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27種毒蛇都有哪些? 27、灰藍扁尾海蛇:藍灰扁尾海蛇(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為爬蟲綱有鱗目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 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

中國27種毒蛇都有哪些?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大,這也孕育了很多的動植物,其中,蛇類資源豐富,毒蛇品種也比較多。據統計,我國有27中毒蛇,也有說更多,但一些是不長見的毒蛇,很多名字大家也不知道,下面毒蛇網小編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中國中毒蛇有哪些品種。希望各位蛇友會喜歡:

一下毒蛇排名無先後循序,為随機排名,不代表毒性和其他性質排名;

1、銀環蛇:俗稱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等。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毒性極強,為陸地第四大毒蛇。銀環蛇全身體背有白環和黑環相間排列,白環較窄,尾細長,體長1,000—1,800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幼體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較高,橫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較尖。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尾下鱗單行。

2、竹葉青蛇:又名青竹蛇,焦尾巴。竹葉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蝮亞科的一種,屬于竹葉青蛇屬。竹葉青蛇是一種美麗的毒蛇,全身翠綠,眼睛多數為黃色或者紅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條線,有點像貓的眼睛,尾巴焦紅色,觀賞價值極高。 頭大、三角形,頸細,頭頸區分明顯。頭頂具細鱗;左右鼻間鱗不相切,由細鱗分開;背鱗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鱗,中段19-21(偶有23)行。除少數為卵生外,絕大部分品種為卵胎生。

3、五步蛇:尖吻蝮又稱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華蝮等,尖吻蝮(學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單型蛇,屬下尖吻蝮的幼蛇隻有尖吻蝮(D.acutus)一個品種。是亞洲地區内相當著名的蛇種,尤其在台灣及華南一帶更是自古已備受重視的蛇類。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确認。

4、眼鏡王蛇:别名山萬蛇、過山峰、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标等。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于獨立的眼鏡王蛇屬。

5、舟山眼鏡蛇:别名:中華眼鏡蛇,白頸烏,包呼,蝙蝠蛇,扁頸蛇,扁頭,中華眼鏡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鏡蛇,在廣東、廣西、香港俗稱飯鏟頭,台灣則稱之為飯匙倩、飯匙铳、膨頸蛇。屬于眼鏡蛇科,分布于中國南部、台灣和中南半島的中低海拔地區。

6、金環蛇:金環蛇(學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稱金甲帶、金包鐵、金腳帶、花扇柄(客家話)、雨傘柄(潮州話)或佛蛇等,是環蛇屬的一種,是毒性很強的蛇。金環蛇是一種具前溝牙的劇毒蛇,與眼鏡蛇、灰鼠蛇合稱“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種。金環蛇分布于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

7、白眉蝮蛇:白眉蝮蛇,所屬動物界,是蛇的一種,有鱗目、蛇科、白眉蝮蛇屬動物。白眉蝮蛇學名: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白眉蝮蛇多分布于東北長白山一帶.毒性很強,行動緩慢,毒牙為前管牙,2到4顆,體長750mm左右。

8、黒眉蝮蛇:蛇島位于大連市旅順口區西北面的渤海之中距旅順港25海裡總面積約I平方公裡。在山東省煙台市長島列島中的大小黑山島上也有分布。

9、灰藍扁尾海蛇:藍灰扁尾海蛇(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為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灰海蛇、火燒蛇。分布于孟加拉灣到馬來半島沿海、巴巴新幾內亞、澳洲、菲律賓、斐濟、東加、日本沿海以及台灣沿海等地,多生活于海水生活以及夜晚在沿岸沙灘、岩礁間。扁尾蛇毒性劇烈,但很少咬人。

10、原矛頭蝮蛇:又名老鼠蛇、龜殼花、惡烏子、筍殼斑,原矛頭蝮(學名: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又名為龜殼花(學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烙鐵頭、筍殼班等、老鼠蛇和惡烏子等,是台灣六大毒蛇之一。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龜殼花常與無毒的拟龜殼花混淆,拟龜殼花的頭部較圓。

11、圓斑蝰蛇:圓斑蝰蛇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對彎曲的毒牙,閉嘴時平卧口内,随同張口而豎立,産于中國南方各省。

12、喜瑪拉雅白頭蛇:喜馬拉雅白頭蛇是中國27種毒蛇中毒性較強的一種,在青藏高原一帶曾經出現過 。首位發現喜瑪拉雅白頭蛇的是一名歐洲探險家李奧拿度·費亞,直至1888年生物學者保蘭格(GeorgeAlbertBoulenger)正式将白頭蝰屬命名為(Azemiops)。

13、白唇竹葉青:白唇竹葉青(學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頭部呈三角形,頸細,形似烙鐵。頭頂具細鱗,吻側有頰窩。上颌僅具白唇竹葉青管牙,有劇毒。體背鮮綠色,有不明顯的黑橫帶;腹部黃白色。體最外側自頸達尾部有一條白紋;上唇黃白色。鼻間鱗大;鼻鱗與頰窩間一般無鱗片。主要分布于東亞及東南亞的中南半島。

