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時代是日本曆史的時代劃分之一,都城設在平城京(現奈良縣奈良市)的時代也被稱為平城時代。根據年号的時代區分,被認為是天平時代。這是日本佛教以鎮護國家為目标,天平文化開花結果的時期。

一、概述
從廣義上講,從710年(和銅3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開始,到794年(延曆13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為止的84年間。從狹義上講,同樣是從710年到784年(延曆3年)桓武天皇遷都長岡京為止的74年。
因為京都位于素有“奈良之都”之稱的平城京,是以被稱為“奈良時代”或“平城時代”。740年至745年間,聖武天皇曾短暫地将宮都遷至恭仁京(京都府木津川市)、難波京(大阪府大阪市)、紫香樂宮(滋賀縣甲賀市信樂)。
時代特征
藤原不比等(菊池容齋畫,明治時代)
藤原不比等人在遷都平城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平城京是模仿中國的都城長安建造的。是政治家和官僚占居民大半的政治城市。
遷都平城京之前撰定并施行的《大寶律令》,為了符合日本國内的實際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了變更,經過反複試驗,以律令國家、天皇為中心的專制國家、中央集權為目标的時代。同時,也是天平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
710年遷都平城京。這一時期的律令國家,通過戶籍和計帳掌握人民,就規定租、庸、調和軍役。多次派遣遣唐使,引進了包括唐朝在内的大陸文物。在全國建立了國分寺,佛教的天平文化繁榮起來。《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等現存最古老的史書、文學出現了。這個時代,中央發生了很多政治鬥争,在東北地區與蝦夷的戰争不斷。
皇位由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的直系子孫繼承是理想的,從保持天皇神聖的觀點出發,近親通婚反複出現。結果,天武天皇和持統天皇的直系皇子大多體弱多病,相繼早逝。這種天武、持統直系子孫繼承皇位的不穩定,在8世紀引發了各種政治鬥争,最終導緻天武、持統直系的斷絕和自毀。
在政治上,710年遷都平城京至729年長屋王之變為前期,藤原四兄弟專權至764年(天平寶字8年)藤原仲麻呂之亂為中期,稱德天皇及道鏡執政以後可細分為後期。
二、律令國家的完成及其轉換
奈良時代的前半期,刑部親王等人所撰述,701年(大寶元年)完成并施行的大寶律令是基本法。
718年(養老2年)命藤原不比等人重新標明養老律令。主要是修改字句等,根本是以大寶律令為基本,但其施行較晚,是在757年(天平寶字9年)藤原仲麻呂的主導下。
律令制下的天皇權力
奈良時代,日本天皇曆經第38代至50代。律令制下的天皇擁有以下權力。
廢除貴族和官員的官職和等級的權力、令外官的設定權、官員的授予及任用權限、對五衛府和軍團士兵的所有指揮指令權、對罪刑法定主義為原則的律的刑罰有赦斷權和大赦權、對外國使者和派遣到外國的使者的诏令的使用等外交權,皇位繼承的決定權等。
762年(天平寶字6年)左右,淡海三船編撰曆代天皇的漢風谥号。由此,認為是天智天皇或天武天皇時代(7世紀)創始了“天皇”号,并追溯到之前的追号。
中央官制、稅制和地方行政組織
