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裡說:魚的記憶隻有7秒,轉一個身,就忘記了身後的風景。再狹小的魚缸也是魚兒的廣袤天地,裡面永遠有值得探索的新奇空間。
故事給你編造了一句美麗的謊言,讓你毫無内疚,心安理得地把魚兒禁锢在魚缸裡。可是,這句謊言錯得太離譜,隻有7秒記憶的魚兒,生命的時長可能也超不過7秒。
事實與謊言絕然相反,魚類的記性,無論是短期記憶還是長期記憶都非常好,它們記得住去哪裡找食物,記得住經曆過的危險,也記得住回家的路。
從水族館裡圈養的金魚,到内陸小溪中的彩虹魚,再到海洋裡的蝦虎魚,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魚類有着同樣傑出的記憶力。

<h1>水族館裡的金魚</h1>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做課程實驗,他們要研究普通金魚(Carassius auratus)的色覺分辨率。學生們從水族館借來了一批觀賞金魚,每一條金魚配置設定了一支不同顔色的吸管,每天用金魚專用的彩色吸管給它喂食。實驗發現,金魚有敏銳的色覺分辨率。喂食幾天後,每條金魚都認識了自己專用吸管的顔色,看見喂食吸管伸進魚缸時,馬上遊到自己的吸管邊等待食物,準确無誤。
課程實驗結束後,金魚群被送回來水族館。到了第二年,學生們做動物行為的另一項研究,又從水族館借來金魚。這批金魚中有去年參加色覺實驗的老金魚,還有一些新來的金魚。當喂食的彩色吸管伸進魚缸時,去年的老金魚馬上遊到了自己專用顔色的吸管旁邊,等待喂食,沒有一條金魚跑錯了位置。隔了1年的時間,金魚仍然記得以前投食的那根吸管,而人工飼養金魚的平均壽命也不過隻有6、7年。
你要跟金魚比試記憶力嗎?試想一下,你是否記得去年此時,吃飯用的筷子的顔色?
相比于生活安穩吃喝不愁的圈養金魚來說,野外生活的魚類觀察力和記憶力更強,我們先來看看淡水魚的記憶力。[頭條-法蘭西is培根-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其他平台]
<h1>溪水裡的彩虹魚</h1>
澳洲昆士蘭大學團隊,在附近的一條小溪裡,捕捉到一群虹銀漢魚(Melanotaenia duboulayi),這種魚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彩虹魚。彩虹魚的眼角蓋了個紅點,平均身長隻有5厘米,是種生活在澳洲的土著淡水魚。
團隊特制了一個200×30×30厘米的魚缸,魚缸中間拉一張大網,漁網四周緊貼魚缸邊緣,不留一絲縫隙,隻在漁網的中間挖開一個直徑2厘米的洞。漁網最初停留在魚缸最右邊,當彩虹魚放入魚缸後,漁網開始從右邊往左邊勻速移動,移動到一趟需要30秒時間。漁網運作到距離左邊末端3厘米處停止,保持60秒。如果彩虹魚在這90秒的時間内找不到逃生的孔洞,就算失敗,實驗重新開始。
團隊把彩虹魚分成5條一組,每組魚群進行5次漁網捕捉測試。第1次實驗時,魚群驚慌失措,絕大部分都被漁網困在魚缸的一角逃不出去。10組魚群中,隻有唯一一組魚群中的兩條魚發現了漁網洞,成功逃離。實驗繼續進行了幾次以後,魚群逃離漁網的成功率大幅增加,當看到有同伴從漁網洞口逃離漁網後,剩下的魚兒也會追随着成功者的腳步從漁網洞口遊出。實驗進行到第5次的時候,所有的彩虹魚都能在90秒的時間内成功逃離。
實驗重複的次數越多,魚群逃離漁網的時間越短。頭5次實驗中,魚群的平均逃離時間為74秒,到下一個5次實驗,魚群的逃離時間減少到了47秒。
漁網已經困不住彩虹魚了,每條魚都記住了漁網中間的那個洞。測試還沒有結束,過了11個月後,彩虹魚再次被放入實驗魚缸。此時,再次看到移動漁網的彩虹魚表現得很淡定,第一次測試中就找到了漁網中的孔洞,成功逃離了漁網。彩虹魚的逃離速度跟11個月前的速度差不多,那段危險經曆的記憶完好無損。
令人咂舌的是:彩虹魚的壽命隻有3年,它們記住了11個月之前的經曆,記憶時長占據了生命時長的三分之一。
你要跟彩虹魚比試記憶力嗎?試想一下,你30年前在異地街頭迷路了,繞了幾圈以後終于找到了正确的通道。現在讓你重返故地再走一遍,能否第一次就走對當年的正确通道?
