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作者:妮丫妮聊文化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大家閨秀淩叔華

民國時期,經濟科技不如現在發達,文化思想卻十分開放包容,湧現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經典。淩叔華就是生逢那個時代的文壇奇女子,她風華絕代,在繪畫與寫作上都具有相當的造詣,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有了一批鐵杆粉絲。

淩叔華出生在書香門第,官宦之家。她的父親淩福彭與康有為同榜考取了進士,1911年後曾任北洋政界約法會議議員、參政院參政。這樣良好的原生家庭出身,為淩叔華打造了天生的好平台。

淩叔華的父親位高權重,先後娶了四房妻妾,老婆多,孩子也多,淩叔華一共有十五個兄弟姐妹,淩叔華在本家排行老三,在大家族中排行第十。母親是父親的第四房夫人,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又是旁室的女兒,父親并沒有對她特别寵愛。如果不是淩叔華天賦異禀,她也不會有機會在父親的慈愛中獲得良好的教育資源。

淩叔華的父親喜愛藝術,家裡經常有文人雅士來做客,這些文人雅士可是京城大咖級别的人物,連齊白石也是家中的座上客,他們随手一揮而就的都是外邊人擠破腦袋想買的絕品,這種場面别的孩子都嫌悶得慌,離得遠遠的,淩叔華卻喜歡跑到大廳看大人們吟詩作對,揮毫作畫。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家的後花園

6歲那年,淩叔華在牆上不經意的塗鴉,被前來拜訪父親的山水畫家王竹林看到了,王竹林用藝術家特有的欣賞眼光,仔細地看了眼前充滿童真的山水風景,大加贊賞,他認為淩叔華的繪畫天賦極好,如果不學畫畫,實在是太浪費了。父親在聽到這話後大喜過望,父親從小喜歡賦詩繪畫,本來就希望有兒女繼承他繪畫的衣缽,如今淩叔華小小年紀展現出來的才華居然得到了權威人士的肯定,老父親自然樂而開懷。

于是,因為繪畫的天賦,淩叔華成了父親眼中備受寵溺的千金。為了培養淩叔華的繪畫特長,父親讓女兒拜王竹林為師,還特地為她準備了上好的文具,置放在書房中,供淩叔華練習時使用,這種進階别的待遇讓兄妹們羨慕不已。

淩福彭雖然舊式觀念相當重,但在培養淩叔華的才能方面卻是不遺餘力的。為了讓淩叔華有更好的發展空間,父親把自家院子的牆壁統一刷成了淺色調,友善淩叔華在自家牆院裡創作。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畫作

7歲時,父親又讓淩叔華拜在慈禧禦用女畫師缪素筠門下學習丹青,并讓齊白石等大家給予指點。喜歡詩詞的淩福彭眼光長遠,希望具有繪畫特長的淩叔華能擅長吟詩作對,于是又給她配齊頂級的文化課教師團隊,學貫中西的辜鴻銘教她的英文和國學,學富五車的康有為親教她的書法,經過衆多大咖老師們的精心調教,淩叔華的繪畫天賦盡顯無遺,在文學創作上也有了深厚的造詣。讓淩叔華在文學和書畫領域的非凡成就如履平步。

出類拔萃的淩叔華讓父親在兄弟姐妹對她的寵愛中多了一份慈愛與厚望,在父親的寵愛中,淩叔華度過了充實而幸福的童年。

01、二十年代已經享譽中國文壇,成為耀眼的白富美。

大家閨秀的出身,擁有人人羨慕的繪畫與寫作特長,天資聰明、知書達禮,淩叔華無論在哪裡都是衆人的焦點。

19歲,淩叔華進入天津第一女子師範讀書。在天津師範讀書期間,淩叔華就充分展現了寫作才華,她的文章常常被老師當作範文朗讀,而那些愛好寫作的同學,喜歡借她的文章回去各種琢磨。

淩叔華對自己的要求從來不會苟且,她永遠有更向往的遠方。憑借着妙筆生花的文采和過人的繪畫技能,1922年,22歲的她考取了燕京大學,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為後來她直接用英文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在燕京大學的她也收獲了一份一輩子的友誼,擁有了閨中密友冰心。

