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是流行于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甯、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衆對其稱呼亦有别。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甯、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差別于流行在魯西南、冀南的“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姚月芝(1923—2006年)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八大名旦之一,由《山東梆子藝術研究》推出了,其它七位名單分别是:劉桂榮、劉桂松、孟玉琴、郝瑞芝、李玉苓、開鳳芹及尹愛菊。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原籍山東巨野,後定居山東嘉祥。幼學河北梆子、大鼓書等,後改唱山東梆子,工青衣、花旦、刀馬旦,亦擅演老旦,戲路較寬,可塑性強。她嗓音寬亮,吐字清晰,演唱既委婉細膩,又具有爆發力,深受群衆歡迎。其代表劇目有《對花槍》《樊梨花》《麻瘋女》以及現代戲《紅珊瑚》《橋隆飙》等。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她飾演《對花槍》中的姜桂枝,榮獲演員二等獎。生前曾任山東省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業務團長、濟甯市人大代表等職。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先生不幸于2006年10月15日傍晚病逝,享年83歲。姚月芝先生是從事山東梆子表演藝術的一位大家,她開創的表演藝術獨樹一幟,足可立派;她品節高尚,克己奉公,堪為後學楷模。她德藝雙馨,不計名利,安于清貧。她以崇高的品格和卓越的藝術默默耕耘了梨園沃土。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姚月芝: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創始人!

作者:王若河 2014-05-09 09:47

2006年10月15日驚悉姚老去世的消息,我們全家悲痛萬分。18号參加姚老的追悼大會,上級給了姚老很高的評價,我很贊成悼詞中姚月芝“是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創始人之一”這句實言,她為山東梆子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和心血。回想起和姚老共事的日子,哀痛中,更充滿對姚老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

我14歲就跟随姚老學戲配演娃娃生,1950年4月随同姚老和十幾位老藝人從金鄉縣人民劇社來到嘉祥縣組建成立了嘉祥縣大衆劇社。那時她是劇團的主演,但她從不擺主演的架子,不管在哪裡演出,無論演出條件有多差,她都克服一切困難,把戲演好,讓觀衆滿意。她心中沒有名利,隻有藝術,演出時不論分到大小角色,她都認真鑽研,從不馬虎上台。而且她謙虛好學,1956年我們去濟南參加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她一有時間就向别的兄弟劇種學習,即使是青年演員,隻要有好的東西,她也虛心地學習人家的長處。正是這種謙虛謹慎的精神,使姚老的藝術日益完善,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姚老常說唱戲口齒不清,等于鈍刀子殺人,是以她唱戲嗓音洪亮,口齒清晰,每一句都能讓觀衆聽得清清楚楚。她演戲非常認真賣力,不論觀衆多少,她都一絲不苟,從不馬虎走過場。我跟姚老配戲近三十年之久,隻有一次見她演戲出錯,至今印象非常深刻。那是1956年,我倆去濟南山東劇院學習常香玉的花木蘭,回團後連夜加班排演,累得疲憊不堪。緊接第二天就正式演出,姚老扮演花木蘭,因為勞累過度,在花木蘭女扮男裝向賀元帥報名時,她誤将“花木隸”報成了“花木蘭”。姚老回到背景就哭了,她為此感到自責,這一天什麼都沒吃。在演出認真程度上,其他演員是無法相比的。

姚老在舊社會身受各種壓迫,遭受過重重苦難,對今天的生活感到無比幸福和滿足。她是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建立黨組織後第一個入黨的老同志,黨給了她很多的榮譽,省、縣人大代表、勞動模範等。

姚老一生光明磊落,她雖然未生過子女,但子孫滿堂,孩子們都是抱養的。他們長大成人後,有一次,姚老把他們叫到一起,把各個子女的出身都交代清楚,一點也不隐瞞。這些子女都很争氣,也很聽話,都非常孝順。孩子們在工作方面都積極努力,事業有成,有的成為國家幹部,有的在藝術上取得豐碩成績。

