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如果說金刀計是名臣王猛的絕世之作,那麼推恩令就是漢武帝作為一代雄主最強政治手腕的展現,可以說是曠絕千載震古爍今。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推恩令其最強的地方在于既能維護統治基礎不動搖,又能維持既得利益群體不異心,還能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兵不血刃的化解了擁兵自重的諸侯威脅。

更為神奇的一點是,這些自立跋扈的諸王不僅清楚推恩令的目的是為了削弱自己,卻以十分欣喜的姿态接受了,并深感聖恩隆厚。

給别人挖坑,别人還感恩戴德的自己跳,推恩令可以稱之為至強。

“推恩令”從何而來?

從有權力誕生以來,君主和諸侯的關系是建立在權力的此消彼長之上的。

是以君權是王權的鬥争一直是曆史上王朝轉折盛衰的關鍵點。

對于君王來說,諸王的作用就是群星拱月守備一方,不僅得财糧兵械等自給自足,還得給朝廷提供糧稅兵馬,用以征伐攻掠。雖然看起來,朝廷主政号令四方的政策很安逸舒适,免除了繁重的錢糧兵馬等堪稱巨大的消耗。但從實際上來看,諸王自立,俨然國中之國,稍一坐大便可以跟朝廷分庭抗禮。

是以凡是有利必有弊,當君主威望和手段足夠壓制各諸侯王的時候,那種四海稱臣惶恐見駕的感覺是十分爽快的。但當君主權力和能力衰弱的時候,這種快感就成了災難。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劉邦心智過人一代雄主。他創立漢朝的時候,以功行賞分封天下。但劉邦是個能人,自然知道分封的弊端,是以在分封的同時也推行了郡縣制度,史稱郡國并行制,這種制度的好處是,中央朝廷可以始終保有自己的能量和權柄,不至于災難發生時成了“光杆司令”。這個制度也可以了解為劉邦為以後除掉諸王的權宜之計。

後來,劉邦瞅準時機幹掉了異姓諸王。但威脅朝廷手持大權的劉氏諸王仍舊在位。這些人不同于異姓王,他們既有二心又尾大不掉,還不好直接出面絞殺。是以後來握權的呂後,采取了對其打壓的态度,讓經久戰亂的天下得到了極大的恢複。

但呂後死後,無人壓制的劉姓諸王開始崛起,導緻文景兩帝執政時期,甚至多次發生抗命不遵以至叛亂的事情。

漢文帝時期,濟北王和淮南王因心懷不滿而舉兵叛亂,但沒過多久便兵敗身死。面對其他表面驚恐實則各有心思的諸王,漢文帝采取了賈誼的建議,嘗試着将沒有子嗣的卻身故的齊王領地一分為六。又将叛亂身死的淮南王子嗣分别封王,淮南國一分為三。

漢文帝這一招主要是想看看其他諸侯王的反應,當時并沒有想到這竟然是推恩令的雛形,引發了極為深遠的連鎖反應。

漢景帝時期,由于景帝錯誤的判斷了形勢,心急的采用了晁錯削藩的建議,不料一石激起千層浪,世襲安逸且擁兵自重的諸王很快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生了聲勢浩大的七國叛亂。盡管最終叛亂被平息,但好不容易恢複生息的大漢再次元氣大傷,并讓當時的漢帝國高層意識到了王權對皇權的威脅和隐患。

漢武帝時期,大漢的國力上升,中央朝廷的威勢日益加強,中央君權與地方王權的力量對比出現了傾斜,削弱藩王力量的時機似乎到了。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這時可能會有人說,趁着漢武帝雄才大略、手下精兵強将衆多,一舉降服諸王擁兵自重的局面。

當然,虎視眈眈的匈奴也是這麼想的,匈奴一直在坐等一個大軍南下的絕佳時機。

面對匈奴這個随時随地可以發動突襲的隐患和敵人,漢武帝必須考慮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來解決諸王與朝廷的附庸關系。

聞弦聲而知雅意,深知漢武帝憂慮的主父偃深思之後,提出了一個建議--“推恩令”。

就這樣,曆史上最強的王謀兼陽謀誕生了。

何為“推恩令”?

推恩令之是以備受載譽,不僅展現在它無法破解無能為力的态勢上,更展現在它牢牢把握人心之後的設計精巧上。

首先,推恩令要展現皇家眷隆,以天子降恩的姿态出現的世人面前,占據大義。

如若不然,百姓議論、民心沸騰,推恩令失去了群衆基礎,在道義和禮法上就站不住腳跟。

其次,推恩令要有實效,不能是輕描淡寫的籠絡或者是砸錢買平安的妥協忍讓。必要要兵不血刃、不動聲色的削弱諸侯的實力,并且還要讓他們處于看破與看不破都樂于接受、積極入坑的狀态。