14、莽山烙鐵頭蛇:莽山烙鐵頭蛇(拉丁學名:Protobothrops mangshanensis)是中國的特有的巨型毒蛇種,俗稱“小青龍”。莽山烙鐵頭蛇全長可達2m,是具有管牙的毒蛇,通身黑褐色,其中間雜着極小黃綠色或鐵鏽色點,構成細的網紋印象;背鱗的一部分為黃綠色,成團聚集,形成地衣狀斑,與黑褐色等距相間,縱貫體尾;左右地衣狀斑在背中線相接,形成完整橫紋或前後略交錯。頭部為三角形,略大,有頰窩,看上去像是一塊烙鐵,故得此名。是已知的毒蛇類裡的最大型蛇種,已經發現的莽山烙鐵頭蛇的活體,最重的為8.5kg。

15、矛頭蝮蛇:矛頭蝮是蛇亞目蝰蛇科蝮亞科下的一個有毒蛇屬,主要分布在中美洲及南美洲地區。矛頭蝮蛇是南美洲和中美洲最危險的毒蛇,所有的蝮蛇中它的體型最大,速度最快,注入的毒液也最多。奧斯丁這次的任務就是到野生世界去拍攝一條這樣的毒蛇。

16、青環海蛇:青環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溝牙類劇毒蛇。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黃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環帶55—80個。生活在海洋中,善遊泳,捕食魚類,卵胎生。分布于中國遼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台灣近海。

17、中介蝮蛇:中介蝮為蝰科亞洲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七寸子、七寸蛇、麻七寸、紮嘎勒賣圖.毛蓋。分布于亞洲中部俄羅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山西、内蒙古、陝西、甘肅、青海、甯夏、新疆等地,多生活于北疆,多栖息于海拔900-1650米低山石隙或灌叢。

18、麗紋蛇:麗紋蛇(學名:Calliophis macclellandi)為眼鏡蛇科麗紋蛇屬的爬行動物,俗稱為環紋赤蛇,是一種劇毒的毒蛇,我國分部比較少。

19、西藏竹葉青蛇:西藏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tibetanus)為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爬行動物,是中國的特有蛇類物種。主要分布于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西藏聶拉木。

20、環紋海蛇:環紋海蛇(學名:Hydrophis fasciatus)是一種有劇毒的蛇類,為眼鏡蛇科海蛇屬的爬行動物。分布于印度、緬甸沿海、泰國灣、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幾内亞沿海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海南、福建沿海等地。

21、菜花原矛頭蝮蛇:菜花原矛頭蝮(學名:Protobothrops jerdonii)為蝰科原矛頭蝮屬的爬行動物,俗名菜花烙鐵頭、菜花蝮、菱斑竹葉青。 分布于印度、緬甸、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山西、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等地,多生活于海拔較高的山區或高原、常栖于荒草坪、耕地内、路邊草叢中、亂石堆中或灌木下以及亦見于溪溝附近草叢中或幹樹枝上。

22、中華珊瑚蛇:習 性 夜間活動為主,神經毒,性情溫馴,喜歡栖息山區底層落葉堆中。體形特征 小型蛇類,最大可達98公分,主要特徵頭後方有一寬明顯的白色環帶,身體紅色為主,全身散布着黑色的黑環帶,外側有黃色細邊。

23、台灣烙鐵頭蛇:台灣竹葉青蛇(學名:Trimeresurus gracilis)為蝰科竹葉青蛇屬的爬行動物,俗名台灣烙鐵頭、菊池氏龜殼花,是台灣的特有物種。分布于台灣本島,主要栖息于高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箭竹平原、流溪和山徑附近石堆中。

24、烏蘇裡蝮蛇:烏蘇裡蝮蛇(A gkist rodon ussurensis) ,俗名土球子、草上飛、七寸子。屬蝰蛇科(Crotalidae) ,蝮蛇亞科,蝮蛇屬(A gkist rodon) 。分布于遼甯、吉林、黑龍江。國外分布于俄羅斯遠東地區,北韓。繁殖方式卵生。

25、白頭蝰:白頭緬蝰(學名:Azemiops feae)為蝰科白頭蝰屬的爬行動物,俗名白缺蝰。分布于緬甸、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湖北、甘肅等地,常見于丘陵及山區以及栖息于山區草地、麥田蘭草堆下、路邊、碎石地、稻田、甘蔗田邊及甘薯地旁的草叢中。其生活的海拔範圍為100至2220米。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緬甸。

26、圓斑蝰蛇:圓斑蝰蛇上颚骨短而高,附生一對彎曲的毒牙,閉嘴時平卧口内,随同張口而豎立,産于中國南方各省。

<h1 class="ql-align-center"> 27、灰藍扁尾海蛇:藍灰扁尾海蛇(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為爬蟲綱有鱗目眼鏡蛇科扁尾海蛇屬 動物,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的海域,栖息于海洋之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