在燕京大學,淩叔華幸運地遇到了恩師周作人,周作人是淩叔華走上文學道路的引路人。

進入燕京大學後,淩叔華選修的“新文學”正是周作人教授的,在上過周作人先生的“新文學”課後,淩叔華對周作人大為崇拜,對他的文學造詣欽佩不已。她決定拜周作人先生為師,但周作人先生高标準,嚴要求的收徒标準在燕京大學裡是出了名的,很多人就是因為他的苛刻而放棄了拜師學藝的心思。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偏偏不信這個邪,她在給周作人先生的信中寫道“這幾年來,我立定主意做一個将來的女作家,是以用功在中英日文上,我大着膽,請問先生肯收我做一個學生不?中國女作家也太少了,以中國女子思想及生活從來沒有叫世界知道的,對于人類貢獻來說,未免太不負責任了。”甚至說“如果周老師不收我為徒,那就是阻止全世界了解女性的思想。”

周作人收到這封信後,不禁對這位大膽而充滿個性的女學生另眼看待,于是豪爽地“收”下了她!淩叔華就這樣順利地成為周作人先生的麾下一員。

在周作人先生這種大神級老師的教導下,淩叔華的寫作水準“嗖嗖”往上直漲,成為同齡人的翹楚。1924年,周作人把淩叔華的一篇文章推薦給《晨報副刊》發表,這就是淩叔華的處女作《女兒身世太凄涼》,文章發表之後,有人認為寫的就是淩叔華本人的故事,為此引起很多子無須有的負面消息,淩叔華忍不住寫信向周作人哭訴,周作人力挺自己的愛徒,在報紙上替她登報澄清了流言蜚語。

常言道,沒有八卦不成名,因為這些小道消息,反而讓淩叔華的名氣變得大了起來。淩叔華接着又陸續在《晨報》發表了不少小說和散文,開始受到中國文壇的關注。

02、如果說,周作人是文學路上扶淩叔華上馬的人,那麼徐志摩與陳西滢則是讓淩叔華在文學這條路上快馬加鞭的人。

1924年,著名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到華通路,在這場文壇盛事中,現場陪同擔任英文翻譯的就有徐志摩、林徽因與陳西滢等衆多大學者,淩叔華也位列其中。

泰戈爾一行人參觀完清華園後,就來到淩叔華家的後花園舉行派對。作為女主人,為了此次聚會,淩叔華煞費苦心,精心籌備了一番,她沒有像往常一樣準備大魚大肉的酒飯,而是别具心裁地備下數百枚新鮮玫瑰,紫藤花餅,還有家中磨出的杏仁茶,令大家耳目一新。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與父親接待外國友人

她穿着長裙,熱情隆重、落落大方地款待着每一位客人,她的談笑自如、舉止優雅,讓在場的賓朋無不歡欣。淩叔華并不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不僅吸引了徐志摩,也勾住了陳西滢(即陳源)的目光,這兩位青年才俊同時聚焦在這個有名的大才女身上,她的回眸顧盼,瑩瑩輕笑,讓兩個男人體内的荷爾蒙紛紛爆表。

在“大小姐的書房”,衆人領略到了淩叔華的魅力,泰戈爾私下向徐志摩稱贊 “淩叔華的才氣,比起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舉辦這個家庭派對之後,淩叔華成功跻身京城主流文化圈,聲名大噪。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次聚會之後,淩叔華與徐志摩、陳西滢的互動變得頻繁起來,她成為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陳西滢主編的《現代評論》力捧的女作家,進而迎來了她人生中最輝煌的時代。

她先後發表的《花之寺》《酒後》《古韻》,充分展露了才華,進而成為和林徽因、冰心并稱于世的民國“文壇三大才女”,成為中國上世紀二十年代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與徐志摩

作家蘇雪林說“叔華的眼睛很清澈,但她同人說話時,眼光常帶着一點‘迷離’,一點兒‘恍惚’,總在深思着什麼問題,心不在焉似的……”

也許,正是那汪清澈的目光,迷離的視線,将徐志摩給吸引了。1924年秋冬之際,徐志摩用那隻揮就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情詩的手,開始頻繁地給淩叔華寫信。風流倜傥的徐志摩,信件裡灑脫流暢的字型,深深迷住了淩叔華,她愉快地沉迷在一來一往的信件交流中。短短的半年時間,兩人的通信竟有八十多封,情窦初開的淩叔華,每天不是在寫信、看信、就是在等信中。思如泉湧的兩個文人,信中不時飚出些熱烈、暧昧的情話。