最後,推恩令在剛開始實行時,不能引發大規模的動蕩,讓匈奴有機可乘。

七國之亂的悲劇就在眼前,如果再讓推恩令燒盡這漢家江山,再加上匈奴的長驅直入,大漢的國祚就算完了,他漢武帝就成了整個漢家的曆史罪人。

是以推恩令不動則已,動則必須保證局勢和效果,畢其功于一役。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以後世的觀點的來看,推恩令在這個名諱上就非常講究。推恩推恩,既不用力又不着急,似乎是随性而為又恩寵得令。

是以推恩令,實際上操作起來很簡單,就是君主以推廣恩惠為名,利用君權給諸侯的衆多子嗣正名。

沒錯,就是正名。要知道維系封建時代權力的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制度規定了無論王國疆域大小,子嗣有多少,其繼承者隻能是諸侯王的嫡長子,是世所公認和遵守的價值觀和禮法程式。

但人有喜惡愛憎,人心有貪得無厭。諸侯王的嫡長子不一定就是他心中所喜愛認定的繼承人。而其他非嫡子的優秀子嗣就隻能俯首稱臣甘願認命嗎?

而推恩令就是抓住了這一點人心漏洞,其核心内容牢牢圍繞王位的繼承原則。規定諸侯王除了嫡長子可以按照宗法禮法繼承王位爵祿以外,其他子嗣也同樣可以接受諸侯王的恩推敕封,隻需要報知皇帝封号即可。

推恩令沒有實施之前,其他非嫡子隻能望位興歎。但推恩令推出之後,對于其他非嫡子來說,無疑是看到了可以分蛋糕的曙光,并且可以得到來自皇帝的封敕和肯定。而對于各諸侯王來說,推恩令可以讓自己免除破壞宗法的惡名而随意封賞自己的子嗣了。

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推恩令成了一個值得各諸侯國普天同慶的快事。而賈誼曾提出的構想也成為了事實。

推恩令的誘惑力讓人難以拒絕

一,推恩令起于帝令,終于帝情,從權威和法理上都完全站得住腳跟且榮耀無限。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本來是家臣的庶出子們,現在可以憑借皇帝的法令合法合理的擁有自己的封地、谥号、爵位,成為新的貴族王侯,身份權力的轉變不可謂不大。從人心上把這些諸侯王的庶出子們拉攏到朝廷上,讓他們感恩戴德。

二,推恩令的造價成本可謂低的可憐,僅僅是一個皇帝的旨意和号令再加上一紙封号的文書,換來的是諸侯王内部的雞飛狗跳,争權奪利。

推恩令一出,最大的利益受損者就是那些嫡長子們了。畢竟自古立嫡以長不以賢,無論嫡長子是呆傻癡苶還是身殘志堅,隻要他是嫡長子,家業無論大小就都是他的,諸侯王無論喜愛與否,王位還是他的。

是以推恩令一出,這些嫡長子們就坐不住了,而那些以前認命的庶出子們就開始心思活躍了起來。各種明争暗鬥,争權奪勢開始屢見不鮮起來。本來内部鐵闆一塊的諸侯王國,開始陷入一種内部厮殺紛争、心思各懷鬼胎的局面。

再加上諸侯王本來的昏聩和偏好,這種内部的明争暗鬥将更加愈演愈烈。而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則諸侯王國自己便實力大衰,不得不借助朝廷的力量來擷取勝利。

即使有的諸侯王賢明能幹,可他能架得住子嗣們之間的暗流湧動?他本人就沒有喜惡愛憎嗎?失去了諸侯王抱團的他,能頂得住朝廷的威壓嗎?

這就是推恩令,明明白白告訴你,快快樂樂的瓦解你,歡欣鼓舞的看着你。而你卻無能為力。隻要有反對的聲音出現,那麼它将淹沒在更為壯大的反對聲音裡。而這就是陽謀,明知是坑,你不跳也得跳。

推恩令說白了就是抓住住的了人心的貪婪和不平衡,從法理大義的基礎上給那些有夢想的諸侯子嗣們一個可以争取的機會。

結果就是,再強橫的諸侯國也隻能分裂的支離破碎,老死不相往來。并且還得繼續分封延續,直至剩下孤家寡人無封可封。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如此一招,僅僅是剛開始實施,大漢帝國的中央集權便瞬間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讓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插上了可以起飛的翅膀,讓大漢這個戰争機器可以真正的運轉起來,為以後的剿滅匈奴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推恩令作為最強陽謀,實質上是籠絡争取了一大批擁有實力名望能力的未得利益團體,實作了資源的再次自由配置設定。

而這樣的自由邏輯是符合人性的需求的,是以推恩令無異是開啟了一扇大門,讓諸侯王們身陷于内自相殘殺,永無休止且沒有赢家。

是否能嘗試破解“推恩令”?

這個就得靠諸位大家們見仁見智了。

我是楓落

關注我 老司機帶你不迷路~

推恩令:明知是火坑卻讓人心甘情願,難以破解還樂此不疲的計謀

點贊、關注、評論、老司機帶你上高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