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蝦大沖撞

與餐桌上常見的皮皮蝦同出一門的雀尾螳螂蝦,有一手可與空手碎大石相媲美的絕技。它的前螯極其堅實有力,不僅可以将貝類打得粉碎,甚至還能撞破玻璃魚缸而自身毫發無損。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生物學家日前發現了其中的秘密。原來,雀尾螳螂蝦在遇到捕獵對象時可以瞬時加速至80公裡每小時,然後以不亞于子彈的沖力撞向對方。此外,雀尾螳螂蝦的碰撞部位可分為3層,其特殊成分一方面能耐住巨力沖擊,一方面在碎裂發生時可以限制裂紋擴散,不至于造成重傷。這一原理有望用于制造更輕、更堅固的軍用和醫用材料。
到2100年,帝企鵝可能減少80%
生物學家們預測,到2100年,南極帝企鵝的數量有可能減少80%。目前,結伴繁殖的帝企鵝夫妻有3000對,但到2100年,随着氣候變暖,冰層融化,帝企鵝夫妻的數量有可能降至500對~600對。研究者用了20個氣候模型來預測帝企鵝們的命運,結果發現,未來在帝企鵝關鍵的繁殖期,南極洋面上的冰層很可能會消退。雄性帝企鵝每年5月~6月在海面冰層上孵蛋長達62天~66天,母企鵝則外出覓食。科學家們警告,從2040年開始,冰層就可能會開始收縮,身陷無處孵蛋困境的帝企鵝群體有可能面臨崩潰。
瞎眼的變色龍還能變色嗎?
變色龍能随着環境的變化而變色,但它們是怎麼來感應環境的變化而改變自身的顔色的呢?難道不是通過眼睛?
變色龍變色确實可能不需要通過眼睛來觀察周圍環境,而是靠身體感覺周圍的溫度、陽光、濕度等來變色,很多兩栖類動物也有這種能力。比如某種蛙類,把它放到明亮處體色就變亮,再放到暗處體色就變暗,這是因為這種蛙體内的一種褪黑激素能夠感覺明暗。
有資料表明,動物變色主要受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控制,具體情況則依種類而有所不同。烏賊的體色主要受神經系統控制,刺激神經系統可引起體色變化。
有些頭足類的唾液腺可分泌5-羟色胺,有助于控制色素細胞。而變色龍能夠變換體色完全取決于皮膚表層内的色素細胞,它們是由神經系統控制的。
是以,如果蒙住變色龍的眼睛,它們應該也是能變色的。
安能辨我是雄雌
烏賊是自然界裡最喜歡玩變裝遊戲的生物之一,它們可以調節皮膚的顔色,令其與周圍環境相近,身體兩側也能呈現出不同的紋樣。這主要歸功于其皮膚中的大量色素細胞。但直到最近,悉尼麥吉爾大學的生态學家才發現,雄性烏賊居然還有男扮女裝的本事。潛水拍攝了108群生活在悉尼港海域的烏賊後,研究人員從照片中發現,如果生活的群落中同時存在一隻雌烏賊和一隻雄烏賊,那麼在四成以上的時間裡,作為第三者的雄性烏賊都會在對着雌烏賊的身體那一側呈現典型的雄性紋樣,而在對着雄烏賊的那一側把自己打扮成“小姑娘”。這可以幫助它們在代價最小的前提下實作交配需求。
風聲的掩護
對于雄性合掌螳螂來說,談戀愛是件可能會掉腦袋的大事。如果雌螳螂正好腹中饑餓,它極有可能将求歡者當成送上門的美餐,一口咬斷脖子。不過,日本近畿大學的研究小組日前發現,雄螳螂也有保護自己的妙招。它們擅長利用風吹過林間、樹枝搖曳的機會迅速接近雌螳螂,在此期間,樹葉的晃動可以掩蓋雄螳螂移動的聲音,進而增加其成功的機會。研究者指出,利用風聲作掩護的本事并非僅為求偶而用,不管是雌螳螂還是雄螳螂,在風聲大作時獵食的速度都會有所提高。
牦牛的秘密
牦牛可以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負重跋涉,普通的牛卻連存活下來都顯得吃力。牦牛基因組測序研究結果揭示了其中的秘密。以蘭州大學生命科學院為首的研究小組發現,牦牛與普通牛直到距今490萬年前才完成分化。牦牛所特有的3個基因令其可以更好地适應高海拔的缺氧狀态,而另外的5個基因則幫助牦牛從食物中最大化地擷取能量,進而減少高原食物稀缺所帶來的影響。研究人員希望對這些關鍵基因的深入研究可以幫助人類找出預防高原反應的新療法。