男女之間有書為媒,彼此接近的距離肯定越來越短,速度越來越快。徐志摩傾情為淩叔華的小說《花之寺》作序,是他一生中為别人做過的唯一一次序,這其中的份量,非同尋常。徐志摩評論淩叔華的作品是“最怡靜最耐尋味的幽雅,一種七弦琴的餘韻,一種素蘭在黃昏人靜時微透的清芬,”甚至把淩叔華稱為“中國的曼殊菲爾”。可見,淩叔華在徐志摩心中有着不同于旁人的重量。

而淩叔華也大方回應,在徐志摩的處女詩集《徐志摩的詩》的扉頁上親筆題詞“獻給爸爸”,後來還加入了徐志摩的新月社。淩叔華以為自己與徐志摩是在熱戀,卻不知在和她有書信往來的時候,多情的徐志摩外出郊遊會采下兩朵好看的梅花,将一朵寄給了自己,一朵寄給陸小曼。她更不知道,以為隻是為了保密而對外人說她是知己藍顔的徐志摩,因為追求林徽因被拒,心裡又有了結婚的人選,那就是陸小曼。

幸好,在深宅大院裡長大的淩叔華,對男歡女愛的逢場作戲見慣不怪,沒有哭天喊地,她理智地選擇了一門穩當的婚事作為自己最終的歸宿,他就是與徐志摩同時對她發起追求攻勢的陳西滢。

03、平靜的婚姻讓她感到無聊,她跟小情人說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愛過。

陳西滢1921年留學英國,次年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同時主編《現代評論》,為淩叔華發表了不少新作。陳西滢沒有徐志摩那麼浪漫多情,但是絕對是個可以依靠的港灣。一起經曆了漫長的人生,事實證明淩叔華的選擇是正确的,陳西滢在婚姻生活裡對待她極度寬容,正符合她大女子般的心态,讓她能在婚姻中淡定自如地生活。

1926年,淩叔華與陳西滢結婚了,淩叔華的父親很看重陳西滢這個女婿,把帶有28間房的後花園給女兒當做嫁妝。

但這對新婚的才子璧人,似乎并沒有人們想象那樣親昵幸福。愛情快樂至上的徐志摩發現了覺得十分不解, “怎麼陳源和叔華都悶悶不樂,他們才結婚兩月。”魯迅則直接回他 “陳茜滢娶了個有錢人。”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與陳西滢結婚照

淩叔華和陳西滢的疏離被看穿了,但他們依然貌合神離地生活着,過着相敬如賓的日子。多數時候都是陳西滢把不快默默地藏在心裡。淩叔華與陳西滢性情、興趣、素養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在創作卻各不相幹,他們各有各的書房,互不幹擾。淩叔華更是從不讓任何人進入她的書房,因為書房就像是她秘密花園,有許多不願示人的秘密。陳西滢也毫不疑慮地遵守她的規定。

1930年,陳西滢攜淩叔華赴武漢擔任武大文學院院長。也許學藝術的人細胞天生都是難以安分的,在武漢大學生活的時光裡,淩叔華居然玩起了異國戀。而陳西滢更是在捉奸後,生生地把這口惡氣給咽了下去。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陳西滢與朱利安

淩叔華的出軌對象朱利安,是從英國來武大執教的“布魯姆斯伯裡派”重要詩人,朱利安的姨媽正是世界文壇的大咖伍爾夫,後來她在淩叔華的英語創作上給很多指導。朱利安比淩叔華小7歲,他的英俊潇灑,幽默活潑,深深地吸引了寂寞的中年淩叔華。

這對姐弟戀并不因為年齡與國界的差異而受到影響,他們的戀情如火如荼地發展着,她甚至跟朱利安說自己過去沒有愛過,這無疑說出了她與陳西滢之間的感情狀态。朱利安給母親寫信承認他愛上了才華橫溢的淩叔華,還詳盡地說了他和淩叔華的感情進展,“她敏感而細膩,聰慧而有教養,有時還有點使壞。”

淩叔華恩師克恩慈去世時,她帶朱利安回到北京。淩叔華大方地帶着朱利安去拜見了京城的名流。為了取悅戀人,讓自己顯得年輕可愛,淩叔華甚至摘掉了眼鏡,燙了頭發,化了妝顔,中年的淩叔華就像熱戀中的小姑娘,與朱利安同進同出,毫不避諱。

