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東漢末年的枭雄曹操,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他軍政才能出衆,熱愛文學創作,且性格果斷狠辣。對于人才,曹操一向非常重視,當年劉備歸附于他,他沒有聽從郭嘉、程昱的勸告将其除掉;後來關羽無奈投降于他,他又放任其回到劉備身邊,可見其對于人才是相當愛惜的。

不過,其實曹操在放走劉備、關羽後也極其後悔,隻能說這兩人确實運氣極佳,才能逃過一劫。相比之下,其他人就難以如此幸運了。在曹操叱咤風雲、縱橫天下的數十年中,不少人才盡管非常優秀,但還是慘遭曹操誅殺。那麼,曹操都殺過哪些人才,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曹操一生所殺的武将當中,知名度最高的無疑就是被民間認為武力冠絕三國的呂布。建安三年(198),曹操攻破下邳,俘虜曾經不可一世的呂布,而淪為階下囚的呂布為了自保便勸說曹操道:“明公所患不過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将步,令布将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面對呂布的主動請降,曹操确實有些心動,畢竟單從能力上說,呂布确實十分骁勇。不過,此時劉備及時提醒,讓曹操想想曾經作為呂布主公的丁原和董卓。一番斟酌後,曹操終于還是由于呂布反複無常而下令将其缢死。
和呂布一同遭誅的還有陳宮和高順。陳宮曾經因為力主奉曹操為兖州刺史而得到曹操的重用,但他卻趁着曹操外出迎呂布入主,并在此後一直對呂布不離不棄。呂布敗亡後,陳宮一心求死,而曹操也在其死後善待了其老母和妻兒。陳宮的智謀在當時堪稱一流,而高順的統兵能力也極為優秀,他所率領的陷陣營戰鬥力極強。呂布死後,對其忠心耿耿的高順拒絕投降,又始終一言不發,曹操隻得忍痛将其誅殺。
不管是征讨呂布,還是之後與袁紹争霸官渡,曹操的背後始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便是荀彧。這個被曹操拿來和漢初名臣張良相提并論的賢臣盡管盡力輔佐曹操,但其根本目的是希望曹操興複漢室。是以,當曹操準備進爵魏國公時他明确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也是以和曹操産生了裂痕。盡管《三國志》中記載荀彧是因憂慮而死,但《魏氏春秋》卻表示當時曹操送了個空食盒給荀彧,荀彧随即飲毒自盡。
在曹操殺害的衆多人才中,楊修或許并不屬于最出色的那一檔,但一定是受到後世讨論最多的一個。提到楊修之死,人們往往會馬上想到“雞肋”這一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著名典故。當年曹操征讨漢中未果,便下令道:“雞肋。”當時衆人不解其意,唯有主簿楊修猜到曹操的意思是漢中就猶如雞肋一般,吃着沒什麼滋味,但丢掉又可惜。
類似雞肋的故事還有不少,都是在展現楊修機智聰慧,能夠揣摩曹操的心意。不過,其實真正導緻楊修被殺的原因并非是他智慧過人,遭到曹操猜忌和厭惡,而是他參與到了無比兇險的奪嫡之戰中。自從曹操長子曹昂去世,其繼承人之争便主要分為曹丕、曹植兩派,楊修輔佐曹植,多次幫助其通過曹操設定的考驗,這才真正觸怒了曹操。建安二十二年(217),曹丕在奪嫡之戰中勝出,被封為世子,而楊修則在兩年後被曹操處死,享年四十五歲。
官渡之戰中,曹操之是以能夠以弱勝強,許攸的幫助功不可沒。許攸與曹操、袁紹自幼便認識,後來他投奔袁紹,家人卻因為違法被逮捕。對此感到不滿的許攸臨陣投敵,向曹操獻上了襲擊烏巢糧倉之計,此計直接扭轉了戰局,助曹操赢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官渡之戰後許攸極度膨脹,不但不分場合地直呼曹操小名“阿瞞”,還表示如果不是自己,曹操根本無法拿下河北之地。到了後來,許攸又在一次路過邺城城門時對身邊人說曹操如果沒有自己根本進不了這座城。面對許攸幾次三番的挑釁和輕慢,曹操終于忍無可忍,于是将其收入牢中殺害。
曹操喜愛文學,上文提到的曹丕、曹植也在文學方面很有成就,他們父子三人與“建安七子”共同被認為是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而在“建安七子”當中,作為孔子後人和當時名士的孔融同樣死于曹操之手,他之是以被殺,主要是由于平日裡經常和曹操唱反調,且熱衷于抨擊時政、批判曹操。
綜上所述,曹操所殺的許多人才當中,有的是不值得招入麾下,如反複無常的呂布;有的是甯死不願為自己效力,如陳宮、高順;有的則是與自己存在觀念沖突,或是惹怒了自己,如荀彧、楊修、許攸、孔融等等。總的來說,曹操的“愛惜人才”準确來說是愛惜對自己有價值,且不讓自己太過厭惡的人才,對于這種人,曹操才會大力籠絡、真心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