她的愛徒王素娟曾是曲阜市山東梆子劇團主演,又是曲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大常委。這些都說明姚老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是教子有方啊。 姚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她平易近人,團結同志,從不和别人鬧意見,是一位藝德高尚的老前輩。她的逝世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長輩、好老師,是山東梆子劇種一個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

為了表達對姚老崇敬的心情,我親自把她送到金鄉縣墓地,讓她入土為安。 姚老雖離開了我們,但她的藝術成就、她的人品和藝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敬仰。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把姚老未完成的事業進行到底,把山東梆子劇種發揚壯大。 姚老您安息吧。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姚月芝《對花槍》部分唱詞:

打一杆大旗(拉呀)拉營裡

旗上金字寫得齊

上寫着老身我名叫姜桂枝

羅松的母,老羅藝的妻

下綴着我的小孫孫名叫羅煥

一十二歲,好武藝

俺姜門的花槍誰不知

帶兒男我離了姜家集

有老身在南營我隻歎息

哭了聲老啊老羅藝我的老相公

哭了聲我的老相公你在哪裡

老身我家住在此南陽地

在姜家集上有故居

爹爹姓姜人稱好善

王氏老母性情賢懿

老身我無有姐和妹

無兄無弟就我自己

四十年前清明日

老父親大廳離了門時

出府門正遇見病人一個

卧躺街氣喘喘奄奄一息

老父親命家人擡去俺的府

他珠淚紛紛把那家鄉提

他言講凍得直喘在此開陽地

姓羅名藝那也二十一

隻因為進京去趕考

得重病打倒俺姜家集

請名醫治好了他的病

在俺家他繼續攻念書讀

爹爹愛他的文采好

才把我許配他配夫妻

那一日俺夫妻到花園裡去遊玩

見槍刀和劍戟擺列得齊

羅藝夫當時他把我來問

這些兵刃可是誰用的

那時老身說了實話

俺姜門的花槍祖傳的

從那時羅藝夫棄文去學武

立逼着老身我教他武藝

把花槍我教給他七十單二路

他還有三十二路他沒有學齊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嘉祥縣是山東梆子的主要發祥地之一。1950年,山東梆子著名演員姚月芝帶領一幹人從金鄉縣來到嘉祥,與當地的幾個戲班合并,成立了全國第一個縣辦的山東梆子劇團,演員近60人,上演的《對花槍》、《麻瘋女》等引起了轟動,姚月芝主工青衣,唱腔優美獨特,吐字清晰真切,表演入情入理,做戲聲情并茂,在山東、江蘇、河南、河北、安徽一代享有盛名。她在潛心研究山東梆子演唱技巧的同時,涉足豫劇、河北梆子等多個劇種,博采衆長,富于創造,豐富和完善了山東梆子的藝術風格。姚月芝的《對花槍》也成為了山東梆子的經典劇目。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1956年縣辦山東梆子劇團達到三個,專業演員200人,同時還有大量的業餘劇團。19 58年,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與濟甯市山東梆子劇團合并。1962年,整個合并後的劇團全部劃歸嘉祥縣,這時嘉祥山東梆子劇團陣容整齊,各行當都有名角,成為名震魯西南,響遍數省的專業劇團,張繼愛、李雲鵬、馬金蘭、李玉苓等一批高水準的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深受廣大戲迷青睐。有“金嗓子”之稱的李玉苓主工花旦,唱腔音色純正,發聲灑脫自如,高亢明亮。其中《三省莊》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做《誇将》的慢闆戲,集中展現了山東梆子的藝術魅力,經她潇灑自如的演唱和樂隊優美和諧的伴奏,達到了回腸蕩氣的境界,觀衆百聽不厭,每次演出,觀衆不僅為演員頻頻叫好,還為伴奏樂隊多次鼓掌。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又湧現了一批新秀,1988年9月參加山東省“泰山音像杯”山東梆子中、青年演員大獎賽,劉金蘭獲演員一等獎,杜玉珍獲演員二等獎,楊曉巧獲三等獎。1989年10月山東省第二屆文化藝術節, 杜玉珍獲演員一等獎,劉金蘭獲二等獎,李玉平獲三等獎。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嘉祥縣山東梆子還以自身優勢不斷向四周輻射。1956年嘉祥縣山東梆子某團演出到泰安肥城,被肥城縣組建為肥城縣山東梆子劇團。1959年嘉祥縣山東梆子二團劃歸棗莊市組成棗莊市山東梆子劇團,嘉祥縣山東梆子三團劃歸滕縣組成滕縣山東梆子劇團。1962年濟甯市山東梆子(嘉祥與濟甯市合并時期的戲校)所屬青年山東梆子劇團調往曲阜成為曲阜山東梆子劇團,還有嘉祥縣培養出來的一些山東梆子演員到附近市縣劇團成為主角。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傳統劇目