通過制定大寶律令,形成了律令制國家。中央官制由二官八省、彈正台和五衛府構成。地方的行政組織由國、郡、裡統一。裡後來被稱為鄉。此外,作為道制,畿内和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等七道被區分,其内部由66個國家和壹岐島、對馬島2個島進行配置設定。軍團被部署在各國,被置于國司的管轄之下。此外,還引入了田與民屬于國家的公地公民制,根據戶籍發放班田。稅收由租庸調和雜役構成。
742年(天平14年)廢除大宰府。第二年,在築紫設立鎮西府,745年(天平17年)恢複太宰府。
在東北地區設定了多賀城、出羽栅欄等,推進了蝦夷的征讨和開發、遷入。
農地擴大政策與律令國家
律令國家為了維持高度體系化的官僚組織,需要穩定的稅收。另一方面,日本的律令規定的班田接收法中,對開墾田的确定沒有明确的規定。是以,以長屋王為中心的朝廷在722年(養老6年)制定良田百萬町步開墾計劃,并在723年(養老7年)實施促進田地開墾的三世一身法。該法規定,建造新的灌溉設施,開墾農田的人在三代之間,使用原有的池溝的人僅限于本人一代,允許擁有墾田。
農民的墾田欲望未能提高,墾田也沒有取得預想的進展,743年(天平15年),橘諸兄政權以進一步促進墾田為目的,實施了《墾田永年私産法》。這是向國司申請,得到開墾許可,在一定期間内開墾的話,在一定限度内田地的永久私有。
雖然這兩項法令具有推翻公地公民制基礎的性質,但其動機是通過確定班田(口分田)來重建律令體制也是事實。有錢進行開墾的貴族、豪族、寺院和神社的土地所有權在此後不斷增加。特别是大貴族和大寺院,将廣闊的土地圍起來,雇傭普通的農民和流浪漢,擴大私有土地。這就是莊園的起源,由于是伴随着租稅義務的以輸租田為主的東西,被稱為初期莊園(墾田地系莊園)。
三、平城京的營造與和同開珎
元明天皇即位的第二年,即708年(慶雲5年)正月,以武藏國進貢自然銅為契機,改元為“和銅”,次年2月開始鑄造貨币和都城。2月11日,設立掌管鑄錢的催鑄錢司,2月15日,下達遷都平城的诏書。
平城遷都與橘賜姓
根據《平城遷都诏書》,新都是“方今,平城之地,四禽葉圖……”,“四神相應之地”。藤原京位于從南到北傾斜的地形上。藤原宮所在的地點比群臣居住的地點低,被臣子俯視的地方也被認為是被回避的,另外,作為現實問題,排水不暢等也成為了難點。
但不僅如此,藤原京是在與唐朝交流斷絕的時期建造的,是以被認為是根據古書(《周禮》)進行設計的,與當時的中國都城相比也是史無前例的。
實際上,在30多年後回國的遣唐使粟田真人參與朝政後,這些問題才得以明确。同時報告了唐朝的文化和國力,首都長安的偉容和繁榮等,藤原京和長安之間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被認為是決定遷都的主要原因。
其根本,是建設壯麗的都城,外國使節和蝦夷、隼人等邊疆人民,不僅是向地方豪族和群眾展示天皇的德行,在國内确立中央集權的統治的同時,以東夷的小“中華帝國”為目标。
9月,元明天皇親自視察平城,任命造平城京司長官等17人。10月派遣敕使到伊勢神宮告知新都營造,11月,向因平城宮預定地而被迫遷移的民宅發放谷物、布,12月舉行地鎮祭,開始建造工程。
這一年(和銅元年),主導遷都的藤原不比等晉升為正二位、右大臣,不比等的後妻縣犬養三千代在女帝的大嘗祭上,與酒杯上的珍珠一同被賜姓“橘宿祢”。在地名和職務相關的名字一般的情況下,以植物的名字來命名是很少見的,她所生的皇子們都以橘為名字,成為橘氏實質上的祖先。另外,由此改名為橘諸兄的葛城王和後來成為皇後的光明子(光明皇後),是三千代為母的異父同母的兄妹。
複原後的平城宮大極殿