彩虹魚的記憶力測試結束,接下來我們來看海洋魚類的觀察力和記憶力。
<h1>海洋裡的蝦虎魚</h1>
皺鳍蝦虎魚(bathygobius soporator)是海邊毫不起眼的小魚,平均身長隻有7.5厘米,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都有它的身影。土褐色的皺鳍蝦虎魚有雙長在頭頂的眼睛,披着一身帶褶皺的背鳍和尾鳍。它的左右腹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吸盤,在大浪來臨時,能夠把身體吸附在礁石上不被沖走。
指頭長的蝦虎魚以小蟲小蝦小螃蟹做食物,在潮水退去的岸邊礁石坑裡,聚集着蝦虎魚的美餐。落潮時分,積攢着淺淺海水的礁石坑裡經常遊蕩着蝦虎魚的身影。海裡的章魚和陸地上的蒼鹭也知道礁石坑是個食物聚集的好地方,有空就過來搜刮一番,蝦虎魚成了捕獵者最大的收獲。
停留在礁石坑裡的蝦虎魚并不甘心束手被擒,它練就了一身彈跳本領,能從一個礁石坑跳到另一個礁石坑躲避危險。更加精彩的是,蝦虎魚不僅僅隻跳一次,旁邊的礁石坑隻是一個站點,它會一站一站地跳,直到抵達海洋。最令人贊歎的是:困在礁石坑的蝦虎魚根本看不到周圍的環境,但總能準确跳進附近的坑裡,而不會落在石頭上。
早在1950年,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萊斯特·阿倫森(Lester Aronson)就發現了蝦虎魚的彈跳逃生絕技。他在博物館附近的比米尼島上觀察記錄下多次蝦虎魚的逃生案例。
上圖是阿倫森根據實際情況繪制的示意圖,3條蝦虎魚最初呆在左下角的起步礁石坑裡,在人為用木棍攪渾水的打擾下開始逃跑,其中1條蝦虎魚沿着示意路線,遊過淺水,穿過溝壑,跳過礁石,成功到達右上角的海洋。蝦虎魚起跳的路障寬度如下:
1、B2→C1,6厘米;2、C2→D1,5厘米;3、D2→E,30厘米;4、E→F,15厘米;5、F→G,38厘米;6、G→H,35厘米。
一路上,蝦虎魚跳過了6處寬窄不一的障礙,穿越了從起步礁石坑到入海口一共9.5米的蜿蜒路途,成功傳回家園。
上圖是礁石群的實際地形照片,蝦虎魚回家的路并不是一條直線,礁石坑大小深淺不同,跳躍時越過的障礙寬度不同,每次起跳的方向也各有不同。在如此複雜的地形下,3條蝦虎魚中,有2條精疲力盡停在了半路上,有1條成功逃生了。而在其它相對簡單的地形下,蝦虎魚的逃生率更高。
看不見周圍環境的蝦虎魚怎麼會知道海洋的方向,路途上礁石坑的準确位置?阿倫森把海洋邊的蝦虎魚帶回了實驗室,在實驗室建造了人工珊瑚礁,挖掘了大小深淺不一的礁石坑,并模拟海水的漲落。
上圖是魚缸裡人工礁石坑的示意圖,最上邊是大的深水坑,下面有A、B、C 3個小的淺水坑,周圍是幹涸的水泥地。當漲潮時,海水把所有的坑和地面都淹沒,蝦虎魚能夠到處遊蕩。當落潮時,4個礁石坑各自獨立,互不相通。
第1次實驗,落潮時,把蝦虎魚放進A坑,用棍子攪水,蝦虎魚很驚慌,但是不起跳。接着用棍子戳蝦虎魚,蝦虎魚被逼無奈,隻能起跳,85%的機率跳到了水泥地上。
第2次實驗,漲潮時,把蝦虎魚放進魚缸。然後排水模拟落潮,落潮後有些蝦虎魚留在了A坑,這時用棍子攪水,蝦虎魚起跳,跳到C坑(蝦虎魚不會跳到旁邊的B坑,而是直接選擇C坑)。接着攪動C坑的水,蝦虎魚起跳,跳到深水坑,蝦虎魚最終跳到C坑的成功率高達97%。
40天後,再次重複第1次實驗,放進A坑的蝦虎魚依然記得之前的逃生路線,成功回到了深水坑。
蝦虎魚回家的秘密揭開了,它在漲潮時記住了周圍礁石坑的位置和深淺,在逃命時就能正确入坑。更為強大的是,隻要走過一遍,蝦虎魚就記住了回家的路,間隔40天都不會走錯。
你要跟蝦虎魚比試記憶力嗎?試想一下,你在小區門口被蒙上眼睛,你能否順利走回家門?一路上不要撞到路邊的樹木花草,牆角的垃圾桶。
從吃喝不愁的水族館,到危機四伏的礁石群,普普通通的小魚們一次次證明了它們出色的觀察力和記憶力。手指長的小魚,大腦隻有黃豆大,裡面裝載的資訊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每一條生命都不容小觑,此文辟謠:魚的記憶隻有7秒。
#這很科學#
參考資料:
1:“Differences in timidity and escape responses between predator-naive and predator-sympatric rainbowfish populations”,https://researchers.mq.edu.au/en/publications/differences-in-timidity-and-escape-responses-between-predator-nai
2:“Social mechanisms enhance escape responses in shoals of rainbowfish, Melanotaenia duboulayi ”,https://animalstudiesrepository.org/acwp_aff/19/
3:Fish Behavior in the Aquarium and in the Wild
4:“A Comparison of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Capabilities in Intertidal Gobies”,https://animalstudiesrepository.org/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94&context=acwp_asie
5:“Orientation and jumping behavior in the Gobiid fish Bathygobius Soporator”, http://digitallibrary.amnh.org/bitstream/handle/2246/3993//v2/dspace/ingest/pdfSource/nov/N1486.pdf?sequence=1&isAllowed=y
6: “Spacial Mapping in a Jumping Fish The Frillfin Goby Bathygobius soporator”, http://ncf.sobek.ufl.edu/NCFE003709/00001
7: “Further studies on orientation and jumping behavior in the Gobiid fish”, https://nya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j.1749-6632.1971.tb13110.x
8: 圖檔來源:Wikipedia
附:今天更新自然界裡的秘密系列文章,這是第4篇:魚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