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很多曆史迷應該都知道,泉州是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而如今,這個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了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

但就算是曾經盛極一時宋代經濟中心,申請《世界遺産名錄》這條路,泉州也走了二十年。

不過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偏安于福建一隅的城市,竟然有一座洛陽橋。

可仔細觀察,我們才發現,泉州的“河南元素”,又何止一座洛陽橋呢?

豫記| © 撰文

星芒| © 版式

01

洛陽和泉州

哪個才是真正的洛陽橋?

洛陽龍門大道上,有這麼一座橋,洛陽最火的應天門廣場就在它前面,但是這座橋的名字卻鮮少有人知曉。

它就是以洛陽命名的洛陽橋,從洛陽龍門站往洛陽市區走必經的一座橋。

但實際上,洛陽橋有三座。這三座橋相距很近,甚至在百米之内。

第一座洛陽橋,是新洛陽橋。橋的雙向車道上,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承載起新老城區跨河通行的交通重擔。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第二座洛陽橋,是老洛陽橋。它就在新洛陽橋西側,近的很,半分鐘能走到那兒。

老洛陽橋年齡已經很大了,現在隻能是非機動車通過,多是行人漫步其上,或有商販在上面活動。

新老洛陽橋并垮洛河兩岸,雙橋似飛虹。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第三座橋,則年代追溯要再久遠點。在唐朝時期,洛陽曾有座橋,同樣連接配接起洛河南北兩岸,也被命名為洛陽橋。

說起這座洛陽橋,就得先提起它的前身,洛陽的天津橋。

隋大業年間,隋炀帝曾派人在洛陽舊城南洛水渡口上建橋,用鐵索連接配接洛水南北,取名天津橋。

橋上設有一小亭,皓月當空時,亭四周碧水映出明月,這就是著名的洛陽八景之一——“天津曉月”。

隻可惜這天津橋毀于隋末一把大火。唐朝時重建此橋,将鐵索橋改為石橋,并命名為洛陽橋。

這就是洛陽橋名字的由來。

衆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洛陽一覽橋亭盛景,例如咱的新鄭老鄉白居易,就曾在這裡發出“津橋東北鬥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的贊歎。

這座文人墨客曾借景抒情的洛陽橋,曆經連綿戰火與朝代變遷,已是“似這般都付與斷壁殘垣”,孤零零立于洛河河床内。現在,也隻能在其他兩座洛陽橋不遠處看見遺址。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三座洛陽橋距離雖相近,但曆史淵源卻已跨越千年。

不過這三座橋都不怎麼出名,百度搜尋洛陽橋,第一個跳出來的相關詞條,竟然來自千裡之外的泉州。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前兩天,泉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而泉州洛陽橋則是22個遺産點的終點。

這也不禁讓人好奇,為啥洛陽的名字會在遠隔千裡的泉州出現,泉州和洛陽之間又有什麼樣的聯系呢?

02

生在南方,卻很“中”

說到泉州的洛陽橋,就不得不從“衣冠南渡”說起。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西晉末年,匈奴人的鐵蹄踏進了古都洛陽,晉懷帝被俘,王公士民被殺的更是不計其數。

大家一看,皇帝沒了,侵略者又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活不下去了呀,那就隻好逃。

可是往北逃不了,那是匈奴人的地盤,隻能往南跑,于是大家就拖家帶口的往南邊去了。

樹挪死,人挪活,隻要人活着,總是有辦法的。

中原作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總是戰亂不斷。

永嘉之亂、五胡亂華、黃巢之亂……每一次戰火一起,百姓的生活便難上加難。

是以越來越多逃難的北人在南方落腳,紮根。于是他們就變成了如今許多閩南人的先祖,最典型的就是“開漳聖王”——唐朝首任漳州刺史陳元光,就是河南光州人。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福建雲霄縣陳政、陳元光父子雕像