平城京的建造工程在極短的時間内完成。在工程開工1年零4個月後的和銅3年(710年)3月遷都平城,能夠如此迅速地遷都,是因為包括寺院在内的大部分建築都是從藤原京遷來的。根據近年的了解,新都平城京的規模與舊都藤原京幾乎沒有差別,反而是藤原京的規模更大,與長安城相比,隻有四分之一左右。
平城京的特色是設定了“外京”這一從左京伸出的部分,并不是完全的矩形。“外京”反而成了今天奈良市的中心街。位于平城京的建築,不僅有唐風建築,還有很多用掘立柱鋪闆的高地闆建築,屋頂是桧木皮屋頂的自前代以來的傳統日式建築。
和同開珎與蓄錢叙位令
和同開珎銀錢
和同開珎銅錢
雖然都城的建設在短時間内得以推進,但貨币的鑄造速度也非常快。708年2月開始鑄造錢司,同年5月開始發行和同開珎銀錢,8月開始發行銅錢。銀錢的發行較早,被認為是因為有作為扁擔量貨币的銀通用的傳統。
就像平城京是持統天皇時期藤原京的發展形式一樣,和同開珎也是富本錢的發展形式,也是模仿唐朝的錢币。
錢币用于支付宮都建造費用,如支付給在新都建造中工作的人們的錢等。政府為了使其流通,在和銅4年(711年)10月頒布了蓄錢叙位令,規定積蓄一定量的錢的人可以獲得等級。
在以京、畿内為中心的地域之外,以稻、布等作為物品貨币的交易廣泛進行。
蓄錢叙位令是一種官制,反而導緻貨币的死庫,阻礙了貨币交換的順利進行。
此後,政府繼續鑄造銅錢,到10世紀的乾元大寶為止,國家共鑄造了12次銅錢。這被稱為“皇朝十二錢”。
另一方面,與和同開珎鑄造相同的和銅元年(708年)頒布了禁止私鑄錢令。為了不讓官員以獲得位階為目的制造私鑄錢,對制造私鑄錢的人處以剝奪官位、“斬”(砍頭的極刑)的懲罰。
四、政治鬥争與皇權的動搖
長屋王之變和光明子立後
在這個時代初期,中臣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人出現并掌握了政權,緻力于律令制度的确立,同時也接近皇室,為藤原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不比等死後執政的是高市皇子之子、天武天皇之孫的長屋王。他升為右大臣,權勢顯貴,但在此前後,飽受負擔之苦的農民的流浪和逃亡不斷增加,社會不穩定現象日益明顯,政府為了確定财源,于723年(養老7年)實行三世一身法,鼓勵開墾。
從不比等的女兒藤原宮子為母的聖武天皇724年(神龜元年)即位開始,不比等的兒子武智麻呂、房前、宇合、麻呂的藤原四兄弟進入政界。
729年(神龜6年),藤原四兄弟對升為左大臣的長屋王诽謗說:“用左道将國家(天皇)傾斜(殺死)”,逼迫其自殺(長屋王之變),最終獲得政權。在“變”之後,藤原氏成功地将不比等的女兒光明子立為臣下中第一位皇後(光明皇後)。
橘諸兄政權與聖武天皇
藤原四兄弟在737年(天平9年)因天花的流行相繼死亡後,皇族出身的橘諸兄讓下道真備(後來的吉備真備)和僧玄昉參與策劃并擔任了政權。對此不滿的宇合的長子藤原廣嗣,740年(天平12年),以除去真備等人的名義,在九州舉兵,但戰敗而死(藤原廣嗣之亂)。這場叛亂引起了中央的嚴重動搖,聖武天皇輾轉于山背的恭仁、攝津的難波、近江的紫香樂等地。接二連三的遷都造成的建造工程使人心更加動搖,再加上瘟疫和天災不斷,社會不安更加高漲。
東大寺(國寶)
東大寺:盧舍那大佛(國寶)
一直以來笃信佛教的聖武天皇根據鎮護國家的思想,為了平息社會的動蕩,在741年(天平13年)頒布了建立國分寺的诏書,在743年(天平15年)頒布了造立盧舍那大佛的诏書。由此形成了東大寺大佛,于752年(天平勝寶4年)竣工,在女帝孝謙天皇、聖武太上天皇的莅臨下,舉行了盛大的開眼供奉。
仲麻呂政權的消長