山東梆子傳統劇目極為豐富。劇目的内容以曆史題材為主,多為成本大戲。其中描寫反抗強暴、大忠大奸、殺富濟貧、鋤暴安良的劇目,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反映了魯西南人民敢于鬥争,争取自由的剽悍個性。

據老藝人講,汶上縣大曹班經常上演的戲就有600出之多。謝獨幕喜劇先生曆年抄錄、掌握的山東梆子傳統劇目以朝代計述為:殷代故事戲25出,周代故事戲40出,秦代故事戲6出,漢代故事戲34出,三國故事戲65出,兩晉及南北朝故事戲12出,隋唐故事戲120出,五代故事戲19出,宋代故事戲125出,元代故事戲9出,明代故事戲76出,清代故事戲49出,朝代不明及民間故事戲102出,總計682出。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建國後,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挖掘記錄的共437出,其中藝人通稱的“老十八本”為:《春秋配》《梅降雪》《千裡駒》《全忠孝》《江東》《戰船》《宇宙鋒》《玉虎墜》《百花詠》《老邊庭》《金台将》《富貴圖》《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镯》《虎丘山》《天賜祿》《馬龍記》。

“十七山”即《老羊山》《虎丘山》《鐵籠山》《山海關》《岐山角》《天台山》《兩狼山》《長壽山》《司馬懿探山》《滾鼓山》《二龍山》《豹頭山》《翠屏山》《紅羅山》《蘭花山》《大佛山》。

“十二關”是:《反昭關》《過五關》 《反潼關》《亂潼關》《晉陽關》《攆地關》《三上關》《打三關》《南陽關》《陽平關》《高平關》《天水關》。

“五陣”即:《五雷陣》《青龍陣》《陰門陣》《黃河陣》《梅龍鎮》。

“六州”是:《反徐州》《安樂州》《平霍州》《頭冀州》《二冀州》。

這些戲在群衆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間編出一些很流行的順口溜來,有“頭冀州、二冀州,姚剛征南,對抓鈎”,“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編創的現代戲有《白毛女》《父子婚姻》《小女婿》《老王賣瓜》《萬紫千紅》《萬家香》《前沿人家》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牆頭記》《程咬金招親》等。其中《牆頭記》于1982年由中央新聞紀錄片場攝制成彩色影片。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四大征

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對松關》)、《姚剛征南》(《雙槍緣》)、《雷鎮海征北》(《刀劈三關》)。

其實,“征東”還有《薛禮征東》(《龍門陣》)、《劉連征東》《馬三保征東》。

“征西”還有《木蘭女征西》、《雷鎮海征西》《樊梨花征西》(《三上關》)、《盧明征西》(《困雪山》)、《狄青征西》(《烈火旗》)、《火神爺征西》。

“征南”還有《雷鎮海征南》《李炳征南》。

“征北”還有《蘇雲妝征北》(《青石嶺》)、《羅通掃北》《燕王征北》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大套劇

山東梆子不少劇目系成本大套劇目,長的可連演十幾個小時,如《江東》一劇,包括《讨荊州》《甘露寺》《回荊州》《蘆花蕩》等。《戰船》一劇,包括《魯肅過江》《舌戰群儒》《蔣幹盜書》《草船借箭》《打黃蓋》《借東風》《火燒戰船》等。《薛剛反朝》包括《打金冠》《陽河摘印》《法場換子》《舉鼎觀畫》《徐策跑城》等。《回龍鴿》包括《彩樓配》《三擊掌》《投軍别窯》《鴻雁捎書》《趕三關》《武家坡》《回龍閣》《大登殿》等。《楊家将》包括《闖幽州》《兩狼山》《雁門關》《攥禦狀》《雁門摘印》《提寇準》《審潘洪》《密松林》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傳說故事劇

