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國家圖書館與孔子博物館共同主辦的“《論語》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讨會在孔子博物館召開,來自國家圖書館、北京市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杭州市文物遺産與曆史建築保護中心、孔子研究院、江西考古研究院、泰州學院等機關的專家參加了活動,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等嘉賓為活動緻辭。
本次研讨會是孔子博物館年度重點展覽《論語》主題展的學術延伸部分。《論語》主題展由國家圖書館、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博物館共同主辦,共彙集多家文物收藏機關的371冊/件實物展品,包括曆代《論語》典籍文獻、儒家石經拓本(拓片)、考古發掘出土《論語》木簡、唐寫本《論語》長卷和外文《論語》譯著等珍貴文物。展覽已于今年7月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2021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重點推介項目。

孔子博物館舉辦《論語》主題展,并召開“《論語》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讨會,運用館藏文物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曆史說話,是文博人對此命題的積極探索與回應。
本次研讨會的主題為“《論語》及其當代價值”,着重探讨如何在當代語境下闡發《論語》,挖掘和弘揚儒家文化的現代價值,诠釋傳統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相融的部分,推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論語》主題展陳列有《熹平石經》《開成石經》《太學石經》《乾隆禦定石經》中的《論語》拓本拓片,是國内首次《論語》石經拓片的聯合展出。針對在展展品,特邀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特聘講座教授虞萬裡作了題為“《熹平石經》的刊刻與《論語》殘石的發現”的報告,分享了多年來對于熹平石經的研究心得,揭示了熹平石經背後的曆史脈絡、研究曆程,闡明了熹平石經及《論語》的獨特曆史價值、文化價值。
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作了題為“《論語》作為‘文明’象征意義”的報告,指出《論語》凝結了孔子生前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代表了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發展高度,使國人認識到中華文明是一種特殊的文明傲然屹立于東方。
本次展覽展出的外文《論語》譯本、《論語》古籍善本、《熹平石經》中《論語》拓片等多件珍貴文物,皆為國家圖書館所藏。研讨會上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專家趙大瑩以“國家圖書館藏17—19世紀《論語》譯本談”為題作了精彩分享,針對國圖所藏外文《論語》譯本,介紹了其曆史背景及學術前沿研究。
江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結合展覽中的出土漢簡等材料,介紹了2016年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的《論語》漢簡、“孔子屏風”等文物的出土情況及研究現狀。與會者得以一窺失傳已久的《齊論語·知道》篇風采。
泰州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子藏》編纂委員會委員劉佩德主講題目為:“從文獻角度談對儒家學派的認知”,以文獻為切入點,結合曆史與當下暢談了對儒家學派的新認識。
專家們對孔子博物以博物館語言闡發《論語》思想的有益嘗試予以了充分肯定,指出學術研讨會結合展覽舉辦的方式對于踐行“兩創”實踐十分有益。并希望孔子博物館能将研讨會的學術成果應用于未來的實際工作中,用博物館語言講好孔子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打造更多精品特色展覽。(中國日報山東記者站)
來源: 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