不久前光明皇後的信任得到了藤原南家的藤原仲麻呂(武智麻呂的孩子)崛起,組織紫微中台,755年(天平勝寶7年)從橘諸兄手中奪取實權,并在757年(天平寶字元年)将諸兄之子橘奈良麻呂也排除(橘奈良麻呂之亂)。
仲麻呂掌握着獨裁的權力,将淳仁天皇作為傀儡擁立。将自己改名為唐風惠美押勝後,推行以儒教為基本的中國風政治,這次得到孝謙上皇寵愛的僧道鏡開始嶄露頭角。押勝為了除掉道鏡,于764年(天平寶字8年)發動叛亂,戰敗而死(藤原仲麻呂之亂)。是以,淳仁天皇被廢,并被流放到淡路。
宇佐八幡宮神谕事件和光仁天皇
道鏡在765年(天平神護元年)成為太政大臣禅師,次年766年(天平神護2年)成為教皇。任用一族或心腹僧為高官,顯擺權勢,建造西大寺和百萬塔等,試圖通過佛教穩定政權。
稱德天皇(孝謙上皇複位)和道鏡向宇佐八幡宮下了神谕,打算擁立道鏡為皇位繼承人,在藤原百川和和氣清麻呂的阻撓下,770年(寶龜元年)稱德天皇去世後下台(宇佐八幡宮神托事件)。
擁立光仁天皇的藤原北家的藤原永手和藤原式家的藤原良繼、百川等人躍進。
光仁天皇并非以往天武天皇的血統,而是天智天皇的子孫。光仁天皇削減了官員,緻力于财政緊縮,嚴格監督國司和郡司,力圖整頓地方政治。但是,780年(寶龜11年),在陸奧國的伊治呰麻呂叛亂等,東北地區蝦夷加大了抵抗。
從長岡京到平安京
784年(延曆3年),為了擺脫日益強大的寺社勢力,桓武天皇在山背國長岡的土地上建造了新的都城(長岡京),但是工程負責人藤原種繼被暗殺了。發生桓武天皇的弟弟早良親王被捕的事态後,在794年(延曆13年)建造了新的都城。改山背國為山城國,将新京命名為平安京并遷都。遷都之後,被稱為奈良時代的時代徹底終結,平安時代開始了。
五、天平文化
政府派遣學生和僧人到唐朝留學,引進了各種文物。另外,與北韓半島的交流也很頻繁。這些交易物,在正倉院寶物中也可以窺見端倪。716年(靈龜2年)阿倍仲麻呂(在唐朝客死)、吉備真備、僧玄昉等留學唐朝。他們給當時的列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文化。
《記·紀》·風土記和萬葉集的編纂
712年(和銅5年)完成的《古事記》,是以宮廷流傳的《帝紀》、《舊辭》為基礎,由天武天皇稗田阿禮誦讀的内容,由元明天皇時太安萬侶筆錄而成。從神話、傳說到推古天皇的故事,收錄了很多歌謠。用漢字的音、訓來标記口頭的日語。
與此相對,714年(和銅7年)由紀清人·三宅藤麻呂撰集國史,以舍人親王為中心編纂從神代到持統天皇的曆史,720年(養老4年)撰寫《日本書紀》30卷·系圖1卷。這是模仿中國史書的體裁,用漢文的編年體記載。此後,直到《日本三代實錄》為止,漢文正史被編纂成“六國史”,統稱為“六國史”,而《日本書紀》便是其中的第一史書。
713年(和銅3年),政府指令各國編纂《風土記》。這是收錄了鄉土的産物、山川等自然,或者其由來、故老傳說等的地志。除了《出雲國風土記》幾乎完全流傳下來之外,常陸國、播磨國、豐後國、肥前國的風土記各有一部分流傳下來。這是顯示古代地方面貌的珍貴文獻資料。
在文藝方面,751年(天平勝寶3年)編輯了現存最古老的漢詩集《懷風藻》,收錄了包括大友皇子、大津皇子、文武天皇、長屋王等人的作品在内的7世紀後半期以後的漢詩。淡海三船和石上宅嗣是奈良時代中期最具代表性的漢詩文文人,據推測,其中一人曾參與《懷風藻》的編輯工作,但沒有确切的證據。
在和歌的世界裡,從和銅年間到天平年間相繼出現了山上憶良、山部赤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等歌人。《萬葉集》是收錄了到759年(天平寶字3年)為止的約4500首歌的歌集,雄略天皇的歌穿插在卷首。舒明天皇、推古天皇以後的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取得的和歌、著名歌人、宮廷的作品、不僅東歌和防人歌等,表現地方農民樸素感情的作品也收錄了很多。而且其中有很多出色的歌。将漢字的音和訓巧妙地組合起來書寫日語的萬葉假名的使用也是一大特征。