山東梆子的傳統劇目中,儲存了許多不畏強暴、敢于反抗的傳說故事。一些劇目往往以“反”、“打”、“罵”來展現劇目的主題思想。以“反”為劇名的有《反五關》《反潼關》《反西涼》《反陽河》《反徐州》《薛剛反朝》;以“打”為劇名的有《李剛打朝》《陳平打朝》《花打朝》《黑打朝》《馬天官打朝》(《千秋燈》)、《打城隍》《打督郵》《打保府》《敬德打虎》《打金枝》《二打金枝》《打銮駕》《打狀元》《打南陽》等;以“罵”為劇名的有《罵龐涓》(《馬陵道》)、《擊鼓罵曹》《徐母罵曹》《賀後罵殿》《胡迪罵閻》等。另有演包拯循律斷案、以“鍘”為劇名的有《下陳州》《鍘包勉·跪韓鋪》《鍘美案》《鍘趙王》《鍘郭槐》(《對龍指》)、《鍘郭松》《鍘田二橫》以及以劉墉為主角的《鍘閣老》《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民間生活小戲

在現存的437種抄本中,還有一部分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如《三勸》《三怕》《王小過年》《奇錯》《打棒槌》《打沙鍋》《挂門牌》《借妻》《鑽甕圈》;神話戲有《白蛇傳》《天河配》《天仙配》《白蓮花》等。此外,也有一些内容不健康的劇目,如《鐵冠圖》《擒方臘》《雙開膛》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笛戲和羅戲

山東梆子除用梆子聲腔演唱的劇目外,還儲存了一部分笛戲和羅戲(大笛羅羅)。笛戲有《六國封相》《酒樓封官》(《雪夜訪普》)、《天台山》《連升店》《花子犯相》《三義麥》《黃桂香推磨》《佛手橘》《風波亭》《戳姐夫》《報喜》等。此外,《宇宙鋒》《萬花船》等劇中,均插有部分笛戲。羅戲有《打面缸》《百草山》《拐妗子》(《沙州遷民》)、《胡小放羊》《打竈王》(夾有“跑娃娃”調)等。另有個别昆腔劇目,如《賜福長春》《九江口》《姚期》等,均已失傳。

山東梆子是流行于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甯、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群衆對其稱呼亦有别。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甯、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差別于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劇種簡史

曆史流傳

山東為曆代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來山東經商為時甚早,濟甯、菏澤、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這些山西商人,經營典當、錢莊行業,在山東境内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他們長期定居山東,在這種形式下,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東魯西南一代,在不少劇目中也反映出當時山西商人到魯西南等地做買賣的情形。諸如《奇錯》《換妻》等。是以,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魯西南濟甯、菏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據清乾隆(1736—1795)時人嚴長明《秦雲撷英小譜》載:“院本之後,演為曼綽,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至于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即其本土所近者少變之。”其中的“齊”,就是指山東。又據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吳長元《燕蘭小譜》載:“花部四十四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九兒(曆城人)是山東人。其中孟九兒隸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結束,秀媚中頗饒英氣……。其他雜部則梆子腔,俱多為京班别派。”後面的附詩中還有“筝阮調高蛙漏促,踏搖娘苦月三更”句,可知當時是用筝、阮等彈撥樂器伴奏的。所謂“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為山陝梆子。據嘉慶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閣小史《聽春新詠西部》“金慶兒”條:“姓金名元慶,字菊人,又字繡卿,年十五,山東兖州人(大順部)。”該條附詩說:“齊歈不唱唱秦聲,怯怯玉喉度玉筝。”說明山東藝人進京後,不唱“齊歈”而改唱山陝梆子,也使用彈撥樂器(筝)伴奏。就兩書所述的伴奏樂器,也與山東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資料可證明,至遲在乾隆年間山東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東籍演員到北京演出。這一點,與山東梆子老藝人追述中的時間較接近。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據資料考證,濟甯财神閣的高調老班“五福班”,是明朝萬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創辦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曆史了。為證明這段曆史,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曾專門調查走訪了山東梆子老藝人段廣才(藝名段珩,1889年生),他講:“聽我老師張恩普說(濟甯人,花臉),濟甯财神閣的高調五福班是明朝萬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創辦,至今已有380多年的曆史,這個班垮了不過五六十年”。另據巨野大姚班最後一代班主姚保員介紹:“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綽是第一代傳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曆史”。再綜合其它的一些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山東梆子約在清初就相當流行了,而它的産生,則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後期。