但是去國懷鄉總歸是天下中國人共同的情思。是以在泉州,南遷的中原人就以故都洛陽命名了這座“洛陽橋”。

洛陽橋——一座身在泉州名源洛的“海内第一名橋”。

這座橋,能得到如此高的贊譽,當然有它的獨特之處。

我們的祖先在宋代從中原搬到這之後,就嚴格遵守“要想富先基建”的宗旨,撸起袖子就蓋了這麼一座建在海上的橋。

作為種花家的兔子,我們搞基建的能力真的是從古至今都沒的說。

“洛陽橋”長達兩公裡,還全部都用石頭建好的。這長度跟港珠澳大橋幾十公裡一比,看上去就像個小嬰兒,但是和同為四大古橋的其他三位一比,它真的算是個“巨橋”了。盧溝橋兩百多米,趙州橋六十多米,廣濟橋最長,也才五百多米。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而且這座橋的“售後服務”也強得不像話,經曆無數海浪潮汐台風戰火,依然堅挺如初。

怪不得都說咱們是“基建狂魔”,這一看就是世代相傳的血脈基因嘛!

像洛陽橋這樣的“中原元素”,在泉州還有很多。洛陽橋下是洛陽江,洛陽江流經的地方叫洛陽古鎮。而洛陽古鎮裡,洛陽石雕、洛陽醫院、洛陽派出所、洛陽供電廠、洛陽集貿市場、洛陽華僑聯誼會、洛陽小吃部……數不勝數,就像是又一次回到了洛陽一樣。

泉州方言裡把“客人”讀成“人客”[音:Lang3(第3聲) kei4(短促第4聲)],這個“客”的讀音就和我的洛陽小夥伴平時說的很像。

泉州生在南,長在南,語言卻透露着中原韻味。用句玩笑話說,泉州真可以算得上是洛陽分洛了。

03

泉州被世界矚目

下一個會是開封嗎?

以“洛陽橋”為終點的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産——“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22個遺産點,向世人展示了泉州繁華海洋商貿的冰山一角。

從北方到南方,從中原到沿海,宋元時期泉州的繁榮離不開經濟重心的轉移。

一向以開放聞名的北宋,當然沒有“放過”出口貿易與航運,利用泉州優勢,在其城南設立了市舶司。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你可能想象不到,當時泉州的對外通商貿易已達 31 個國家和地區。

這個名号不太響的地方,在北宋,一度超過明州(今浙江甯波),僅次于廣州,并列成為國家海運大港。

到了南宋更是了不得,加上政治重心南遷到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泉州終于不負衆望,赢得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稱号。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說起來,南宋政府可得感謝泉州,畢竟當時海上交通貿易占了财政收入的 1/3,泉州是妥妥的GDP重要貢獻者。後來,泉州輝煌了很久。

說起宋朝,另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是開封。

作為北宋的政治中心,它除了各種行政機關以外,還遍布着商店和娛樂場所。

不管是雜貨鋪一類的日用品店還是金銀鋪、珠寶鋪一類的奢侈品店,應有盡有。

甚至,還有瓦子、醫者街、禦街、曲院街等提供特定服務的地方。

著名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當時開封主要河流之一——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至今仍令人震撼。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皇城開封也出現在各大影視劇裡,前兩年大火的《清平樂》就記錄了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

可以這樣說,北宋的開封和泉州,就相當于如今的北京和上海。

同為當時的“一線城市”,今時不同往昔,泉州在經濟上已然領先,還成為了世界遺産,備受矚目。

這背後離不開泉州政府的努力。

相信不會再有一個城市,像泉州一樣如此重視文化遺産。

洛陽分“洛”的泉州,到底有多少河南血統?

二十年來,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政府高位推動泉州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千人講解志願者、千人一線巡查員,保護、維護遺産已經成為全體泉州人民的共識。

對比之下,這一方面,開封是落寞的。

古老的城牆燈影變化,錯落的胡同人群熙攘,遊客來了又走,開封依然隻是開封。

我想說,事在人為,既然泉州成了世界遺産,開封怎麼不能是下一個呢?

(圖檔來源于網絡)

推薦閱讀

在生命孤島,他們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

新鄉打響防汛保衛戰,我們對她了解多少?

© THE END

投稿郵箱:

商務合作:13783607123(微信同号)

區域合夥人招募:18515208527

豫記系頭條号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