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在具象的斷壁殘垣中,遮蔽了一段淹沒了的輝煌,誰能想到,近乎百年之前的老城舊樓,就是當年那一場震驚世界的“錦州事件”的發生地,竟與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現代史,息息相關!

一轉眼,九十年了-----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曆史大散文

《 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

——中國現代史上“錦州事件”的堅韌叙事

連載之二

三、從曆史古道上重新發現錦州

正當東北交通大學風生水起中興之時,不料,風雲陡變,中國曆史走進了1931!

1931年9月18日,東北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師生入關避難。後于北京借北平南兵馬司稅務監督公署為校址複學。

1932年1月1日,在錦縣的東北交通大學學生150人,逃到北平。1932年2月,東北大學借的北師大廣安門校舍,收容了東北交通大學(錦州)學生150餘人,并設立交通學院,以劉百昭兼代院長。3月,劉百昭院長辭職,聘曹國卿為文法學院院長,兼代理交通學院院長。6月,流亡北平的馮庸大學、東北交通大學并入東北大學,其所占原陸軍大學校址,由國民黨的軍委會撥為東北大學總校校舍,彰儀門校舍為第一分校,南兵馬司校舍為第二分校。同年7月1日遷入北平西直門裡崇元觀5号(原陸軍大學校址)。7月,東北大學第五屆學生231人畢業。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産黨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的上司下,北平學生數千人高呼"停止内戰,一緻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收複東北"等口号,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愛國示威遊行!

東北大學、馮庸大學、東北商船大學、東北交通大學等流亡學生也在北平示威遊行隊伍中,很快大批警察憲兵迅速趕來。在街口嚴陣以待,水槍噴射出強烈的水柱,直沖衣衫單薄的學生們,随後警察沖進遊行隊伍中,揮動警棒驅散了遊行隊伍。

至今我還清晰記得,在作家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對流亡到北平的東北籍各所大學生的生動描寫。

在那個除夕之夜,那裡聚集着十幾位東北流亡青年。這些人都是大學生,共産黨外圍組織 “劇聯”成員,也有共産黨員。楊沫與這麼多的愛國青年相聚一堂,她的心第一次受到震動。“聽到他們對于國内國際大事的精辟分析,使我這個正在尋求真理,徘徊歧途的青年猛醒過來——啊,人生并不都是黑暗的,生活并不都是死水一潭!原來,中國共産黨人為了拯救危亡的祖國,為了一個美好的社會的誕生正在浴血奮戰!”(《青春是美好的》)那除夕之夜是楊沫生活道路上新的裡程碑。這裡程碑式的一幕,在《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中藝術地再現了出來。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誰能說清呢,從那一代青年的典型人物身上,譬如盧嘉川、許甯、白麗萍、崔秀玉等東北流亡大學生的細緻刻畫上,沒有我們東北交通大學莘莘學子的影子呢?

東北大學撤退至内地後,劉百昭先生堅持帶領東大師生輾轉關内各地,直至抗戰勝利後傳回沈陽。

1931年9月23日,張學良通電将東北軍政指揮中心西遷,在錦州設立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和遼甯省政府行署,由張作相代理邊防軍司令長官、米春霖代理遼甯省政府主席。臨危受命的米春霖從北平受領赴錦州組織省政府行署的任務後,于9月27日抵達錦州,他與原省政府的流亡官員們會合,又從遼西招募了一批辦公人員,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米春霖選擇了當時的東北交通大學校舍(今錦州鐵路高中)作為辦公地點。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由于奉行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一夜之間,奉天陷落、吉林陷落------

——與此同時,從十九日起,關東軍向南滿鐵路沿線攻陷安東、鳳凰、營口、大石橋、本溪、撫順、瓦房店、蓋平、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公主嶺、熊嶽、通遼、鄭家屯、牛莊、新民洮南等大大小小城市20多座,掠地千餘裡,偌大東北,如多米諾骨牌一樣,接連不斷地雪崩、雪崩、雪崩!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翻找當年的史冊,看到遺留下來的一組驚人的數字,至今仍然令人心痛。沒來得及轉移的東北當局官方财産17億銀元,還有全國最大的可生産世界上最先進輕重正常武器的兵工廠,東北邊防軍262架飛機、3000餘門火炮,各類輕武器12萬餘支,在一眨眼的功夫,全部收在日本關東軍囊中。張學良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父子倆在東北經營多年的家業一夜之間血本無存、損失殆盡。

國仇家恨的雙重壓力,使張學良一夜滄桑。

張學良緊急請示國民政府,将遼甯省政府行署,以及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遷至錦縣。就這樣,曆史别無選擇,崛起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的曆史大任,落定錦州!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那麼,軍政兩署具體辦公地點設在何處呢?

——曆史選擇了東北交通大學!

于是,當年的錦縣,以一城之力,以一方“中國地”之上的“龍城飛将”,橫刀立馬地,抵擋倭寇度陰山!

當年的錦州,隻是一個縣,與遼西各縣行政上本無大小之分,張學良為什麼把軍政兩署政權放在錦縣,而不是放在别處呢?

這是因為錦州的曆史地位、地理位置、交通優勢,包括人心向背等等因素所決定的。

從曆史古道上,人們重新發現了錦州!

