣地就立馬指令部隊“一定要打出一個孩子出生的時間來。”

部隊原地布置陣地打了兩個小時之後,孩子出生了,董振堂聽到“哇”的一聲大哭,心裡松了一口氣,随即指令部隊接着趕路。女戰士虛弱地走着,周圍有些戰士怒目圓瞪看着她,覺得為了她生孩子,部隊耽誤了行軍時間。

董振堂卻批評了這些戰士說道:“你們瞪什麼瞪,我們鬧革命是為了什麼?我們現在的流血犧牲不就是為了以後的孩子們能夠過上幸福生活嗎?孩子就是希望,為了孩子,我們犧牲再多人也值得。”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内戰時期國民黨用馬車拉物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6">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h1>

而在後來的強渡金沙江中,董振堂同紅五軍團又在防禦陣地堅守了九天九夜,奮戰之下極大的打擊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更是在炮火聲中留下“人在陣地在”的堅強誓言。

紅五軍團後來被編入紅四方面軍,爬雪山過草地,一路北上,最終與紅二方面軍成功會師甘孜,1936年10月,黨中央彙集紅軍兩萬餘人,準備西渡黃河執行甯夏戰役的作戰部署,1937年,董振堂率領紅五軍團一舉攻下河西走廊重鎮高台縣城,西北馬家軍中的馬步芳部一直不甘心在高台的失敗。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我軍遭馬步芳殺害

當即聚集兩萬多大軍,且以騎兵為主,附帶一個炮兵團對紅軍發起猛烈進攻,而2萬餘人是當時高台紅軍的七倍還多,我方又補給不足,最後董振堂喊道:“人在陣地在,誓與高台共存亡”,其實此時搏鬥隻不過是負隅頑抗,而鐵骨铮铮的董振堂卻死戰到底、未退一步。

在寡不敵衆之下,董振堂這一仗堅持了八天八夜,最終高台淪陷,董玉堂左腿負傷,依然在指揮戰鬥,可是圍攏過來的敵人越來越多,經過10個小時的慘烈巷戰,3000多名紅軍除了極個别經群衆掩護突圍外,其他均壯烈犧牲。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對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因為他知道自己是為誰而戰!也知道自己為誰而死。守城時董振堂就想到了自己會死,但是他并沒有屈服,帶領戰士發起最後一場沖鋒後,壯烈犧牲。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西路軍頑強抵抗

董振堂死後,馬步芳看到他是紅軍的進階指戰員,就将他的頭顱砍下懸挂在城牆之上示衆,将他的身軀綁在炮口,董振堂的屍首在一聲炮響中被炸的灰飛煙滅,董振堂也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犧牲時不過42歲。

這個消息傳回延安時,很多人放聲痛哭,這場西征也成了紅軍在早期建設時最大的損失之一,也一直是毛主席的一塊心病,毛主席在董振堂的追悼會上動情地說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董振堂是個革命意志非凡的好同志。”

由于當時,中央剛到達延安,很多事情還沒處理好,也沒有第一時間聯系董振堂的家人,抗戰爆發後,董振堂一家為躲避戰亂去了安徽,黨中央也一直沒能找到他的家人,直到1946年,晉冀魯豫根據地得知了董振堂家人的音訊,将他們接到司令部好生照顧,得知他們過得很艱苦之後,就将他們安置在比較穩定的冀南地區。

後經由毛主席的準許,冀南軍區給董家安排了最好的房子,行政公署還專門劃給他們50畝土地,并送去60萬元錢,建國後,董振堂的遺孀享受了解放軍總政福利部的烈士家屬待遇,其子女也被送往北京讀書工作,這也算是對英雄在天之靈的慰藉了。

他本是國民黨高官,卻用全部積蓄交入黨費,犧牲後政府慰問60萬少年立志報國,誤入老蔣剿共圈套鐵流後衛,功勳卓著為革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董振堂一生戎馬,找到革命道路之後,就矢志不渝的堅定理想信念,多次殿後保護了紅軍待燃的火種,正是有了這些火種,也為後來的革命勝利打下了基礎,因為很多走過長征路的同志後來都成了我黨開展革命的中堅力量。

一如董将軍當年所言,他們這些先輩流血流汗,為的就是讓我們這些後輩過上安穩日子,作為後人,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忘曆史,追随革命先輩的足迹,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中國夢而奮鬥。

本期内容就到這裡了,歡迎諸位朋友,多多在留言區發表自己的見解,覺得冷哥文章還不錯的話,也可以點贊關注支援一下冷哥,感謝大家的收看,咱們下期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