佛教興隆
東大寺建立時大佛殿複原模型
奈良時代的日本佛教與鎮護國家的思想相結合,在國家的保護下逐漸發展起來,為了守護國家而舉行的法會和祈禱非常盛行。
政府在平城京内建造了一座大寺院,741年(天平13),聖武天皇下诏全國,下令在全國建立國分僧寺和尼寺。另外,良弁作為開山之師,建造了東大寺。743年(天平15),他發願建造廬舍那佛金銅像(大佛),祈求國家安泰。大佛的建造始于紫香樂宮。
752年(天平勝寶4),出家并退位的聖武太上天皇、光明皇太後、聖武的女兒孝謙天皇等人前往東大寺,為大佛開眼供奉。接着孝謙天皇重祚的稱德天皇建立了西大寺。
僧侶在南都七大寺(大安寺、藥師寺、元興寺、興福寺、東大寺、西大寺、法隆寺)等寺院研究佛教教理。形成了南都六宗(三論宗、成實宗、法相宗、俱舍宗、華嚴宗、律宗)學派。大規模的抄經也在進行,特别是光明皇後發願的全部經的抄經事業,是與大佛造立、國分寺造營齊名的大事業。
大安寺正殿(國寶)
藥師寺:東塔和西塔(國寶)
極樂坊正殿(國寶)
興福寺:五重塔和東金堂(國寶)
法隆寺(國寶)
西大寺(國寶)
唐招提寺(國寶)
安置在唐招提寺的“鑒真和尚像”(國寶)
佛教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跟随遣唐使留學的道慈(三論宗)和玄昉(法相宗)等學問僧的努力。
754年(天平勝寶6年)1月,第六次航海抵達平城京,傳誦戒律和衆多經典的唐朝出身的鑒真和尚、大佛開眼供奉的來自印度的菩提仙那、菩提仙那同時來日的張帕王國(林邑)出身的僧佛哲、唐朝僧道璿,另外,衆多新羅僧人等外國出身僧侶的活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朝廷一方面作為國教保護佛教,另一方面通過“僧尼令”等法令進行嚴格管制,限制了成為僧侶的程式和資格,限制了佛教的民間傳播。
但是,也有像行基那樣違反禁令,向民間傳教,雖然被鎮壓,但緻力于灌溉裝置、布道屋的設定、道路建設等社會事業,得到群眾支援的僧侶。最終,政府看中了行基的人氣,任用他為大佛的建造盡心盡力,獲得了大僧正的僧位。
其他進行社會事業的人物還有,據說是行基的老師建造宇治橋的道昭(法相宗的開山鼻祖),為了救濟貧困的群眾而設立悲田院、施藥院的光明皇後,養育了衆多孤兒的其樂廣蟲等。
六、對外關系
618年,唐朝取代隋朝統一中國,建立了大帝國,統治了東亞廣大的區域,給周邊諸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與西亞、中亞等地的交流也很活躍,首都長安作為國際都市繁榮起來。玄宗統治的前半段被稱為“開元之治”。周邊各國也與唐朝通交,共享漢字、儒教、漢譯佛教等諸文化,形成了東亞文化圈。
東夷小帝國
其中日本的律令國家體制中,天皇與中國的皇帝并列,與唐朝一樣,具有将日本視為中華的帝國結構。這是國家統治權的波及範圍“化内”,那是“化外”不及外部的區分,更化區分外,唐“鄰國”,北韓國家(在這個時代,新羅和渤海),“諸蕃”蝦夷、隼人、南島人“夷狄”規定應該稱為“東夷的小帝國”了[7][8]。在規定為律令之後,是否以此為自負和目标,特别是與唐朝和北韓諸國的關系是否符合實際情況,這是另一個問題。
東大寺正倉院收藏了許多與聖武天皇、光明皇後有關的遺物。
與唐朝的關系
630年從犬上禦田鍬開始的日本遣唐使,在奈良時代幾乎每20年派遣一次。以大使為首的遣唐使中,還有留學生和學問僧等,多的時候約有500人乘坐4艘船渡海。
