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訊加載中...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尋訪成渝鐵路修建故事,見證成渝沿線的曆史變遷,展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踐與未來,6月20日至27日,由四川廣電與重慶廣電共同制作的8集特别節目《奔騰之歌——重走成渝線》将登入四川衛視、重慶衛視、四川觀察用戶端、第一眼用戶端。其中四川衛視播出時間為每晚22:30分。今晚(25日)将播出第六集《文化走廊》,“解碼成渝線”将帶你搶先看亮點。
1950年,成渝鐵路開工建設,同公路一樣選擇了成渝古道“東大路”的走向。令人驚喜的是,施工過程中,沿線各地時不時地有文物出土,西南軍政委員會出示布告,望各地切實加強地下文物的發掘和保護工作。随即,西南軍政委員會文教部組團開始對沿線文物進行實地考察與鑒定。

經鄧小平推薦,時任重慶大學教授的張聖奘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成渝鐵路沿線考古調查小組組長,與成渝鐵路築路隊同時前進。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那麼在整個成渝鐵路的實施當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資陽人,古人類的化石。”
周叔勳是資陽人,1951年被調到《資陽農民報》當記者的時候,成渝鐵路已經修到了家門口。周叔勳發現,鐵路修到資陽卻改了線。成渝鐵路資陽段為避免受沱江水患影響,同時為城市“讓道”,原本沿沱江穿城而過的鐵路線,被改為沿資陽城外繞一個大圈,而因為這次改道,也促成了“資陽人”的發現——“就是在九曲河那裡,在1号橋墩左側還是多少,大概是東側的5米左右。我後來寫文章,我就是用的在1号橋墩東側的5米左右。”周叔勳回憶。
此時,張聖奘和他的考古調查小組正在資陽。他在《我發現“資陽人”頭骨化石始末》一文中也記錄下“1号橋墩東側5米左右”發生的故事:1951年3月到達資陽,在城關三賢鎮西南黃鳝溪發現龜化石,我從地質土層仔細觀察,覺得有開挖的必要,征得劉縣長的同意,召集民工開挖十多天未見實物。其時陰雨連綿不斷,積水頗深,乃用農民水車抽水,晝夜工作,每晚用汽燈照明,在積水抽幹後,塘底泥漿很厚,無法再抽,都說未見實物。我脫掉鞋襪,走到泥漿中,忽然踩破一塊化石頭骨,刺痛腳闆心,我就用手撈起一塊破了的頭骨,我又用手摸到幾塊碎片。
這件珍貴的頭骨化石送到北京後,郭沫若親自指定,由第一件“北京人”頭蓋骨的發現者、享譽世界的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主持鑒定研究工作。在資陽九曲河挖掘出土的頭骨化石,尺寸較小,表面平滑圓潤,額部較豐滿,屬于晚期智人類型。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裴文中、吳汝康教授認定,該頭骨化石為35000多年前的女性化石,年齡在50歲左右,并将它命名為“資陽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研究員黃萬波評價說:“ 是以它的發現,對于我們西部地區,在晚期智人群體,在這個地區分布情況,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當中的價值。”
部分畫面資料來源:《成渝鐵路1952》、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