可見,時至今日,濟甯東門裡财神閣高調五福班,汶上縣大曹班、崇聖府班,巨野縣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動範圍遍及菏澤、濟甯地區,以及泰安、聊城、臨沂地區的許多城鎮、農村。過去,不少職業班社和著名演員經常到豫東、蘇北、皖北、冀南一帶流動演出。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原無女演員。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出現首批女演員,如巨野縣的“女班”中,小冷兒(旦)、小景兒(旦)均是受到群衆歡迎的女演員。此後,其他班社也陸續吸收女演員扮演旦行,較著名的有單縣四班的王德蘭、綠大褂子、紅大褂子(小環),巨野縣孔班的李翠喜,汶上縣萱樓班的吳太雲,莘縣沈莊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臉。王紹明(紅臉、黑臉)與孫緻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過标名“山東梆子”的唱片。

與此同時,曾有一些山東梆子藝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紅臉)、麼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臉)、唐進功(藝名三托,旦)、張克明(藝名一棵蔥,旦)等曾演出于江蘇、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後,河南東部(包括開封)仍常到魯西南邀角。當時較出色的演員有王錫堂(藝名桂花油,曹縣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劉德潤(紅臉王)、黃儒秀(藝名黃娃,定陶縣東三義堂出科,文武小生)、孫子高(孫三,曹縣曹家班出科,黑臉)、趙義庭(曹縣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雲芳(女)等。但在這一時期,河南梆子(豫劇)崛起,而魯西南一帶因受連年戰争影響,社會動蕩不定,山東梆子的發展受到阻礙。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員,如李金娥、徐鳳雲、陳素花、馬金鳳等都曾到菏澤地區演出,進而是山東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響。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調查,山東全省四十三個梆子劇團,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調的成分,使山東梆子的唱腔更加豐富。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近代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職業劇團在流動演出。業餘劇團也很普遍,僅菏澤縣就有梆子業餘劇團一百餘個。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的統計,全省尚有四十三個梆子劇團。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組織“山東梆子劇目工作隊”,對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和唱腔、曲牌進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澤專署人民劇團為基礎,并從濟甯地區調集窦朝榮、盧勝奎等著名老藝人,在濟南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山東省戲曲學校也設立了梆子科。通過整理傳統劇目和創作現代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唱腔、表演、音樂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創新。

1960年,山東省梆子劇團至北京彙報演出時,《牆頭記》《萬家香》《玉虎墜》《兩狼山》等劇目受到好評。此後又先後編演了一些現代戲,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賣瓜》《鐵馬宏圖》《柳下人家》等。

1982年在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省梆子劇團演出的《程咬金招親》分别獲優秀劇本創作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樂隊伴奏獎,劇中主要演員獲表演獎。至1983年,這一劇種除山東省梆子劇團外,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專業劇團巡回演出。

已傳唱300餘年的山東梆子,如今卻成了“瀕危物種”。截至到2005年,全省僅餘3個劇團,即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郓城山東梆子劇團。

2006年山東省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申報工作,山東梆子成功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又給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的複興注入了新的希望。

2007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影響下,黨和政府重視山東梆子的發展,重新啟動恢複該劇種,全省計有專業劇團: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濟甯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市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郓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等,其中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的武蘭香,李紅,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的劉太華,巨野山東梆子劇團的劉秀雲入圍全國紅梅花戲曲大賽總決賽 并獲得金花大獎。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使該劇種重獲生機。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藝術特點