日本雖然沒有受到唐朝的冊封,但實質上是臣服于唐朝的朝貢國。使者參加正月的朝賀,向皇帝表示祝賀。當時的造船術和航海術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海上遇難的事件也不少。遣唐使們冒着危險帶回了大量書籍、優秀的紡織品、銀器、陶器、樂器等,同時帶回了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和國際色彩豐富的文化,給當時的日本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中對知識的貪欲更是驚人,唐朝的正史中記載,皇帝賞賜的物品全部賣掉,以這個代價購買了書籍堆積回去。不僅是文物,掌握知識的留學生和留學僧也回到日本發揮指導作用。特别是回國的吉備真備和玄昉,後來受到聖武天皇的重用,活躍在政治世界。
與新羅的關系
新羅(前57年-935年),是古代北韓半島東南部的國家。503年以“新羅”為正式國号。經過與北韓半島北部的高句麗、半島西南部的百濟的并立時代,到7世紀中葉為止幾乎統一了北韓半島中部以南地區,成為繼高麗、李氏北韓之後的半島國家的始祖。因内亂和饑荒國力衰弱,最終投降高麗滅亡。
白村江之戰之後,新羅統一了北韓半島,與此同時也有很多使節往來。但是,7世紀末至8世紀日本的“鄰國”(唐、新羅、渤海為“蕃國”)律令體制建立過程中,中華意識提高,新羅作為“蕃國”,并作為從屬國家。是以經常發生沖突(田村圓澄)。是以,遣唐使的路線也多次變更。
圍繞半島統一問題,新羅正在與唐朝進行戰争,為了牽制唐朝,不讓背後的日本站在唐朝一邊,新羅不斷派遣使節。
因為是與唐朝交戰的狀況,是以直到8世紀初為止,日本方面的朝貢形式是被容忍的。渤海國成立後,新羅與唐朝的關系有所好轉。因為沒有必要通過朝貢來維持與日本的關系,是以開始主張對等外交。日本沒有承認這一點。兩國關系惡化後,新羅為防備日本的進攻,築城(723年,毛伐郡城)。日本為了加強軍備,也一度設立了節度使。
737年,關于征讨新羅的讨論開始了。在這個時期,日本天花大流行,以政治的核心人物藤原武智麻呂為首的藤原四兄弟,高層貴族相繼去世,能夠參政的人才銳減,因為國内陷入了混亂,是以沒有成為現實。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陷入混亂。藤原仲麻呂以加強與對新羅有威脅的渤海國的關系為背景,準備發動讨伐新羅的戰争。(以與渤海國共同作戰為大前提,但是被渤海國方面拒絕了。開戰持續延期,最終因仲麻呂的沒落而未能實作。)
雖然沒有發生這樣的沖突,但是沒有必要按照日本的要求維持邦交的新羅停止了使節的派遣,779年結束了外交關系。
對上述的說法提出了異議。對于日本方面提出的送去臣稱、上表形式國書的要求,新羅直到斷交的最後,一次也沒有送交新羅王的國書。
在新羅受到唐朝的壓力期間,“新羅的使節”允許向日本的朝貢形式,但在八世紀中葉以後拒絕了日本的朝貢要求。新羅王一次也沒有向日本發送過國書,這讓人懷疑新羅是否承認日本的朝貢體制,也有可能是新羅的使節在當地詐稱朝貢(堀敏一)。
另外,川本芳昭的建元比日本早100年以上,新羅隻承認向中國皇帝朝貢。從其中華意識考慮,上述說法存在一定的問題。
另一方面,新羅緻力于民間交易,與日本的交流比唐朝在品質上都要大,現在正倉院收藏的唐朝和南方的寶物中,有不少是新羅商人中介的。到了8世紀末,正式派遣遣新羅使的活動中斷,但新羅商人的活動反而更加活躍。
與渤海國的關系
所謂渤海國是指從現在的中國東北部到北韓半島北部,到現在的俄羅斯沿海地區,曾經存在的國家。由大祚榮建國,因與周圍的貿易而繁榮,被唐朝稱為“海東盛國”(《新唐書》),最後被契丹(遼)所滅。