然而,東西方婚姻文化理念的差異還是打敗這對親密的異國情侶。戀愛一段時間後,淩叔華向朱利安提出了結婚,但朱利安并沒有這種想法,他隻想享受戀愛的快樂,而且除了淩叔華之外,他還和另外兩個女子保持暧昧。這對于大女子淩叔華來說,絕對是不能容忍的。為了讓朱利安答應結婚,她準備了老鼠藥和蒙古刀去找朱利安,如果朱利安不答應,她便上吊自殺。

狗血的跨國戀情弄得滿城沸沸揚揚,估計全世界最後一個知道這件事便是陳西滢了。1935年10月,寬厚的陳西滢沒有斬立決,而是給淩叔華自己做選擇:要麼離婚,要麼分居,要麼和朱利安一刀兩斷。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淩叔華與陳西滢

淩叔華似乎拿定了陳西滢的死穴,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最後一種。然而在情感之前,一刀兩斷似乎永遠是一塊騙人的薄紙,沒過幾天,陳西滢來到朱利安住處,當場又撞見兩人幽會,一怒之下,斯文的他竟然砸了朱利安家的窗戶。事已至此,朱利安不得不傳回英國。

而後他卻不遠萬裡跑到香港和淩叔華秘密見面。最終這場持續了一年四個月的轟轟烈烈的婚外戀,因朱利安1937年7月死于馬德裡保衛戰,戛然結束。

然而,淩叔華與陳西滢之間已經産生了巨大的隔閡。為了避免尴尬,武大遷往重慶時,淩叔華以母親病危為由回到北平,後來陳西滢出任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駐代表在巴黎工作時,她又以巴黎物價太貴為由,和女兒居住在倫敦,夫妻倆長期處于分居狀态。

在與陳西滢的婚姻生活中,淩叔華是專橫的,陳西滢回饋她的卻是更多的隐忍。在歐洲時,美國漢學家登門拜訪淩叔華夫婦,淩叔華認為這方面自己比陳西滢更有資格與漢學家交流,竟然不讓陳西滢出來面見來客,讓人不能了解的是,陳西滢居然也從了她。

離開熟悉的中國到陌生的英國定居,生活是苦悶的,為了開拓自己的思維與視野,淩叔華和伍爾夫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書信往來。她的才華受到了伍爾夫和英國桂冠詩人薩克維爾·韋斯特的贊賞。

淩叔華以英文創作了長篇小說《古韻》,這本小說以她的童年生活為藍本,描寫了“高門巨族”的真實生活,完稿後作品在英國出版,立刻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古韻》熱。伍爾夫稱贊小說是“令人陶醉的作品”,英國讀書協會評它為當年度最暢銷的作品,《泰晤士報》還特别撰文做了介紹。淩叔華在國際文壇引起巨大反響,成為 “第一個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夫妻倆平時生活上就很少交流,到了晚年的陳西滢更加沉默寡言,有一次,女兒忍不住問他“為什麼還要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陳西滢說 “她是才女,有她的才華。”說完,便默默走開了。也許“才女”的頭銜,是他設定容忍她的自我界限。

在陳西滢與淩叔華的婚姻裡,陳西滢必然是付出較多的一方,他既有海歸的寬容與眼界,又有中國式的傳統。是以淩叔華在追求藝術與文學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加以阻攔;面對淩叔華的出軌,他也大度地原諒了她。而淩叔華從來沒有說一句歉意的話語。直到陳西滢1970年去世之後,她才漸漸地徹悟到自己在婚姻中的過錯。

淩叔華,第一個用文字征服歐洲的中國女性,三段感情很抓馬

中年淩叔華

葉落歸根是淩叔華人生最後的願望,一生漂泊的她在即将人生終點的時候終于回到中國,1990年,淩叔華病逝于北京景山醫院,她的骨灰被送到無錫惠山腳下與陳西滢合葬。

時光中那些令人留戀的驚鴻一瞥,所有的惺惺相惜,所有的争執冷戰,都在最後那一時刻落下了帷幕,唯有留下的一幀幀字畫,一篇篇文章任由世人講述與評說。

(以上圖檔均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