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 容易誤斷為方言的雅詞</h1>
我們習以為方言的某些詞,其實,在古代典籍中是時有出現的,并非人們主觀臆斷的土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恰恰是古人的交流語言,有的甚至是彼時的标準官話,隻不過随着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一些原本承載着重要交際功能的古代詞語,為新的詞語所代替,于是便漸漸淡出了人們的交際範疇,讓今人誤以為是方言土語。倘追根溯源,便能出乎意料的發現:許多所謂的“方言土語”,原本都是由大雅之詞蛻變衍生而來。筆者在此就和大家談幾個被誤斷為方言的雅詞。
1、吊詭[ diào guǐ]
吊詭,俗稱綠吊詭。唐·陸德明《經典釋文》解釋曰:“吊,如字;又音的,至也;詭,異也。”意為怪異;奇特。語出《莊子·齊物論》:“ 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明·胡應麟《詩薮·國朝上》:“上下千馀年間,豈乏索隐吊詭之徒,趨異厭常之輩。”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下:“ 王李既興,輔翼之者,病在沿襲雷同;攻擊之者,又病在飜新吊詭。”魯迅《墳·文化偏至論》:“而十九世紀末之重個人,則吊詭殊恒,尤不能與往者比論。”由此可知,“吊詭”一詞,本為大雅之言,和人體性器風馬牛不相及。

2、赑屃 讀音為[bì xì]
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鳌、龜趺、填下、龍龜等。是龍王與烏龜偷情所生,故形似龜,好負重,可馱三山五嶽,象征以“長壽吉祥”。相傳大禹治水時,将他收服,為大禹推山挖溝,疏浚河道,後來大禹擔心他再生事端,就搬來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着他的治水功績,讓他長年累月地馱載着,難以行走,俗稱“神龜駝碑”。但赑屃仍然昂着頭,四腳抓地,四肢向前,從不停息。
“赑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内涵極為豐富,大約有如下幾重寓義。1. .壯猛有有力貌。《文選·張衡<西京賦>》:“巨靈赑屃,高掌遠蹠。”薛綜注:“赑屃,作力之貌也。”唐杜甫《送顧八分文學适洪吉州》詩:“昔在開元中,韓蔡同赑屃。”清魏源《貴溪象山龍虎山諸詩》:“唅呀怒以尊,赑屃斧而斷。”2.指作氣用力之貌。宋王安石《同王浚賢良賦龜》:“北歸與俱度大庾,兩夫赑屃苦不勝。”3.凝重貌;強勁貌。唐盧仝《月蝕詩》:“森森萬木夜殭立,寒氣赑屃頑無風。”宋司馬光《景仁召飲東園呈彥升次道君錫才元子容》詩:“去冬辱嘉招,寒風方赑屃。”明沉夢麟《餘中》詩:“大江繞長淮,殺氣寒赑屃。”4.大而重貌。宋 司馬光《送齊學士知荊南》詩:“旗斾逶迤蟠 夢澤,樓舡赑屃壓 江 濤。”清 高士奇《金鳌退食筆記》卷上:“四圍皆石,赑屃齦齶,蘚封蔓絡,佳木異草,上偃旁綴,樛葛薈翳。”5.引申為擔負重任。清毛奇齡《春秋毛氏傳·宣公二年》:“夫穿本盾弟,亦本盾黨,秦晉之戰,皆二人相為赑屃。”
龜與龍鳳麟,在古代漢民族圖騰文化中并稱四靈,是四靈之中的唯一的現實存在,其地位之高無可比拟。但現代悍婦互詈,竟常以“赑屃子”辱罵對方,蓋因元人把“縱妻行淫者”比作“縮頭龜”,故蒙元以降,龜高貴神聖的形象便轟然倒塌了。
3、虺尵 讀音為[ huī tuí]
也作“虺隤”。本義疲勞生病(多用于馬)。出自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意思是攀那高高土石山,馬兒的足疲神頹喪。 毛傳:“虺隤,病也。” 宋王安石 《與天骘宿清涼寺》詩:“故人不惜馬虺隤,許我年年一度來。” 明張居正 《再乞休緻疏》:“以緻心血耗損,筋力虺隤,外若勉強支援,中實衰憊已甚。” 葉葉 《曼殊行矣作一律送之兼示燕謀》:“西去江頭諸故舊,為言我馬已虺隤。”現代人用馬的“疲勞生病”,比喻人慮事不周,緻使事情發生了難堪的不可逆轉的困局。比如:“這下可虺隤了,我出門竟然把鑰匙忘在了屋裡。”“虺隤了,我的車輪胎爆了,半途抛錨”
4、嘲哳 [zhāo zhā]
同“啁哳”,拟聲詞,形容聲音雜亂。出處《文選.潘嶽.藉田賦》:“箫管嘲哳以啾嘈兮,鼓鞞隐以砰礚。”唐.白居易〈琵琶行〉:“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現代人也常用該詞,如:“絕大部分同學們都能在教室裡安心學習,隻有極個别同學在那裡嘲哳叫,影響大家”;另外,筆者所在的家鄉,豫皖交界地區,常常“哳”“嘩”連用,意同嘲哳,如:“保持會場安靜,不要在下面亂哳嘩。”
5、阘茸讀音為[tà róng]