713年,與以靺鞨族為主體,與舊高句麗人(狛族)一起在中國東北建國的渤海國有密切的使節往來。為了對抗唐朝和新羅,渤海國于727年(神龜4年)向日本派遣渤海使尋求邦交。由于夾在唐、新羅之間,加上其統治下的黑水靺鞨的叛亂等國内外危機狀況,作為“蕃國”高句麗的繼承者,向要求朝貢形式的日本妥協,允許其作為朝貢使節。在來自渤海國的國書中,與渤海國的危機狀況成反比地增減了迎合日本或中華意識的語句。
日本方面将渤海國視為“蕃國”高句麗的再來,歡迎其朝貢,出于與新羅的對抗關系,非常重視與渤海國的交往,派遣遣渤海使。日本和新羅一樣,對渤海也要求以稱臣、上表的形式(稱臣下,向君主呈文的形式)發送國書。
渤海國與新羅不同,向日本發送國書,其形式是“啟”。渤海國是亞洲第一個将用于個人之間通信的“啟”用于國家之間的正式文書的國家。“啟”不是國書所使用的形式,而是詢問個人之間起居的書信,與國書的一般目的是一緻的,本來是上行書,是以表示對對方國家的鄭重态度。将這種個人的通信文轉用為國書,被認為是渤海國的智慧。
盡管日本一再批判“臣稱上表”形式,但渤海國卻始終拒絕“臣稱上表”形式的國書。最終,日本方面也承認啟是“慣例”。《續日本紀》中有例外的渤海國發送上表形式國書的報道,但報道隻集中在寶龜年間,被認為是将來自渤海國的啟視為上表。
與唐朝的關系得到改善後,渤海使的軍事作用下降,貿易比重變重,來日本的頻率也增加了。平安時代初期完全變質。
824年,右大臣藤原緒嗣甚至說:“渤海使是商人,今後不要作為外交使節來對待。”
另一方面,日本向渤海國發送的國書雖然是天皇的慰勞诏書形式,但其開頭和對新羅的一樣,始終是“天皇敬問渤海國王”或“天皇敬問渤海郡王”。這個格式是模仿中國的,在中國是向對等國家或者應該特别尊重的對象國送出的格式。将渤海和新羅作為臣屬國,說到底是日本方面的想法,實際上并沒有按照日本的想法進行。國家之間的臣屬關系通過授予官職的“冊封”才得以成立,但日本與新羅、渤海之間并沒有建立冊封關系。這樣的關系自然而然地以鄭重的形式被采用。
與隼人和南島的關系
九州南部在古墳時代地下式橫穴墓、闆石積石棺墓(地下式闆石積石室墓)、土圹墓等獨特的墓制出現的地區,這個地區的人古稱熊襲,7世紀後期開始被稱為隼人。
雖然從5世紀末開始逐漸受到大和政權的影響,但在施行大寶律令的時間點上依然是律令制支配下的地域。
699年修築三野城、稻積城,律令國家開始以軍事力量為背景進行統治。709年開始了“隼人”的朝貢制度,表示朝廷中與蝦夷一起被異族的“夷狄”所臣服。在國家禮儀中被賦予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統治的抵抗也非常強烈,特别是720年發生了7年前新設的大隅國的國守陽侯史麻呂被殺害的事件。對此,律令政府以大伴旅人為大将軍,派遣大規模軍隊,直到第二年才鎮壓了(隼人叛亂)。結果在722年首次進行了造籍,之後隼人就沒有組織性的抵抗了。隻是奈良時代的隼人始終是朝貢的對象,在大隅、薩摩兩國進行班田是進入平安時代的800年(延曆19年)。
另一方面,從現在的西南諸島,早在7世紀上半葉就有使者向大和政權“朝貢”。
698年,覓國使被派遣到南島。第二年多褹(種子島)、晚上久(屋久島)、菴美(奄美大島)、度感島(徳之島)朝貢來到。702年作為行政組織設定了多彌島。
南島帶來了作為工藝品材料的夜光貝和赤木等特産,另外南島也帶來了鐵器。
在大宰府遺迹中出土了寫有“掩美島”(奄美大島)、“伊藍島”(沖永良部島)的木簡,另外,在奄美大島奄美市的小湊·羽加奈克遺迹中發現了夜光貝制作貝匙的痕迹。到了9世紀,就像“沒有國家就沒有敵人,有損失就沒有利益”那樣,對律令國家的關心逐漸變淡了。
