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解放軍八大軍區對調。對調之前,毛主席是經過慎重考慮的,為了避免司令員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出現消極因素,毛主席下定決心,要求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在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過程中,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與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對調。對調完成後,李德生擔任了沈陽軍區司令員,而陳錫聯則擔任了北京軍區司令員。

八大軍區對調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陳錫聯逐漸受到重用,1974年,陳錫聯成為軍委六人小組成員,1976年更是代替葉元帥主持軍委工作,執掌三軍。不過,1980年,陳錫聯卻主動辭職,把機會讓給了更多的年輕人。那麼,陳錫聯身上都有什麼故事呢?
陳錫聯出生于1915年,14歲就開始參加紅軍,後來他進入鄂豫皖蘇區,被編入了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蘇區,陳錫聯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的曆次反“圍剿”,并在1935年跟随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1936年,陳錫聯跟随紅四方面軍到達陝北。抗日戰争以及解放戰争時期,陳錫聯都有精彩表現,尤其是解放戰争時期,陳錫聯率領部隊參加了淮海戰役,并在雙堆集包圍了國民黨的王牌部隊十二兵團,全殲了十二兵團。
新中國成立後,陳錫聯擔任了炮兵司令員,為建國初期解放軍的炮兵發展做了很多工作,1955年授銜時,他被授予上将軍銜,成為開國上将。授銜之後不久,陳錫聯被調到沈陽軍區,擔任了沈陽軍區司令員。在沈陽軍區,陳錫聯一幹就是十幾年,直到1973年的到來。
1973年12月,在一次軍委會上,毛主席認為八大軍區的司令員有必要對調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呢?毛主席老人家高瞻遠矚,他認為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待久了容易出事,尤其是軍區司令員,掌握一個軍區的大權,待久了容易出現消極因素。為了防患未然,毛主席訓示八大軍區的司令員對調。
對陳錫聯來說,當時他已經在沈陽軍區待了14年了,屬于主席口中長時間待在同一個地方的人,當然,陳錫聯也完全贊同主席提出的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的提議,不久後,他就與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李德生完成對調,開始執掌北京軍區。
對調完成後,陳錫聯越來越受到重用,第二年,也就是1974年,他就進入了軍委六人小組,成為小組成員,開始參與軍委的日常事務。1975,陳錫聯出任了副總理,成為副國級幹部。1976年,主持軍委工作的葉元帥因病休養,軍委急需一位既懂軍事又忠誠可靠的人主持。陳錫聯兩年前就已經成為軍委六人小組成員,既熟悉軍務,又忠誠可靠,而且還是開國上将,是以他再次受到重用,代替葉元帥主持軍委的日常事務,執掌三軍,直到1977年2月。
在這之後,陳錫聯繼續擔任了副總理的職務,随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成為國家的重心,陳錫聯也繼續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建言獻策。不過,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以後,陳錫聯卻主動辭去了職務,自此之後回歸平淡的生活。
當時陳錫聯已經65歲,他認為自己是一位“馬上将軍”,革命年代南征北戰,沒有機會讀書。而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都需要有學識的年輕人,是以自己主動辭職,把機會留給更多的年輕人,讓年輕人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抱負。陳錫聯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的高風亮節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