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因為這篇比較國内外豬品種的文章太長,就拆成了兩篇來發,請見諒)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氣候各異,生存着種類較多的野豬,加上各地區農業生産條件和耕作制度的差異,社會經濟條件的不同給豬種的形成提供了不同的條件和要求。經過勞動人民的選育形成了許多優良的豬種和類型。
據全國豬種普查統計,我國有地方品種100多個,其中著名的地方良種有68個,是世界上豬種最多的國家。

常見的優良豬種如下:
<h1>(一)民豬</h1>
民豬屬華北型豬種。分布在東北全區,有大(大民豬)、中(二民豬)、小(荷包豬)三種類型。
民豬全身被毛黑色,頭中等大,面直長,耳下垂,背腰平直,四肢粗壯,後軀斜窄,冬季身生絨毛,豬鬃良好。
成年公豬體重200千克左右,母豬150千克左右,育肥豬300日齡體重可達136千克,屠宰率71.5%。
民豬的優點:
繁殖力高,發情明顯,适應性強,特别能适應嚴寒氣候,耐粗飼,肉質好,抗病力強。
民豬的缺點是飼料使用率較低,皮過厚,肌肉不豐滿。
民豬與其他豬的正、反交都表現較強的雜種優勢。以民豬為基礎培育成的哈白豬、新金豬、三江白豬和天津白豬均能保留民豬的優點。
民豬具有抗寒力強、體質強健、産仔數多、脂肪沉積能力強和肉質好的特點,适于放牧和較粗放的管理,與其他品種豬進行二品種和三品種雜交,所得雜種後代在繁殖和育肥等性能上均表現出顯著的雜種優勢。民豬脂肪率高,皮較厚,後腿肌肉不發達,增重較慢。
<h1>(二)太湖豬</h1>
太湖豬是世界上産仔數最多的豬種,也是我國豬種繁殖力強、産仔數多的著名地方品種,享有“國寶”之譽。
太湖豬屬于江海型豬種,産于江浙地區太湖流域,蘇州地區是太湖豬的重點産區。
其中産于上海市嘉定區的“梅山豬”,松江區的“楓泾豬”,浙江省嘉興、平湖的嘉興黑豬,江蘇省武進的“焦溪豬”,靖江市的“禮士橋豬”,崇明、啟東、海門一帶的“沙湖頭豬”均屬此類。
太湖豬體形較大,體質疏松,頭大額寬,面部微凹,額部有皺紋。如焦溪豬按皺紋多少、深淺可分為大花臉和二花臉。耳大皮厚,耳根軟而下垂。背腰寬而微凹,胸較深,腹大下垂,臀寬而傾斜,大腿欠豐滿,後軀皮膚有皺褶,全身被毛稀松,毛色全黑或青灰色,四肢、鼻均為白色。奶頭一般為8~9對。
繁殖能力強,一般初産母豬每豬每窩産活仔10頭以上,經産母豬産活仔14頭以上,斷奶育成12頭以上,初生重0.7千克,仔豬45日齡斷奶窩重在100千克左右,2月齡斷奶重9千克左右。6月齡體重約為65~70千克。适宜屠宰體重為75千克左右,屠宰率為67%。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母豬110千克左右。
太湖豬特性之一是繁殖性好,尤以二花臉、梅山豬最高,其初産平均12頭,經産母豬平均16頭以上,三胎以上,每胎可産20頭,優秀母豬窩産仔數達26頭,最高紀錄産過42頭。
太湖豬性成熟早,公豬4~5月齡精子的品質即達成年豬水準。母豬2月齡即出現發情。據報道,75日齡母豬即可受胎産下正常仔豬。
太湖豬護仔性強,泌乳力高,起卧謹慎,能減少仔豬被壓。仔豬哺育率及育成率較高。
太湖豬特性之二是雜交優勢強。太湖豬遺傳性能較穩定,與瘦肉型豬種結合雜交優勢強,最宜作雜交母體。目前,太湖豬常用作長太母本(長白公豬與太湖母豬雜交的第一代母豬)開展三元雜交。實踐證明,在雜交過程中,杜長太或約長太等三元雜交組合類型保持了親本産仔數多、瘦肉率高、生長速度快等特點。由于太湖豬具有高繁殖力,世界許多國家引入太湖豬與本國豬種進行雜交,以提高本國豬種的繁殖力。
太湖豬特性之三是肉質鮮美獨特。太湖豬早熟易肥,胴體瘦肉率38.8%~45%,肌肉pH 值為6.55,肉色評分接近3分。肌蛋白含量23%左右,氨基酸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蛋氨酸及蘇氨酸含量比其他品種高,肌間脂肪含量為1.37%左右,肌肉大理石紋評分3分。
<h1>(三)陸川豬</h1>
陸川豬屬華南型豬種。因原産于廣西東南部的陸川縣而得名,現主要分布于玉林、欽州、梧州等地,有陸川豬、公館豬、楊梅豬、太平豬等不同品群。
其體形可用“矮、短、肥、寬、圓”五個字來形容。毛色黑白相間,頭、耳、肩、臀、尾為黑色,鼻端、下頰、肩胛、胸腹及四肢均為白色,在黑白交界處有一條4~5厘米白毛黑皮的“暈”。陸川豬皮薄,被毛短、細、稀疏,頭較短小,嘴中等長,面微凹或平直,額較寬有橫紋或菱形紋,耳小向外平伸,胸深,背腰寬、凹陷,腹大拖地,臀短多傾斜,尾粗大,後腿有皺槽,四肢粗短,乳頭6~7對。
母豬繁殖力高,平均窩産仔12頭以上,而且母性好,豬遺傳力穩定。陸川豬生長速度慢,飼養報酬低,一般飼養條件下,生長期平均日增重為321克,飼養報酬為4.13∶1 (陸川豬耗料高,主
要原因是陸川豬生長慢、飼料營養水準低)。成年豬平均屠宰率為76.3%。按規模養豬,生長發育明顯加快。陸川豬皮薄肉嫩、肉質味道好,胴體瘦肉率為36.7%。
<h1>(四)金華豬</h1>
金華豬屬華中型豬種,産于浙江金華地區的義烏、東陽和金華。金華豬具有“兩頭烏”的毛色特征,又稱“華中兩頭烏豬”。
金華豬的毛色遺傳性比較穩定,以中間白、兩頭烏為特征,毛色純正,在頭頂部和臀部為黑皮黑毛,其餘多處均為白皮白毛,在黑白交界處有黑皮白毛呈帶狀的“暈”。金華豬體形不大,背微凹,腹圓而微下垂,臀較傾斜。
成年公豬體重140千克左右,母豬110千克左右,平均産仔數14頭多,育肥豬8~9月齡體重達63~76千克,屠宰率72.6%。
金華豬的主要優點是品質好,肌肉顔色鮮紅,系水力強,細嫩多汁;皮薄骨細,頭小肢細,胴體中皮骨比例低,可食部分多;繁殖力高,平均每胎産仔14頭以上,繁殖年限長,優良母豬高産性
能可持續8~9年,終生産仔20胎左右;乳頭數多,泌乳力強,母性好,仔豬哺育率高;性成熟早,小母豬在70~80日齡開始發情,105日齡左右達性成熟。公、母豬一般5月齡左右即可配種生産;
适應性好,耐寒耐熱能力強,耐粗飼,能适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環境,多次出口到日本、法國、加拿大、泰國等國家。
金華豬的缺點是體形不大,初生重小,生長較慢,後腿不夠豐滿。
金華豬早熟易肥,有闆油較多、皮下脂肪較少的特征,适于腌制火腿。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