與蝦夷的關系
從日本大和朝廷開始的曆代中央政權來看,蝦夷是居住在日本列島東方(現在的日本關東地區和東北地區)和北方(現在的桦太、北海道)的人們的稱呼。
曆史上被稱為蝦夷的人們究竟是怎樣的人,至今仍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不管怎麼說,對于基于中華思想的律令國家來說,隻不過是“在自己支配下的外部的人們的概念”。
7世紀中期阿倍比羅夫等人遠征。到了現在的秋田和津輕地區,以及其北方。但在8世紀初被穩定編入律令國家的,隻有現在的山形縣莊内地方和宮城縣中部以南。當時建造了城和栅欄(被稱為城栅欄官衙的設施),其周圍被稱為栅欄戶的居民從關東和北陸地區移民到這裡耕種。
郡山遺址(宮城縣仙台市)被認為是當時的中心官衙。遷都平城前後,政府采取了急速的擴張政策。708年在越後國設定出羽郡,712年設出羽國。又将東海、東山道諸國的百姓轉移到城栅。用于農耕和防衛。
與此相對,蝦夷在709年及720年發動叛亂,720年發生了陸奧按察使上毛野廣人被殺害的事态。政府派出大軍鎮壓,建立了郡和栅欄,并且作為統括這些設施建設了多賀城。
另一方面,在日本海一側,733年出羽栅被移設到現在的秋田市(後來的秋田城)。
之後,政府任命蝦夷的首長為郡司,對部族集團進行間接的統治。另外,個别臣服的人被作為俘虜移民到諸國。就這樣,東北地區南部逐漸被編入律令制的内部,而東北地區北部以北依然在律令國家的支配之外。但是文化·經濟的交流持續,擦文文化受到出羽地方古墳影響的末期古墳被建造,另外在惠庭市也出土了和同開珎。
藤原仲麻呂政權還積極推行了對蝦夷的政策。757年(天平寶字元年)仲麻呂之子朝狩成為陸奧守,在新勢力外的土地上建設了桃生城及雄勝城。
另外,762年對多賀城進行了改修,将其改造成适合招待蝦夷的宏偉設施。774年(寶龜5年)桃生城被蝦夷攻擊被放棄。
780年(寶龜11年),陸奧伊治呰麻呂将按察使紀廣純殺害,火燒了多賀城。從此進入了被稱為三十八年戰争的無止境的戰争。戰争在奈良時代沒有結束,直到坂上田村麻呂的登場才結束。後來被藤原緒嗣指責為“今天下之苦乃軍事所緻”的對蝦夷戰争,“對天皇的政治權威的強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 北山茂夫《奈良時代日本曆史大辭典》編集委員會《日本曆史大辭典第7卷》,河出書房新社,1979年11月。
• 吉田孝《大系日本的曆史3古代國家的曆程》,國小館<國小館圖書館>,1992年10月,ISBN 4-09-4603 -0。
• 石井正敏《東亞世界與古代日本》,山川出版社,2003年5月,ISBN 4-634-54140-8。
• 石母田正《天皇與“諸蕃”-大寶令制定的意義》,《石母田正著作集第四卷》,岩波書店,1989年,ISBN 4000914049。(首次出版于1963年,後來收錄在《日本古代國家論》第一部中)。
• 酒寄雅志《古代日本與蝦夷·隼人,東亞諸國》,佐藤信編《日本的時代史4律令國家與天平文化》,吉川弘文館,2002年,ISBN 4642008047。
• 鐘江宏之《律令國家與萬葉師》,全集日本曆史第3卷,國小館,2008年,ISBN 9784096221037。
• 小澤毅《古代都市》,上原等編《社會集團與政治組織》,日本列島古代史人·物·事3,岩波書店,2005年,ISBN 4000280635。
• 佐藤信《律令國家與天平文化》,佐藤信編《日本時代史4律令國家與天平文化》,吉川弘文館,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