恐龍減負
恐龍雖然是龐然大物,但或許并沒有此前想象的那麼粗蠢笨重。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生命科學院為首的研究小組根據對14種現有大型哺乳動物的體重測量結果,研發出了一種新的恐龍體重估測技術。使用新的估測方法,恐龍界中的大塊頭、身長達26米的長頸巨龍,其真實體重可能隻有23噸多一點,而不是以前估測的80噸左右。這意味着那些巨型恐龍或許比人們認為得更輕盈迅捷。
了解鳥類,減少事故
一組研究人員日前測試了鳥類對于一架模型飛機的反應,以研究如何避免緻命的鳥撞事故。他們認為,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安全官員需要了解鳥類的視角。盡管跟龐大的飛機相比,鳥類的身形不值一提,但是鳥類卻能對飛機造成傷害,甚至造成飛機墜毀。這項研究指出,發光或許是避免緻命撞擊事件發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這項研究最關鍵之處在于認識到鳥類看世界的方式和人類不同。例如,加拿大黑雁擁有較寬的橫向視野,
這意味着它們能夠看到頭部兩側的景象,而且它們能看到紫外線,人類卻看不到這種光。
由美國農業部的野生動物學家布雷德利·布萊克韋爾上司的研究小組以加拿大黑雁為研究對象。在聯邦航空局1990至2010年間收到的飛機撞擊事件報告中,與這種鳥有關的事故最多。他們以黑雁的視角看飛機,利用對于黑雁視覺系統的現有知識分析模型飛機的可視特性。
他們發現,加拿大黑雁對于靠近的、帶有交替閃爍燈光的模型飛機作出的反應最為迅速。同時,黑雁對于沒有閃光的飛機和模仿猛禽的飛機的反應較為遲緩。
最後,他們推薦在飛機上加裝可以發射紫外線的裝置,向黑雁發出預警。
鳥撞事故可能導緻災難性的後果,并不是所有事故都能像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迹”那樣幸運。
當時一架從紐約拉瓜迪亞機場起飛的商用飛機與一群大雁發生撞擊之後,在哈德遜河上平安着陸。
據美國鳥撞委員會統計,自1988年以來,全球有超過219人死于野生動物和飛機的撞擊事件。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人們一直緻力于讓大雁和其他鳥類遠離機場,但飛機起飛後讓鳥類遠離飛機的措施卻很少。他們希望自己的研究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
他們警告說,在本次實驗中使用的無線電控制模型飛機比正常飛機小且速度慢,測試用的大雁也不是飛行中的野生大雁。
盡管如此,他們仍指出,研究鳥類如何感覺到飛機并作出反應,能夠顯著提高利用飛機的發光方式來避免機鳥互撞的有效性。
麥田無鳥
許多歐洲詩人都曾在作品中贊美雲雀婉轉的歌喉,然而,作為田園牧歌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鄉間鳥類正在迅速離人類遠去。日前公布的全歐鳥類監測項目的調查結果顯示,從1980年以來,36種具有代表性的鄉間鳥類的種群數目萎縮了近50%,相當于損失了2.97億隻鳥。以雲雀為例,與30年前相比,其總數至少降低了3700萬隻。研究者指出,農田耕作的密集化和專業化、灌木叢的萎縮和自然栖息地的邊緣化、作物品種和耕作方式的改變以及化肥和農藥的大量施用都是威脅鄉間鳥類生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