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如何過得更有意義?
不妨來一場紅色之旅吧
玉溪市有4條線路入選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奮鬥精神”
學習體驗活動省級示範線路
快來打卡吧

俯瞰聶耳音樂廣場 資料圖
線路一
紅塔區(玉溪市博物館、聶耳故居、聶耳紀念館、中共玉溪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舊址)——江川區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唐淮源展廳——澄江市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通海縣朱德訪秀山舊址、漢邑馬克昌故居
聶耳故居
玉溪聶耳故居 沈陽 攝
聶耳故居位于北門街3号,為土木結構的瓦房,滇中民居樣式的兩層小樓。現保留有聶耳父親聶鴻儀的中藥鋪、母親彭寂寬的卧室、家堂、聶耳與三哥聶叙倫的卧室等房間。從1992年開始,故居曆經四次保護修繕,打造成為占地面積一千多平方米的聶耳故居紀念館,聶耳日記、樂器、衣物等珍貴文物陳列其中。
1997年,聶耳故居成為雲南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20年11月,玉溪聶耳故居紀念館被中國僑聯确認為第八批“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00:13
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唐淮源展廳
圖檔來源: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網站
唐淮源将軍是中國犧牲于抗日戰場的進階将領之一,1942年,國民政府追晉其為陸軍上将。1986年5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給唐淮源“革命烈士證書”,他的功績編入史冊,光彪千古。
展覽搜集整理了大量文獻檔案資料、圖檔,通過“允文允武、忠孝兩全、鐵血流芳”等3個闆塊,70幅曆史照片,留存的唐公祠碑匾和征集的抗戰軍事相關遺物等,全面展示了抗日名将唐淮源“弱冠娴軍旅征戰南北,交友以信與朱德義結金蘭,移孝作忠奮勇殺敵,血灑中條山以身許國”的光輝人生。
漢邑馬克昌故居
馬克昌(公元1906—1931年),字敬德,中國共産黨黨員, 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
馬克昌故居位于通海縣河西鎮漢邑村,是滇中典型的“一顆印”式的四合院建築。故居錦窗、花枋雕刻儲存完好,主要由大門、花廳、主房及後院組成。馬克昌故居建于清末,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和革命教育意義。
線路二
峨山縣(中共滇中地委覓池沖舊址、中共峨山縣工委成立地舊址)——易門縣孫蘭英烈士紀念館——滇中水城——野生菌博物館——永靖哨古驿道——銅廠鄉萬寶廠鄉村旅遊接待站——萬寶廠森林人家——綠汁108拐觀景台——綠汁滇銅古鎮
中共滇中地委覓池沖舊址
俯瞰中共滇中地委覓池沖舊址 熊長青 攝
峨山縣甸中鎮覓池沖村是解放戰争時期中共滇中地委所在地之一。1949年5月,正當全國革命進行到風風火火、如火如荼的時候,為适應滇中迅猛發展的武裝鬥争形勢需要,中共雲南省工委把中共滇中工委改為中共滇中地委,上司當時滇中13個縣的革命鬥争。
2004年1月,中共滇中地委覓池沖辦公舊址被玉溪市文明委命名為“玉溪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國防教育基地”,被市委組織部、市委黨校命名為“玉溪市黨員幹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基地”;2021年2月,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中共滇中地委舊址如今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易門縣孫蘭英烈士紀念館
圖檔來源:易門釋出
孫蘭英,原名施佩瑛,1927年6月28日生于昆明市一戶小職員家庭。她在雲大附中學習期間,在學校地下黨的引導和哥哥姐姐革命思想的影響下,立志投身革命。她于1945年12月加入黨的外圍組織“民青”,1948年4月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同年11月,上定鄉(現小街鄉)武裝起義後,因被叛徒出賣,于12月8日在小米箐炭窯不幸被捕。孫蘭英于12月18日遭敵人殘忍殺害,年僅21歲。孫蘭英犧牲後,被譽為“南疆丹娘”。
王鵬 攝
1997年,孫蘭英烈士紀念館在小街鄉開始動工興建;2016年9月,紀念館啟動了提檔更新建設工程,于2018年6月28日投入使用,擴容後的紀念館每年可接待上萬人次。紀念館以“一館四片區”布局(一館即孫蘭英烈士紀念館主體建築群,包含烈士雕像、紀念館、廣場、陳列室和綜合展廳等;“四片區”即紀念館核心區和集鎮及周邊氛圍營造區、鄉黨校黨員活動區、小街鄉中國小紅色文化區),緊緊圍繞紅色文化傳承,精心打造以孫蘭英烈士紀念館和綜合展廳為核心,以小街鄉中國小、羅尹出氣洞革命烈士紀念碑為雙軸的教學點和教學路線。
新平縣戛灑鎮關聖廟農民新居 潘泉 攝
線路三
新平縣揚武鎮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區地委代表聯席會議舊址——戛灑鎮隴西世族莊園——大平掌戰遺址——磨皮村(土地流轉示範區)——新平縣漠沙小壩(“直過民族”搬遷點)——新平縣戛灑鎮關聖廟(易地扶貧搬遷點)——新平縣戛灑中心國小
新平縣揚武鎮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區地委代表聯席會議舊址
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區代表軍事聯席會議會址——揚武區人民政府
1949年7月滇中第一個區級政權、新平縣第一個人民政權——揚武區人民政府成立。這所老房子建于上世紀40年代初,1949年10月,老房子裡召開了滇中、滇南、思普三地區軍事聯席會議,拉開了滇中、滇南解放的大幕。同時,老房子還見證了平息土匪暴動的事件。
線路四
元江縣中國人民解放軍滇南追殲戰遺址——元江烈士陵園——小柏木軍政幹部訓練班舊址——李和才故居——“滇桂黔邊縱隊第十支隊護鄉第一團”成立地——李子幹正能量工作室黨員教育訓練基地
元江縣中國人民解放軍滇南追殲戰遺址
中國人民解放軍滇南追殲戰遺址位于元江縣城北7公裡的元江鐵索橋附近之南北兩岸。1950年1月初,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某師及地方武裝在該處阻擊企圖逃竄的國民黨第八軍,激戰四晝夜,殲滅國民黨軍萬餘人,俘敵軍長及陸軍副司令,大獲全勝。戰場主要分布于元江鐵索橋及其附近二塘山、紅土坡和玉台山一帶,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存一座雕堡和一個戰壕。此戰役被稱為解放戰争時期“大陸最後一戰”,該遺址具有重大的曆史紀念意義。1986年4月,被元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機關。2013年5月,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機關。
李和才故居
革命戰争年代,李和才長期與中國共産黨合作共事,為解放雲南和維護雲南的民族團結、邊疆穩定作出了重大貢獻與犧牲,他是中共雲南省工委統戰的重要人物,是滇南統一戰線工作成功的典範,是雲南省著名的愛國民族人士。
李和才故居位于距元江縣城34公裡外的咪哩鄉咪哩村委會咪哩村。這是一座中西結合的古建築,經曆了75年風雨洗禮,是李和才故居建築群落中的家廟,曾見證了李和才傳奇的一生,并将繼續承載着他的傳奇事迹向世人述說一個個鮮活的紅色故事。
李和才故居 資料圖(來源:印象咪哩微信公衆号)
帶上朋友、家人
一起來一場難忘的紅色之旅
尋訪曆史留下的紅色記憶
過一個有意義的國慶假期吧!
來源:玉溪釋出
編輯:張 蘭
稽核:孫桂江
責編:黎欣欣
監制:楊建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