表演特色

山東梆子是中國戲曲之一的傳統表演程式與魯西南一帶的其他古老劇種如柳子戲、大弦子戲、大平調等一樣,表演動作粗犷,架式誇張。如黑臉上場亮相時,雙手舉過頭頂,五指分開;推圈走圓場時,右手推圈,左臂随之有節奏地擺動;表示憤怒、急躁等情緒時,有吹胡子、瞪眼睛、帶活腮、晃膀、跺腳、捋胳膊等動作。其他行當“推圈”時,動作不盡相同。

在臉譜上則根據人物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有一個角色在同一出戲中随劇情變化而不斷變換臉譜。如《白蛇傳》中[收青]一場,小青由花臉扮演,連變三次:先為花臉,後變為一半花臉,一半俊臉,最後才變成旦角臉形。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唱腔闆式

山東梆子的唱腔音樂屬闆式變化體。各種闆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闆式有[慢闆]、[流水闆]、[二八闆]、[一鼓二鑼]等。輔助闆式有[起闆]、[栽闆]、[非闆]、[一串鈴]、[倒反撥]、[亢令亢]等。在闆式的運用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單一闆式的應用,即根據劇中情節和人物情緒,選用某一種基本闆式作為一個獨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緒比較單一的唱詞。另一種形式則是通過不同闆式的有機組合和轉接,構成節奏變化明顯、旋律對比鮮明的大段成套唱腔,這是山東梆子唱腔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法。專用曲調有[殺己調](《哭劍》)、[流水撚子](《蘭花山》)、[叫門闆](《宇宙鋒》)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牆頭記》

常用的唱腔闆式可分為四大類:

①慢闆。包括[慢闆]、[中慢闆]、[破字慢闆]、[金鈎挂]、[上五音]及由它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

②流水闆。包括[流水闆]、[慢流水闆]、[快流水闆]、[一串鈴]和由它派生的[一鑼切]、[倉令倉]、[倒送闆]等。

③二八闆。分為[二八闆]、[慢二八闆]、[中二八闆]和[緊二八闆],還有它派生的[一鼓二鑼]、[呱打嘴]、[倒反撥]、[嘟噜錘]等。

④散闆。分為[飛闆]、[栽闆]、[滾白]、[起闆]。

除以上四大闆式類别外,另有[導闆]、[哭劍]、[叫闆]、[三哭腔]及演出神戲時用的[吹腔]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唱腔特色

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腳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動作粗犷,架式誇張,舞台上洋溢着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過去全用“大學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學嗓”(真聲)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淨行的發音則帶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聲各行當,都采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伴奏器樂

伴奏樂器

山東梆子最初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稱它為“老鼈”(平調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稱八棱月琴)。二弦杆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三弦與現今通用的相同。後來山東梆子藝人逐漸改進,更新為栗子殼的瓢,即現今用的闆胡,距今有150年的曆史,有皮弦改為鋼弦(然後經開封傳到河南各地),這樣闆胡、二胡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大弦、二弦已經很久不用了。新近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伴奏樂隊

伴奏曲牌

山東梆子伴奏用的唢呐和絲弦曲牌有180餘種,相當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規定比較嚴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元令”、“拜堂令”等,各有專用。每個曲牌都有“大字”(曲詞),有的一人獨唱,有的全台齊唱。個别複雜的曲牌(如六十四闆“揚州”一曲,用于《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由于複雜難學,現已失傳。山東梆子還曾演出過昆腔、笛戲(近似“吹腔”,用橫笛伴奏)、大笛羅羅(用唢呐伴奏)的劇目。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牆頭記》