阘,小戶,引申為卑下;“茸”,小草。喻地位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二詞合成,解釋如下:1.資質驽鈍愚劣。漢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闒茸無行,多言而不用,情貌不相副。”《舊唐書·王伾傳》:“伾闒茸,不如叔文,唯招賄賂,無大志,貌寝陋。”章炳麟《國家論》:“特世人執是以為高名,則不知集衆所成,其能力最為闒茸。”
2.指庸碌﹑低劣的人或馬等。 漢賈誼《吊屈原賦》:“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楚辭·劉向<九歎·憂苦>》:“同駑驘與椉駔兮,雜班駮與闒茸。”王逸注:“闒茸,驽鈍也。”洪興祖補注:“闒茸,劣也。”《宋書·顔延之傳》:“交遊闒茸,沉迷麴糵。”明張景《飛丸記·公館言情》:“看闒茸都逃避,使朽骨陰沾寵。”3.卑微。指地位卑微或品格卑鄙的人,引申為猥亵微賤之意。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今已虧形為埽除之隸,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信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現代人口語中,該詞應用率很高,但能書寫的人,卻是寥寥無幾。
6、忽悠[hūyou]
“忽悠 ”一詞最早來自《莊子·應帝王》:“南海之帝為攸,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攸與忽時相遇于混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攸與忽某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試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意思是說:北海帝王忽和南海帝王攸,常常跑到中央帝王渾沌的地方玩,渾沌對他們很好,是以 ,忽攸二帝商量要報答渾沌,說,人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喝、呼吸,唯渾沌沒有,不如我們幫他鑿開,以此作為報答。于是忽和攸 每天幫渾沌鑿一孔,結果七天後,渾沌就死了。忽和攸以自己的小聰明違反了自然之道,反而弄巧成拙。從此,“忽悠”就成為胡編亂造、 巧設陷阱、引人上鈎、叫人上當的意思了。趙本山獨幕喜劇《賣拐》在春晚走紅,加速了該詞在大衆之中的普及和應用,現在人們動辄說“忽悠”,漸有取代“欺詐”之勢。
7、圪蹴 [gē jiù]
國語讀音[gē jiù],然各地的讀音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地方則叫“gē cù”, 河南人卻說 “gūjué”, 而皖西北人讀作“gǔdéi”,甚至直接誤寫作“圪堆”。兩字在漢朝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均有收錄: “圪,牆高也,《詩》曰:崇墉圪圪。從土氣聲,魚迄切。”“蹴,蹑也,從足就聲,七宿切。”由此可知,這是兩個非常古老的的漢字,并非人們想象的方言俚語。“圪”,指的是小土包,隆起的土塊,或堆狀物。“蹴”的本義就是縮一起、蹲一塊。兩者組合,恰好可以比喻人蹲下,縮在一起,若土包狀。
在北方,特别是筆者家鄉皖西北與河南交界的地域,過去人們吃飯,都喜歡端着碗去飯場裡。所謂飯場,就是一個鄉民經常舉辦活動的公衆場所。村民都習慣于順着牆根或者樹根一溜排開,啥都不坐,直接蹲着。如:“從他剛才圪蹴 [gǔdéi]的地方到正屋台階,大概有個十幾步的光景。”“老羊倌圪蹴[gǔdéi]在門前石凳上聽廣播。”
8、袴丵[kùchuó]
“袴” 是“绔”的異體字。《說文》解釋為:“绔,胫衣也”。《釋名·釋衣服》說: “袴,跨也,兩股各跨别也。”後來開始寫作“袴”。《史記·趙世家》“夫人置兒绔中。”《淮南子·原道訓》“短绻不绔。”晉朝崔豹《古今注》雲:“袴,蓋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為之,名曰褶。敬王以缯為之,名曰袴,但不縫口而已,庶人衣服也。”在古代其實就是指一種騎服,裹在腿上的,相當于開裆褲。 “丵”,饒炯《說文解字部首訂》:“丵,古語,猶卓荦也,蓋形容草叢生貌之詞。”兩者組合一起,其實是說布料或者衣服如雜草般堆積在一起,用以比喻事物皺在一起,不平,有皺紋。如:熟人開玩笑,發現别人臉色不悅,會說:“你看看你,袴丵着臉,跟别人欠你二百錢不還似的。”也有人指着對方衣服說:你看你的褲子,袴丵的不能穿啦。”當有人皺眉生悶氣,朋友看見了會勸說:“别整天袴丵着臉,讓人看着心裡難受”。”
語言的演進是門非常有意思的文化,是一種特殊有趣的存在。倘若你潛心研究,你就會發現現代人以為是方言的某些詞語,其實,本都是大雅之詞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蛻變衍生而來的。
(文:張洪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