遼西古道上的重鎮錦州,是北甯、錦朝兩條鐵路的樞紐,溝通關内外的交通要沖,是保衛中國的一道關鍵屏障。而在中外戰略家看來,更是一道中原與東北的天然分界線。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早在1900年,梁啟超就在《中國史叙論》裡指出:地理與曆史,最有緊切之關系,是讀史者所最當留意也。

而錦州,恰是準确地橫亘在這一地緣政治的分界線上。

在關内關外的連結點上,錦州宛如一面旗幟,得天獨厚地、不可替代地樹立着,飄揚着,昭示着,如同一個潛在的堅不可摧的标志,給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身份和認定。或可認為,從遼、金、明、清以來,錦州就是一個曆史的拐點。

曾經的古道,不是曆史,曆史不等于過去。“過去”隻有被诠釋,被講述之後才成為“曆史”。曆史是在過去的混沌中重新發現,或發明關聯、模式、意義與秩序。如果沉浸在已有的論述中不加懷疑、不加批判,那就成了舊曆史的囚徒,也就不可能産生新的曆史。無比巨大,混饨一團的過去被賦予了意義,并且被講述出來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們所說的“曆史”。被講述出的曆史就不再等同于過去。過去的無數方向、無數線索被簡化成曆史的單一方向和單一線索。

過去無可計數的參與者被簡化為少數人群及其精英,主人公和中心人物出現了,目的和意義就誕生了。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少帥這一選擇,把遼甯省軍政兩署所在地的錦縣,一下子由縣升格為省城了,因而,日本政府和外界輿論均稱以錦州省政府。頓時,錦州這一座區區小城,由此推向了大曆史的前沿!

作為曆史前沿的錦州省,由此也相繼隆重推出一個人物,應着時代的呼喚,登場了。

他——就是黃顯聲!

當年的代理省長米春霖、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作相即後來的榮臻都先後離錦,真正坐鎮主持工作,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就是黃将軍一人,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出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第一時間将“九一八”事變的真相告訴了世人;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産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占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國工農兵勞苦群眾“一緻動員武裝起來,給日本強盜及一切帝國主義以嚴重的回答,驅逐帝國主義滾出中國!”

能否說,黃顯聲是清醒的,而且是挺身而出的第一人呢?因為他深受共産黨武裝抗日号召的鼓舞,在錦州積極發動遼西群眾組建義勇軍抗日。他在張學良的支援下和時任遼甯省政府秘書的中共黨員劉瀾波的協助下,于1931年9月末,在錦州軍政兩署親自主持召開了錦西、義縣、北鎮、黑山、興城、綏中、盤山、台安8縣警察局長會議,要求各縣整頓民團,這些民團武裝就是後來各地組建抗日義勇軍的基礎。并決定組建省公安騎兵總隊,準備迎擊西侵日軍。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10月上旬,黃顯聲和熊飛在錦州北街福鑫生百貨店内(現錦州市北街)召開秘密會議,決定建立遼西抗日義勇軍,研究制定了組建義勇軍的綱領性檔案,由劉瀾波執筆起草,以遼甯省警務處的名義,制定了群眾抗日武裝《收編加委方案》,簡稱《編委方案》,下發到各縣。方案允許群眾民間愛國志士招兵買馬,并給予軍銜。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尤其是他主持制定的《收編加委方案》,締造了遼西各路抗日義勇軍,兩次發動了“錦州保衛戰”,他的曆史作用,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把日本早在1929年就開始謀定的“攻占錦州”進而制造“滿蒙獨立”的驚天陰謀,硬是給改寫了!不怪日僞稱其 “血肉長城第一人”。

我個人以為,黃顯聲的曆史意義,就是在那個時代,當全東北整體瀕臨淪陷的時候,他以一己之光芒,代表着一個中國的清醒,不僅照亮了古道中的錦州,照亮了曆史夾縫中的東北,更是照亮了不該沉默的世界!

假如,若沒有黃顯聲們在錦州的挺身而起橫刀立馬,一部中華史能不能就被人給篡改了呢?就因為曆史沒有發生這種假如,讓人們忽略了他精彩現身的巨大意義。

在黃顯聲民族大義的号召和實際槍彈的補給下,遼西義勇軍雨後春筍一般出土了!

好在,曆史記住了這些義勇軍首領高鵬振、馬子丹、宋九齡等人的精神造型。

偏偏曆史對他們一直吝啬得很,隻能出現在地方志上,這種遺之青史的不公,令人扼腕歎息。

然而,當下,還有人知道黃顯聲的名字嗎?當人們漫步在東北交大遺址公園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想到,就在自己的腳下,民族英雄黃顯聲們正孤獨寂寞地安息着------

當今時代仍然還在呼喚:“龍城飛将今何在?”黃顯聲的精神塑像,永遠挺立在錦州大地上!

——未完待續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作者:白雪生,國家一級作家,原遼甯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遼甯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丶理事,系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曲藝家協會、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丶中國科教電影電視協會會員,錦州市文聯原主席、錦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渤海大學專家客座教授,錦州市政協文化顧問等。連任多屆全國文代會、作代會、劇代會代表,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廣電部星光獎、文華獎獲得者,其作品多次被選入國家專業藝術高校和中、國小教材。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圖檔來自網絡

「名家專欄」曆史大散文《我 的 錦 州 我 的 國》

啟點傳播敬請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