唢呐曲牌

“拜堂令”、“落馬令”、“将軍令”、“得勝令”、“新水令”、“折桂令”(抖雙車)、“王八令”、“逍遙令”、“拆書令”、“哪吒令”、“報馬令”、“回馬令”、“銷軍令”、“狀元令”、“走馬令”、“中軍令”、“大、小宮花”、“大、小紅桃”、“雲霄閣”、“二迷子”、“普天樂”、“十番子”、“金勾挂油瓶”、“揚州”、“揚州開門”、“唢呐皮”、“打老虎”、“苦中樂”、“快、慢欠場”、“前、後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紅繡鞋”、“點绛唇”、“粉蝶兒”、“柳搖金”、“柳搖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鐘”、“急三炮”、“四大鑼”、“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風入松”、“宴駕令”、“園林好”、“園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兒水”、“香柳娘”、“水龍吟”、“一騎馬”、“滿堂花”、“沽美酒”、“忙開舟”、“到春天”、“壽筵開”、“畫眉序”、“龍鳳閣”、“紫金環”、“泣顔回”、“一官遷”、“朝元歌”、“五馬”、“二犯”、“石榴花”、“雁兒落”、“一枝花”、“步步嬌”、“傍妝台”、“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緊風開”、“搭拉蘇”、“人稀求旺”、“夜夜錘”、“荞麥穗”、“擡閣”、“報公子”、“滿營吹”、“二虎碰”、“馍國南”、“轅門鼓”、“正、反門子”、“小合音”、“狗連蛋”、“老昆腔”、“尾聲”。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弦樂曲牌

“大、小金錢”、“四合四”、“百鳥朝鳳”、“大遊場”、“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簾”、“肚裡疼”、“鬥鹌鹑”、“哭皇天”、“萬年歡”、“剝畫皮”、“壓扳”、“八件”、“大桃紅”、“哪吒令”、“五龍擺頭”、“五龍擺尾”、“拉房”、“小八闆”、“大救駕”(天下同)、“扯手”、“苦中樂”、“上天梯”、“望門牌”、“陰陽牌”、“放羊牌”、“對打本”(倒卷簾)“磕頭蟲”、“碰倒牆”、“傻和尚”、“序子曲”、“開門”、“山西開門”、“揚州開門”、“殺妲己”、“破字”、“錯字”、“小花園”、“爬橋”、“摸半夜”、“掏老鸹”、“螞蚱撩腳”、“套車令”。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打擊樂

山東梆子的打擊樂與其他梆子劇種基本相同,早期曾用過四大扇(大铙、大钹,但為時不長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鑼鼓點有:

“鳳凰三點頭”、“大、小起闆”、“大、小二犯”、“快、慢栽闆”、 “正反悟定錘”、“正、反滾頭”、“大、小冒兒頭”、“連成”、“報子吹”、“挖窟窿”、“出頭龜”、 “吊四鑼”、“七七引”、“巧八鑼”、“十大鑼”、“十一鑼”、“二十鑼”、金錢花、半金錢花、“小鑼錢花”、“一标标”、“簸簸箕”、“緊急風”、“蒜錘子”、“毛邊”、“揭痂疤”、“四面靜”、“假二八闆”、“唢呐皮打頭”、“雙跺腳”、“撲燈蛾”、“鬼推磨”、“水底魚”、“倒拉牛”、“發梆”、“火裡炮”、“單五鑼”、“三遍錘”、“大、小收頭”、“大小二钹”、“呱哒嘴”、“令子”、“小鑼穗”。

過去,開演前“打通鬧台”時,敲:一進闆、花開台(加吹“挑子”)再敲“什樣錦”。著名山東梆子第35代傳人老藝術家張贻君先生得到老師王貴苓(山東梆子第34代)先生的真傳,又挖掘整理了的山東梆子曲牌——“天下同”。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角色行當

山東梆子傳統的角色行當有生、旦、淨、末、醜五大類。現行的腳色行當按生、旦、淨、醜四大門頭劃分。末行歸入生行,稱“外腳”。

生行

生行含紅臉、外腳、小生三類。

勾紅臉的生腳,稱大紅臉。重唱功,發音高亢渾厚,講究做功身段,着重刻畫角色的英雄氣勢,如《哭頭》中的趙匡胤、《臨潼山》中的秦瓊等。

淨面大王是紅臉行的一種,因戴黑三髯又稱胡子生。重唱功,行腔流暢圓潤,表演穩重大方,多扮演帝王、官員一類角色。如《反徐州》中的徐達、《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跑馬生,紅臉行的一種,又稱馬上紅臉、架子生,因常有跨馬及多種趟馬套路而得名,劇中大多扮演武将,如《大名府》中的盧俊義等。

