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袅袅涼風初起,又是一年開學季。
據《禮記》記載:“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顔色,順辭令。”是以,古代開學儀式的第一課就是“正衣冠”。如今人們也喜歡讓孩子穿上漢服進行開學第一課教育,始于衣冠,達于博遠。
文物專家孫機先生認為,衣冠對于人們的意義,不僅僅是防寒遮體的物品,也是民族特色、文化修養的展現。與此同時,有着幾千年曆史的中國服飾文化,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代表,可謂是源遠流長。
歲月量衣
《說文解字》中有“初,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的說法,足見衣裳的重要。衣裳的出現是文明産生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時“衣裳”二字是指上衣下裳,由于古代紡織工具簡陋,布的幅面很窄,是以一件下裳就得用幾塊窄幅布橫拼起來,樣子像一幅腰圍。
加之古人素來敬畏天地與自然,他們将上衣分裁四片,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對應“十二月”。将歲月穿戴身上,是種美好的期待。漸漸地,這種古老的衣裳發展成了中國傳統服飾——漢服的重要部分。
在當代人的觀念中,漢服其實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泛稱,并非“漢朝的衣服”,也非“漢族的衣服”。自“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發易服”,漢服曆經了多個朝代的潤色,形制各樣。我們可以從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裡一探究竟,這是孫機先生參與策展的首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通史展。一針一線之間,盡現中國古代的藝術審美。
針線密碼
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發展離不開針與線的交織穿行。孫機先生指出,舊石器時代已經有骨針了。黃帝時“治其絲麻以為布帛”,線在這時候也出現了。此後,以麻和葛織物(古稱布)以及絲織物(古稱帛和錦)為主要材質的中國衣裳登上曆史的舞台。
麻布是世界上許多民族較早用于制作服裝的紡織品,如古埃及和兩河流域即是如此。但絲綢是中國的特産,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并大規模生産絲綢制品,形成了中國服裝獨特的外表形制。從西漢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産品,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對絲織物的不同織造方法形成了諸多品種,如多色織花的錦、表面光滑的緞、紋如冰的绫、薄而有孔的羅、輕薄的紗、斜紋的绮以及生絲織成的絹,此外還有通經斷緯的缂絲。對絲織物的美化,除了提花工藝以外,還有染色、印花、刺繡和畫畫等方式。在穿針走線中裁制五彩斑斓的華服,後人從中找尋與前人對話的密碼,完成文化傳承的嚴絲合縫。
華夏有禮
中國古代享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盛譽。唐代孔穎達在注釋《左傳》時曾經這樣解釋對中華民族的“華夏”的叫法:“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可見,衣與禮在古時是密不可分的。
商周時期,統治者推崇“禮制”,使服飾的等級區分系統化。秦漢時期在此基礎上,确立了一整套服飾制度,成為大一統王朝等級禮法制度的标志。衣冠制,後世相繼沿用,并進行了多次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上下身互相連屬的深衣。赫赫有名的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學習西北遊牧和半遊牧民族的服飾,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服飾大變革。
從南北朝到唐代,我國服飾由漢魏時的單一系統,變成華夏、鮮卑兩個來源之複合系統,由單軌制變為雙軌制,是服飾史上第二次大變革。
到清代,男子改着滿族服飾,華夏傳統服制斷檔,算是服飾史上第三次大變革。
孫機先生說,中國服裝史發展演變經曆了很長時間,内容非常豐富,我們要在漢服風潮中認識曆史、了解曆史,更要受到曆史的感動。複古不是往後看,是要增強文化自信,增加向前的動力。
天地風骨
現在,我們時常看到年輕人着各式各樣的漢服上街,但最初的深衣仍是漢服的不二代表。相對于前面提到的上衣下裳,深衣是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
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松,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系帶隐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有人把這些特點總結為八個字:平、中、交、右,寬、褖、合、纓,也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
漢服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以寓“天圓地方”。古人将天地藏于衣服,上有天,下有地,穿衣做人也要有規矩,“正衣冠”的意義也在于此。
勤勞智慧的先民憑借着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使服飾從無到有,從一進制到多元。中華民族秉承有根有底之氣,襟帶于錦繡天地間,流淌着或柔美或铮亮的中華風骨。
【在自然中感覺天地,于日常中收獲驚喜】
作 者:陳毓娟
嘉 賓:孫 機
編 輯:魚 語
簽 審:何 宇
林 純
制作人:汪 鑫
監 制:洪 琳
感謝: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END
世界精彩 盡在掌握
魅力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