大外腳,外腳行的一種,俗稱老外。該行常扮演将帥、官員等角色,氣派較大,故稱大外腳。演員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蒼勁有力。如《兩狼山》中的楊繼業等;二外腳,外腳行的一種,主要扮演劇中平民百姓、員外等角色。

文小生,多扮演年輕的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常用真假嗓結合;帥生,文小生的一種,多扮演年輕的統帥人物,講究風采氣度,扮相英俊潇灑,唱腔常用本嗓。如《拜帥》中的韓信;官生,文小生的一種,多扮演年輕的文職官員,亦稱冠生,要求道白清晰、唱腔圓潤、做功秀美;

標頭生,文小生的一種,扮演劇中男扮女裝的角色。其表演摹拟女态,舉手投足均同于旦腳,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轉;

靠架生,武小生的一種,其動作講究脆、帥、漂,唱念作打并重,多扮演年輕氣盛、威武雄壯的将帥角色。如《截江》中的周瑜;

娃娃生,小生的一種,扮演年齡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小旦、帥旦、閨門旦、刀馬旦、潑旦、彩旦、老旦。

青衣,因該行角色常穿素色女帔而得名。多飾演中年婦女。重唱工,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結合,唱腔委婉細膩、字正腔圓。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等。

花旦,扮演的角色大多為穿紅挂綠的青年女子。其飾演的人物性格活潑機智、大膽熱情,唱念甜潤,身段靈活,扮相俏麗,舉止輕捷。講究扇子、手帕、辮子等功夫。如《櫃中緣》中的許翠蓮。

小旦,飾演年少女子的角色。其表演的人物大多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性格溫柔含蓄,舉止端莊文靜。如《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等。

帥旦,主要飾演擅長武藝,統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具備、文武兼長。如《破洪州》中的的穆桂英等。

閨門旦,多飾演有教養的閨閣小姐。其表演念白嬌柔,唱腔委婉纏綿,身段端莊文靜或妩媚嬌羞。如《哭劍》中的蘇妲己等。

刀馬旦,因飾演的角色提刀跨馬而得名。多扮演女俠、女妖、女寨主等。其表演文武兼備,唱念嗓音洪亮。如《姚剛征南》中的黃金婵等。

潑旦,多飾演潑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強悍或爽快風趣。如《牆頭記》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稱醜婆子、彩婆子。飾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鑽醜惡的女性角色,如媒婆、後娘、傻丫頭、醜小姐等。唱少而念白多,主要通過白口或噱頭表現角色的性格。如《雙玉镯》中的劉媒婆等。[4]

老旦,主要扮演劇中老年婦女。

淨行

淨行,内有大淨、奸淨、毛淨、童淨等行。

大淨,因本行飾演的角色大多勾畫黑色臉譜,故又稱黑臉、黑頭。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剛直不阿、粗犷豪放。做功注重氣質架式,舉止沉穩老練,嗓音高亢洪亮。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等。

奸淨,因勾畫白色臉譜,又稱白色臉譜。多扮演奸詐陰險、專橫跋扈的角色。如《老邊廷》中的潘仁美等;

毛淨,因飾演毛手毛腳的粗魯武将而得名。又稱二花臉。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豪放耿直。如《滾鼓山》中的張飛等;

童淨,扮演劇中年少的淨行角色。其所飾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鹵莽剽悍。如《兩狼山》中的楊七郎等。

醜行

醜行,含公子醜、官醜、武醜、老醜、娃娃醜等行。

公子醜,多扮演行為不端、其貌不揚、放蕩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态,念白口語化,唱腔花哨。如《日月 圖》中的胡林等;

官醜,因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醜,飾演擅長武功、性格機警、語言伶俐的人物;

老醜,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飾人物大都诙諧善良,語言幽默生動,生活氣息濃郁。如《黃牛分家》中的盧萬倉等。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姚月芝!

<資料源于網絡,僅用于分享宣揚>

繼續閱讀